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4-02》 |
本期內容 | |
◎ 叨絮瀘沽湖:摩梭式的幸福 | |
◎ 校園大聲說 教師的兩手策略 | |
◎ 美國父母用手語和寶寶溝通 |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叨絮瀘沽湖:摩梭式的幸福 | |
雲小小 | |
麗江早餐 在麗江過了幾天散漫的日子,日日晏起,到小店舖買塊麗江粑粑,順著小橋流水,走過四方街,繞過大石橋,到酒吧一條街喝咖啡。 第一天去的那家小店滿有意思的,店裡頭有寬頻可上網,桌上舖著麗江紮染布,菜單上中、英文對照,還提供美式與歐式早餐,牆上掛著大幅的毛澤東海報,一旁陳列著各式洋酒,空氣中漂浮著西洋音樂。 我和L點了兩杯雲南小粒咖啡,分食一個4塊錢、厚實多料的麗江粑粑。麗江粑粑的好味道讓我讚嘆不已,一直跟L說,離開麗江時一定記得要多帶幾塊路上當乾糧。 又一天,一樣睡到10點多,買了兩塊麗江粑粑,我們又去找咖啡喝。這一天去的「布拉格」咖啡館,整面透亮的玻璃窗,內部陳設很現代,有一面大書櫃,也有電腦可上網,咖啡館的後面還兼作國際青年旅館,雖然只有7個床位,卻供不應求,不接受預約,先來先住。在「布拉格」活動的多是外國背包客,所以也提供許多諮詢服務,找人一起健行、爬山的徵友小紙條也不少。 我在「布拉格」讀蕭紅的散文集,L則是讀她自己的「送報伕」,喝的是法式拿鐵,我反省也許不應該每天都喝咖啡,我們應該要嘗試與當地人民「同吃同住」,不過L安慰我,體驗在地生活的機會多的是,接下來的行程就沒那麼舒服了,還是趁著在麗江好好喝咖啡,再過幾天,想喝還不見得有呢! Shopping麗江布 麗江的服裝設計有股脫俗的民族風。從前每回L從雲南作田野回來,還沒見到人,總會先從同學間分送她帶回來的紀念品──編織小錢包、民俗披肩發現她的蹤跡。我也收過她的包包,還有一個納西格姆女神的小木刻項鍊。不過最讓我們這些同學動心的是她身上的衣服。 造型別致、剪裁簡潔,是我對麗江的地方設計服裝最深刻的印象。難怪出發前L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我多帶點錢,因為她覺得我可能會無法自拔地陷入血拚。事實證明L是有遠見的,光在麗江,我就買了衣服、外套、洋裝、披肩,紮染被單、桌巾、枕套、手機袋,還沒提幫家人買的茶葉、中藥等等東西,買到最後考慮行李箱和手提袋無法負荷,理性終於戰勝感情,我還沒買到荷包空空,重量已經超過我所能負荷,只好忍痛割捨。 麗江有幾個設計師的品牌,屬於在地的設計,採用在地的原料,充滿豐富的少數民族圖騰,卻以西方式簡潔的線條剪裁,味道近似台北師大路的手工設計服,顏色卻更豐富,價格當然也實惠得多。 我和L每次一上街,幾乎都會順便逛逛。有一回,發現東大街上一家美麗的服裝店,兩個人陷入無可自拔的狂熱中,輪流進出試衣間,買到兩個人山窮水盡,身上的錢不夠付買衣錢,只好跟店員說:「妳一定要給我們這個價錢,因為我們只剩這麼多了!」兩個女生身上只剩下4百多塊人民幣,店員也開心地接受。 回到「家」,艷兒笑我們,居然買衣服買到沒錢,她說我還好,第一次來,難免受到誘惑,但是L已經熟門熟路了,居然還跟我一樣瘋狂。「可是每次來的衣服都不一樣啊!」L辯解。艷兒不能了解,處在這樣好山、好水、美麗衣裳堆中的幸福啊! 