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嘉慧(黑潮解說員、第三屆董事)
短短二、三公里的海岸線,加上延伸出去的世界第一大洋,就是這個小漁村故事流轉的舞台所在。
小漁村孤懸於海濱一隅,南邊有個叫做奇萊鼻的峽角,它是早期海上移民順著潮流南下花蓮時的明顯地標。岬角上的岩壁盛開著點點的野百合,岬角下的海灘則是海龜繁衍後代的秘密基地。靠海討海,漁村理所當然的有著許多以海維生的漁民。趁著浪頭搶灘上下岸的筏仔,展現了漁人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技巧。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漁汛,因此討海人也會隨著時節的變換,用不同的漁具漁法來捕魚。就因為時常面對著不可知的變數,討海人往往充滿了彈性與韌性。
對小漁村的老老少少而言,海洋除了是食物的來源,海邊也是生活、遊戲的場域。不少人都有著在海灘上抓寄居蟹、撿黑白石的經驗,而那也是孩提時獲取零用錢以貼補家用或是換些糖果汽水的最佳管道。這看來雖不符今日的環保思潮,但在民生困苦的昔時,卻真切實在地填飽了居民的肚子。
橫躺在海灘上的一顆青石,被居民尊稱為「大石公」。至於它到底有多高,沒人說得準,而那也不重要。他們只記得,那高度是小時候足以和玩伴測試膽量、比比看誰敢從上面跳下來的。青石公就像是住在隔壁的爺爺,陪伴著他們嬉戲直到長大。而從家屋前面的海灘走到南邊的奇萊鼻岬角,對孩子們來說更是趟讓人又愛又怕的冒險旅程,大伙都好奇岬角的另一方會是個怎樣的新世界。拎著前面那個大小孩的衣角,踩著隨漲潮逐漸淹沒的海灘躡步往岬角走去,似乎成了居民們共同的兒時回憶。
海灘當然也是討海人補網的地方。在沒有出海捕魚的時間裡,網具常常是大剌剌的攤開在地上;散坐在四周的漁人,或是靜靜地補網,或是和著海風與人調笑。而在夏日的燠熱夜晚,居民們常在晚飯過後,就陸續拿著草席枕頭棉被夜宿海灘這個天然眠床,與鄰人的閒聊打交道則是入睡前的暖身活動。彼時村民之間倒不一定是全然的相親相愛,但全村人的熟稔自不在話下。
這個小漁村,今日的名字叫做七星潭社區,就位於有著優美弧度的七星潭海灣南端。在居民的記憶中,過去的生活雖困苦,但七星潭是美好的。然而,就在這幾年,人與海的故事有了很不一樣的發展,特別是在87年花蓮縣政府公告七星潭為縣級風景區之後。近年來大力建設的各項工事,加上喧鬧翻騰的遊客,使得七星潭呈顯出的圖象,正是一個亮閃閃的觀光熱門景點。而這樣的亮度,刺眼得讓人幾乎沒看到靜靜佇立一旁而同樣處於風景區內的七星潭社區。……
★閱讀全文→請按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