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黑潮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無/報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本期內容:
【專欄:海岸故事-1】從一個小漁村說起
【專欄:海岸故事-2】鄉巴佬憶洄瀾灣
【近期活動】
【黑潮會訊】

【專欄:海岸故事-1】從一個小漁村說起

作者:詹嘉慧(黑潮解說員、第三屆董事)

短短二、三公里的海岸線,加上延伸出去的世界第一大洋,就是這個小漁村故事流轉的舞台所在。

小漁村孤懸於海濱一隅,南邊有個叫做奇萊鼻的峽角,它是早期海上移民順著潮流南下花蓮時的明顯地標。岬角上的岩壁盛開著點點的野百合,岬角下的海灘則是海龜繁衍後代的秘密基地。靠海討海,漁村理所當然的有著許多以海維生的漁民。趁著浪頭搶灘上下岸的筏仔,展現了漁人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技巧。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漁汛,因此討海人也會隨著時節的變換,用不同的漁具漁法來捕魚。就因為時常面對著不可知的變數,討海人往往充滿了彈性與韌性。

對小漁村的老老少少而言,海洋除了是食物的來源,海邊也是生活、遊戲的場域。不少人都有著在海灘上抓寄居蟹、撿黑白石的經驗,而那也是孩提時獲取零用錢以貼補家用或是換些糖果汽水的最佳管道。這看來雖不符今日的環保思潮,但在民生困苦的昔時,卻真切實在地填飽了居民的肚子。

橫躺在海灘上的一顆青石,被居民尊稱為「大石公」。至於它到底有多高,沒人說得準,而那也不重要。他們只記得,那高度是小時候足以和玩伴測試膽量、比比看誰敢從上面跳下來的。青石公就像是住在隔壁的爺爺,陪伴著他們嬉戲直到長大。而從家屋前面的海灘走到南邊的奇萊鼻岬角,對孩子們來說更是趟讓人又愛又怕的冒險旅程,大伙都好奇岬角的另一方會是個怎樣的新世界。拎著前面那個大小孩的衣角,踩著隨漲潮逐漸淹沒的海灘躡步往岬角走去,似乎成了居民們共同的兒時回憶。

海灘當然也是討海人補網的地方。在沒有出海捕魚的時間裡,網具常常是大剌剌的攤開在地上;散坐在四周的漁人,或是靜靜地補網,或是和著海風與人調笑。而在夏日的燠熱夜晚,居民們常在晚飯過後,就陸續拿著草席枕頭棉被夜宿海灘這個天然眠床,與鄰人的閒聊打交道則是入睡前的暖身活動。彼時村民之間倒不一定是全然的相親相愛,但全村人的熟稔自不在話下。

這個小漁村,今日的名字叫做七星潭社區,就位於有著優美弧度的七星潭海灣南端。在居民的記憶中,過去的生活雖困苦,但七星潭是美好的。然而,就在這幾年,人與海的故事有了很不一樣的發展,特別是在87年花蓮縣政府公告七星潭為縣級風景區之後。近年來大力建設的各項工事,加上喧鬧翻騰的遊客,使得七星潭呈顯出的圖象,正是一個亮閃閃的觀光熱門景點。而這樣的亮度,刺眼得讓人幾乎沒看到靜靜佇立一旁而同樣處於風景區內的七星潭社區。……

★閱讀全文→請按此



【專欄:海岸故事-2】鄉巴佬憶洄瀾灣

作者:葉祥溪(花蓮退休教師、黑潮解說員)

遍蒐我小時的記憶,完全找不到洄瀾灣一詞的印象,有的只是四十餘年前,趁著在鳥踏石仔漁村附近,簡易月台等車的空檔,在海灘閒逛的情景。當時也不知道出花蓮高中的後門,順著一個數百公尺的斜坡往下,或者直接走約四、五十公尺的陡坡,在到達海濱前的小村落,就是鳥踏石仔。只是常見到一些當地的住民,忙進忙出,在補網晒網,或晒製魚乾;還有就是同學間偶而會流傳,村落中誰的水性最好,經常扮演救溺英雄的角色,無異是這個水域的守護神,讓人肅然起敬;另外鄉下人偶而會描述到花蓮港買魚時,順便幫漁民牽罟,然後以半買半送的方式,帶回大批的漁獲,想來那時的牽罟處,便是鳥踏石仔。

鳥踏石仔左前方向太平洋延伸約百公尺處,有一座老花蓮人記憶深處的白燈塔,而介於白燈塔及類似現今西堤的,用沉箱推疊起來的堤防之間的小小海灣,就是鳥踏石仔的漁船出入的港埠,也是極佳的親水區。平日漁民朋友們在此進出作業,夏天一到,這片海灣在傍晚時分,總是集滿了弄潮人,水性好的人據說可以從這片岸邊,一直游到白燈塔下,不知羨煞了多少像我這樣的想下水又不敢下水者。我經常走在這片沙灘上,撿拾貝殼,或者站在沉箱推疊的堤防上,看著一些招潮蟹,停棲在堤防的縫隙石壁上覓食、避敵或取暖,天氣好時,堤防上總有三、五釣客在試手氣,據說善於潛水者,常在這些隙縫中,捕捉到龍蝦,相信這也是釣客們所最期待的禮物吧?