摩梭式幸福 從麗江搭小巴士到寧蒗要23塊人民幣,時程約莫3個小時。前一天買票的時候,只剩下兩個座位,L直呼幸運,因為每天的班次不多,如果沒位子,就得等一天。搭車的清晨,才發現小巴士真是小,而且每個旅客多多少少都帶了行李,把小巴士擠得滿滿的,L看我的表情有異,趕緊說:「還好今天沒有動物,否則才有得瞧呢!」 我心中一緊,暗自覺得不妙:「難道苦日子要開始了嗎?」一路顛簸,還好吃了避暈藥,一路昏昏沉沉晃到寧蒗。在寧蒗換車進入永寧,搭的是貨車,前面有兩排座位,後面的密閉空間都載貨。這種貨車要講價,我們講好了一個人25塊才上車,上車後鄰座來來去去好幾人,好像都是隨時有人上、有人下,向開車師傅說一聲就可以。 L悄悄告訴我,搭貨車讓我們省了40塊進入瀘沽湖的「風景區觀光費」,因為一般這種貨車只載貨,會搭順風車的多半是當地人,所以進入「關防」的時候不會檢查。從寧蒗到永寧的路況很壞,很多時候根本就是一片曠野,也不曉得路在哪裡,有時候車就直接開在河床中,嘩啦嘩啦地破浪前進。 睡了醒、醒了又睡,似乎總在群山曠野中奔馳,然後,天色漸暗,我醒來,永寧到了。 永寧是L作田野的主要地區,我們今晚要住的是她的摩梭家,這個她作田野時停留的家庭,因為相處愉快並且投緣,主動提出要收L為乾女兒,L也是她們家唯一的漢族女兒。摩梭是母系社會,至今在家戶內仍保存著過去的尊母崇女傳統,摩梭人管媽媽叫A-mi(A咪)。 A-mi一家人熱情地等在門口,帶著我們進門。進門後先經過一片店面,有個小花園,種著各色蔬果及玫瑰花,圍著中庭有幾間房間。L的三姐達史拉措帶著我們進房間安頓行李,她活潑熱情,開心地向我們介紹:「知道妳們今天到,房間特別用松溟(一種松酯)先薰過,聞聞看,香不香?」我還有點沒回魂,就被帶到火塘準備吃晚飯。 火塘是摩梭家屋祭祀儀式舉行的地方,具有神聖的文化地位。火塘邊有很多禁忌,不能談論性、不能從人前過。但是火塘同時也是全家歡聚的地方,一起用餐、一起分享生活瑣事與聽老人講故事的地方。圍著火塘,這一晚,我們吃摩梭火鍋。 「摩梭火鍋」比之於「牛毛牛火鍋」,比較有機,蔬菜多一些,可能我引喻失當,但是看著剛從院子摘下的新鮮西紅柿(番茄)、土豆(馬鈴薯)、蓮藕、香菜、薄荷葉(特別吧,但是滋味挺好的,一點都不涼!)在發亮的長筒銅鍋中鬧熱滾滾,覺得真是幸福啊!不過,更幸福的來了,摩梭家屋中著名的「豬膘肉」是待客的上品,L曾先警告過我:「不可以拒絕人家的好意噢~~但是可以少吃一點。」 L的乾爹—摩梭話叫A-vu,熱情地挾了一塊豬膘肉給我,要我別客氣,當自己家,多吃點。L秉持她一貫的風格,一邊吃,一邊讚嘆:「好好吃噢~~」我微笑地咬了一口比較瘦的那一邊,發現有點像是臘肉,除了肥一點以外,味道其實不賴。親切的A-vu看我吃得頗愉快,笑咪咪地補充:「嗯,這個好,應該有兩年了~~」啊~~這塊豬膘肉有兩年的歷史?豬膘肉也是越陳越香嗎? 甜美的一覺醒來,就著沁涼的山泉水刷牙洗臉,放眼看去後院矮牆後一片青稞田,這是青康藏高原上的農村啊!從前在人文地理課本上的記憶都回來了。 品嘗酥油茶 到火塘吃早飯,早起的A-vu好整以暇地等我們起床,在家裡幫忙的小女工端上剛蒸好的粑粑,有甜有鹹,A-vu則開始打起酥油茶,看他丟下一顆生雞蛋,和著其他的材料,一上一下有節奏地攪拌著,倒出淺咖啡色的液體,L說:「我A-vu打的酥油茶最棒了!」 我喝了一口,仔細咀嚼其中奧妙。