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冽的寒風,循著眉溪河口直衝而下,陰霾的天際擋不住獅陣的吆喝及鑼鼓聲。
三月十二日一早,埔里鎮內埔社區全庄都動了起來,居民懷著喜悅的心、禮敬的情,迎接守城份圳生活圳道的改善完工典禮。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水圳涼亭的完工,但是它的意義很深,過程裡大家發揮創意跟社區參與的精神,這是台灣一個很有啟示、很有意義的案例。」主辦單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肯定地說。
埔里盆地隨著先民墾殖的步伐,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就開鑿了十二圳,守城份圳就涵蓋其中。守城份圳在內埔取眉溪之水,灌溉埔里四百八十二公頃的土地, 社區內大小水圳流貫縱橫,不僅促使農業的發展,亦與住民的生活脈絡、歷史文化經驗息息相扣。
九十三年年底,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協助下,充滿水圳意象的內埔,以「禮水 ‧向水學習 」作為社區活化的主軸,第一階段先選定以居民最常聚集的中心區段圳道上的涼亭改造為起點,逐步改善整體空間景觀,作為活化社區的基礎,希望進而連結人們與水源的關係。此計畫亦獲文建會的支持 ,並結合南投農田水利會、東海大學建築系、社區居民的協力下,在這個人口只有三百五十一人的小聚落積極展開。
從九十三年九月開始討論、協調、修正,到今年三月正式完工,居民均以雇工購料的形式自行施作,原本小圳旁凌亂的水泥護欄 ,在社區老師傅的帶領下 以舊有砌石工法重現既美觀又生態的砌石花台。
原本鐵皮搭設 堆滿雜物的 簡易棚架, 變成了社區觀水、聽水的木構涼亭 ,地面及基柱上有居民創作的拼貼鑲嵌,陳其南主委也親手貼下兩條石頭魚在作品上,以象徵物種的繁衍。
涼亭裡以內埔居民冬季烤火圍爐的習慣,建造一座石頭灶,希望延續在地的生活文化,活絡社區情感,陳主委、立委湯火聖、水利會洪國浩會長、馬文君鎮長等人與社區居民,共同點燃爐火,讓象徵社造的火把,愛故鄉的心能薪火相傳。
經過綠美化後社區煥然一新,居民也發動募捐,自行設計加設路燈,入夜後的內埔,在水圳聲與柔和的燈光中,散發靜謐迷人的魅力。「我們的社區好像不一樣了,變得更美了!」「這一個點做起來,大家就會有信心,日後社區工作的推動也會更加順暢!」「前頭的農具間,如果運用豐沛的水力把它改成磨坊,再請老人家來做古早的水車、水碓!」……這段歷程讓社區居民對未來充滿期許,也讓這個小山村有更多的機會與可能。
小小的空間改造,卻引發內埔社區對自己諸多的新想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