約四十年前,花蓮高中還是號稱東台灣最高學府的時代,花中的老師們有相當高的比例是自已的校友,他們當然難免會提提當年勇,而關於花中後門所面對的一片美麗沙灘,似乎是最常聽到的故事。當年地球科學尚未被重視,也少有板塊運動及造灘或海岸侵蝕的概念,幾乎每位老師都說,海水離岸愈來愈近,當年他們在這片海灘上嬉戲時,海灘與海岸的垂直距離,應有一百多公尺,而現在海水離岸只約莫十幾公尺而已,可能的原因是台灣東部逐漸陸沉,西部海岸則漸上升,在找不到相關學理與知識及證據時,當年許多人乃對此說法深信不移,甚至不免擔心:看著美麗的海灘日漸消失,恐將是花蓮人的宿命。……

★閱讀全文→請按此



【近期活動】

★台灣竹筏文化調查計畫~志工招募分區說明會~★

竹筏(正式名稱『管筏』,俗稱『竹排仔』,簡稱『排仔』)是台灣沿海最普遍使用的舟筏,數百年來,排仔在台灣海域並未隨時代進步而淘汰消失,除了筏身材質演進為塑膠管外,更增添了引擎動力;演變至今,無論筏身規模、造形及造價,都不輸給一般船舶。更值得一提的是,今日的排仔,為了適應各地差異頗大的海域環境,因漁撈功能需求的不同,而演化為今日的多種多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要徵求全台各地有興趣的志工,加入台灣竹筏文化調查計畫的工作團隊,歡迎關心海洋文化、願意從事田野調查的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

◎志工招募分區說明會→報名簡章按此下載

★國際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說明會暨淨灘活動~★
  

自2000年8月開始,包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舟遊天下獨木舟俱樂部、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新竹自主交流學習中心、高雄旗津國中、桃園竹圍國中等單位團體,於全台灣多個定點海岸執行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累積可觀地數據資料,而目前正在進行的監測點包括三芝麟山鼻與花蓮北濱海灘。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預計在全台辦理多場的說明會,並邀請在地團體共同舉辦淨灘活動,透過清淨海灘、記錄垃圾種類與數量,讓我們更瞭解台灣各段海岸面臨的潛在問題。

◎報名簡章→請按此下載

★花蓮北濱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協辦團體招募~★
  

自2004年11月起,我們開始在花蓮北濱進行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人們休閒活動的廢棄物,美崙溪、花蓮溪沖刷出的垃圾,船隻作業丟棄或奇萊鼻垃圾掩埋場的影響,都是我們猜測的廢棄物來源,透過長時間的監測,希望能夠建立北濱海灘的基礎資料。一個月乙次的監測,為期至少兩年的長期紀錄,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竭誠歡迎有興趣的團體、個人熱情響應。

【主辦單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花蓮環保工作促進會

【計畫時間】:2004年11月~2006年10月

【監測地點】:花蓮北濱海灘

【執行內容】:參與淨灘,協助紀錄廢棄物種類與數量,每月活動時間約2~3小時。

【參考網站】: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網

【2005年預定監測日期】: 每月第三週或第四週的星期六

◎報名簡章→請按此下載



【黑潮會訊】

第十五期會訊定於2005年3月發刊,內容除了集結黑潮電子報專欄文章外,關於2004年活動成果、2005年活動計畫有詳細介紹,免費贈閱,歡迎來信告知姓名地址索取!

★黑潮會訊第十五期目錄★

1.海洋事務部系列報導  2.新書介紹—台灣的漁港

3.會務報告(2004年活動成果/第三屆董事會上任)

4.近期活動(2005志工年會報導/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海洋環境教育、知筏泛筏)

5.捐款徵信   6.支持與加入黑潮



報主的話: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海洋文化‥

黑潮電子報是一個愛好海洋者的資訊交流平台,提供各種參考觀點、活動訊息、相關出版品,藉以思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資源與其文化意涵。

---支持黑潮,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下載授權書---

*黑潮電子報第28期-2005/03/16發行-欲轉載內文敬請來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