口味是鹹的,有茶的香味與淡淡的澀味,還有濃郁的奶香(應該是酥油),以及一些粉末的渣籽,後來才知道應該是花生粉、核桃粉之類的堅果,整體感覺不賴,所以我又向A-vu要求續杯,A-vu高興地又給了我一杯,但是也提醒我不可一次喝太多,以免腸胃不舒服。 結果真被A-vu說中,當天下午我開始覺得腸胃不適,連續兩天都拉肚子,但奇怪的是不會感到不舒服,L有點擔心我生病了,我還安慰她,清清腸胃也好,這些天都吃得太好了,結果第二天L要我吃止瀉藥,終結了我透過腹瀉減肥的妄想。 來到永寧,開始感覺應該放慢動作,因為大家都不急,平常的走路速度反而像是要趕著去辦什麼事,其實也沒什麼事,看朋友可以走一個鐘頭,坐下來嗑瓜子吹牛,臨走時也許朋友送一包自己種的苦簥麥粉,再走一個鐘頭回家,歲月靜好,雲淡風輕。 有一天我和L去訪友,回程途中一直等不到車子,兩個人在路上中走著,經過河邊,看見彝族的婦人帶著小孩在放牧牲口,突然間,身後出現一群小黑豬,急急地奔跑,豬仔們各自跑入不同的家戶中。原來是村子裡各家戶的豬仔由大家交工放牧,傍晚回家時,各家的豬仔會認路回家。我覺得很意外,豬仔這麼聰明。後來說給三姐聽,她不以為然地說:「難道妳們晚上不會自己回家嗎?」 也多次在路上遇到成群的山羊、牛、馬、驢子,不能按喇叭,只能靜靜等牠們先過,看著牠們悠哉的模樣,一種天地於我何有哉的自在,感覺很從容。 在永寧的幾天,隨著L四處拜訪親戚朋友,親身見識到傳統的木構屋中的生活,每家大小不同的火塘,見識真正的蘋果樹、摩梭燒烤、深夜乘著微醺看銀河。 離開 終於要離開的那一天,清晨的氣氛有點凝重。A-mi拉著我的手說:「知道家在哪裡,以後L不在,妳就自己來了噢!」我說我不認路的,A-mi說只要我帶著照片問人,一定有人會帶我來的。「就說是拉錯家的,人家就會帶妳回來。」A-mi溫而堅定的說:「嗯,要回來噢!」L眼眶微潤,我也有點難過,因為我的客氣給人家帶來不少麻煩,還得揣度我說「不要」是真不要還是客氣,唉,我真是對不起A-mi。 這趟永寧之旅﹐是一趟溫暖的體驗﹐我稱之為摩梭式幸福。 |
|
(回目錄) |
校園大聲說 教師的兩手策略 | |
陳篆嘉(代課教師) | |
期末,辦公室常看到有老師在教訓學生,一個比一個大聲……。 實習階段,觀察學生,與學生相處盡量以「性善」為基調,以沈默與鼓勵代替責備與懲罰,不過這樣的班級經營方式,很快就出問題。像最近在督導班上同學掃地時,明顯感覺有些同學根本不鳥我。例如,當看到某些地方沒掃好,叫某人去掃的時候,就有人不聽,還振振有詞的說:「這個地方又不是我負責的。」甚至有人拿著一支掃把給我,說:「老師你自己去掃。」這讓我警覺到對於某些學生,懲罰的手段無法避免,對於不知好歹的學生,跟他們談道德是沒有用的,要用法律的手段來治他們才行。事實上,純粹君子作風,全然規避嚴刑峻法的方式,也容易讓循規蹈矩的同學產生心理上的不公平感,甚至會覺得這樣的老師沒個性,容易對老師良善的初衷產生誤解。 同辦公室的老師跟我講到處罰學生的原則,頗有收穫。他說對於頑劣學生,在處罰上不能手軟,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他們覺得接受處罰後是有收穫的,而不是浪費大家的時間。例如,這兩天他們班上有兩位同學跟科任老師起衝突,這位老師就讓他們每天每節下課都到辦公室抄寫英文單字跟課文,這個處罰將持續到段考前,依我看是很重的處罰。不過他說等到段考的時候,這兩個學生就會發現自己的英文程度進步很多,如此一來,他們就會感覺到這樣的處罰對他們是有好處的。 這讓我想到人本教育團體,或人本教育學者、評論家在媒體上放炮,大聲疾呼:「從事教育工作要有愛心,要用感化的方式來引導同學,要用愛的教育,不可以打也不可以罵……。」據我所知,這些評論家大多沒當過中、小學老師,講這些話有很大的成分出自教育名著的讀後心得加上自己的想像力,而這當中不乏有人的子女,在接受教育家父母有心營造出來的「充滿愛、溫馨與鼓勵的教育方式」後,卻在「學校社會化」的過程裡遇到無法突破的困境,最後,只能將他們送到先進國家接受「無塵的教育」。其實,當過中、小學老師的人都很清楚,只要親身體會台灣的教學現場,都能體會「中、小學老師的苦衷」。如果,一個沒當過老師的人在看過幾本教育名著,再判讀一些特例之後,就主觀地將「老師打罵學生」的行為片面解讀,將這樣的老師貼上沒有愛心,不如解聘……之類的標籤,實在有失公平。當然,能夠不需打罵,用「王道」的方式感化頑劣的孩子,無疑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只是處於台灣的大環境,這樣的期望有時陳義過高。 記得剛接代課的那段日子,有一次上科任班的時候,在教室外看到該班學生因為上課秩序不好被導師罵,班上頓時陷入一片低氣壓。本想安慰他們幾句,始料未及的是,當該班導師走進教室後面的導師室後,竟然有學生開始公然批評導師,還自以為是的叫「公民老師」(編按:即作者)跟導師「好好溝通一下」(這些兔崽子是把導師室裡的導師當成聾子還是怎樣?)。雖然,面對老師的責罵,小朋友有這樣的反應不全然是他們的錯,但是身為公民老師,該教的還是要教: 「上課秩序不好,老師罵你們有什麼不對?老師是人,不是神;我們有高興的時候,有悲傷的時候,當然也有抓狂的時候,你們這些兔崽子不要把老師當成神仙了。告訴你們,你們喜歡做的事老師都喜歡,就像男同學喜歡看A片打電動,男老師一樣很喜歡,女同學喜歡瞎拼迷戀偶像,女老師一樣很喜歡;你們喜歡享受,不喜歡流汗,我們也一樣;除了虛長你們幾歲,多讀你們幾年書以外,我認為老師跟學生其實沒有什麼不一樣,憑什麼你們可以犯錯老師不行?憑什麼你們可以批評老師,老師不行罵你們?有些人,一口咬住我們礙於老師的身份,進而要求老師做到高標準,但是身為學生的自己卻只會要求,只會抱怨,不知道檢討自己的行為,也不要求自己盡到身為學生的本分,像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抱怨老師……」 正確的教育,需要採取靈活的「兩手策略」:它是「高壓」與「懷柔」並濟的策略,它是「自然發展」與「社會化」的折衷,它是「去概念」與「再概念化」的過程,它同時也是教師兼具「溫柔」與「強悍」人格特質的體現。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身為教師,變的是因時制宜的教學行為,不變的是對百年樹人的執著。 |
|
(回目錄) |
美國父母用手語和寶寶溝通 | |
【編譯於家寧整理報導】 | |
學手語,過去被認為是用來和聽障人士溝通,不過,手語最近吸引一群家長積極參與,因為研究發現,手語可以幫助家長了解還不會說話的幼兒的思路形成的方式,能幫助還不會講話的小寶寶和父母「對話」。 根據基督教箴言報報導,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吉兒和傑夫˙魯伯特夫妻學會了25個手勢,也教會他們耳聰目明的寶寶裘伊。吉兒說,在裘伊開口說話前,他們就已經可以用手語和他溝通。 魯伯特夫婦是全美這波熱潮中的一例,許多聽力正常的美國父母都開始教他們的嬰幼兒使用手語,加強親子溝通。 蒙蒂˙布萊恩特說,手語給還沒有說話能力的幼兒一個明確的方式,讓他們得到爸媽的注意力。她是「寶寶手語基礎:讓聽力正常的嬰幼兒提早跟你溝通」(Baby Sign Lan-guage Basics:Early Communica-tion for Hearing Babies and Tod-dlers)一書的作者,在聖地牙哥教幼兒手語。 使用手語常常可以安撫難纏的寶寶,因為他們愛鬧脾氣有時只是因為搞不清楚狀況。當蒙蒂把寶寶放在桌上,他馬上哭鬧抗議起來,但是當她邊說邊用手語表示「換尿布」時,他馬上放鬆下來,乖乖地讓蒙蒂幫他換尿布。 蒙蒂猜他不鬧彆扭,是因為忙著看媽媽的手勢。寶寶才6個月大,還不會比手語,但是他完全可以了解手勢的意思。雖然比較小的嬰兒還不能自己使用手語,只能被動的瞭解手勢的意義,大一點的幼兒就可以用手勢表情達意。 11個月大的裘伊已經會比「餓餓」、「渴渴」,也知道「洗澡」和「餅乾」的手勢,只要爸爸媽媽一比這幾個字,他就會咧嘴笑起來。 「我們一邊說『洗澡』一邊比洗澡的手勢,然後就把裘伊帶進浴室,把他抱進澡盆裡,」傑夫說。「如果裘伊比『渴渴』或『餓餓』的手勢,我們就趕快把他的水瓶拿給他,或餵他吃東西。」 傑夫把基礎手語字典拿來影印、剪下圖示做海報,貼在廚房裡,提醒他們不要忘記使用這些手勢。吉兒說,出門時,她們也盡量把書隨身帶著,只要一有新的狀況,就可教他一個新的手勢。 用手語和聽力正常的幼兒溝通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約瑟夫˙加西亞所提出來的,他也是「和寶寶一起比手語」(Sign-WithYourBaby)一書的作者。 加西亞博士在70年代擔任聽障人士的傳譯員工作時,發現聽障父母的小孩比起父母沒有聽障的孩子更早學會傳達自己的意思和需求。 1987年,在阿拉斯加太平洋大學(AlaskaPacificUniversi-ty),他開始進行研究,觀察聽力正常的父母對聽力正常的幼兒使用手語有何影響。 研究結果令他大為震驚。研究顯示,如果持續固定的對6、7個月大聽力正常的幼兒使用手語溝通,他們在第8或第9個月大時就會開始表達自己的意思。 加西亞表示,這也會幫助幼兒更快學會說話。1999年,加西亞開始發展一套可以實際應用的系統,用145個英文手語的手勢來教導父母。現在全美有超過600個講師,在各地推廣教授這個系統。 賓州大學語言溝通的教授瑪莉蓮˙丹尼爾斯把加西亞的研究推得更遠,發現會手語的嬰幼兒長大後,使用的字彙比不會手語的同儕多得多;此外,在早期教育裡把手語納入課程,可以提高學童的IQ、讀寫和語言能力。 但話說回來,讓寶寶學會手語也不是一蹴可幾的事。剛開始,家長們常常碰到挫折;寶寶的許多手勢看起來大同小異,他也常常會用同樣的手勢表達好幾個不同的意思。 無論如何﹐蒙蒂建議家長不要灰心﹐不斷對寶寶使用手語﹐總有一天他突然就會開始比手語﹐保證會讓你大吃一驚。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