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50408】從運動傳播轉向社區傳播的小眾傳播路線—紀錄片工作者與社會運動者的互動與轉向(上)(江冠明)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從運動傳播轉向社區傳播的小眾傳播路線—紀錄片工作者與社會運動者的互動與轉向(上)

作者:江冠明(本文由 苦勞網 提供)

前言:1988年520農民運動抗爭後,郝柏村當權採取強烈鎮壓手段,社會運動將近有一年壓抑期,一年後社會運動波濤依舊繼續往前推動,要求憲政改革的浪潮越來越高。1988年底第三映象陷於停頓,不久解散。1990綠色小企圖轉型成為台灣民主電視台的新聞中心,他們嘗試建立微波放映加速選戰。吳樂天以微波放送進行都市傳播游擊戰,幾次干擾三家無線台的頻道,成為台灣媒體民主化運動的先驅者。1991我跟朋友成立台灣報導工作室之後,遊走許在社會運動團體間,依舊從事社會運動記錄工作。

1992年我前往香港開會遇見亞太地區獨立短片與另類傳播工作者,從此開始思考媒體民主化、社區化的議題,從事社區傳播教學與推廣,1996完成台灣第一本社區傳播理論書籍《原住民社區節目發展之研究》,引進〈參與式傳播理論〉,提出在地化分眾化傳播策略。

◆小眾媒體先驅者的起落

自1988年520事件後,隨著社會運動的波濤,綠色小組與第三印象相繼陷入辦停頓狀態。原來綠色小組與第三印象營運經費是依靠演講會場銷售錄影帶,這種地下管道面臨攤販盜烤,以及有線電視買去播放後,造成銷路下降導致兩個運動錄影團體經費困窘,再加上1988年社會運動受挫低潮,演講會場次數降低,面臨種種困境。另外,攤販在銷售時喜歡販賣激烈抗爭的錄影帶,對於比較靜態或文化環保議題的錄影帶比較不願意積極推銷。第三映象不得不販賣其他拷貝錄影帶來維繫工作室,創辦人翁明志為此而負債累累。綠色小組也是一樣,隨然到海外募款,但是常常處在彈盡援絕危機中。

1986-1990間小眾媒體記錄工作者,必須忍受繁重的工作量,拍攝剪輯忙不完的職務之外,有時候為運動團體免費製作宣傳短片,經年累月睡眠不足體力透支,工作室收入不足薪資偏低,任勞任怨為理想而工作。創辦人必須不斷添購設備器材改善設備,尋求資金挹注或者另闢財源。尤其遇上520農運激烈抗爭造成器材嚴重毀損,一台攝影機雖然從1984年間十萬元降低到1988年四五萬元間,但是剪輯設備等等經常在超負荷使用下,嚴重耗損經常需要送修或更新,小眾媒體最大危機在於缺乏健全的財務基金支持。運動團體面臨同樣問題,運動組織缺乏穩定經費支持,運動領導人必須為經費而傷神,必須為組織的社會理想而努力。國外許多NGO(非政府組織)組織健全,專業工作者有穩定收入而能夠專注工作,台灣都是兼職方式投入,造成組織人才流動性偏高也無法培育專業工作者。小眾媒體經常義務支援社會運動團體,經年累月的人事交通耗材支出成為一筆永遠無法平衡的負債。第三映象行銷部門為了支撐工作室的開銷,甚至銷售各種影片連色情影片都曾經經營過,這些事情都隱匿不讓紀錄片工作者知曉,由此可見小眾媒體作為理想主義者必須承擔許多現實的壓力,許多時候也有不得已的苦悶。

延伸閱讀

◎鐵馬影展

記錄片在乎現實嗎? (王墨林)

◎走向人民媒體 (井迎瑞)

1988年秋天第三映象面臨解散的命運,我在八月離去後,沈富祥陳麗華也相繼離開,工作室陷入停頓。綠色小組繼續苦撐到1990年,尤清競選台北縣長時,綠色擔綱架設微波放送第四台,進行媒體宣傳戰。整體而言,1988年520是分水嶺,1986年綠色小組以中正機場事件崛起,成為自立晚報與其他媒體注目的焦點,第三映象成立於1987年,兩個團體在1988年以後都面臨轉型的問題。520事件來得太快,當是鎮壓整肅的氣息非常嚴重,綠色小組已經被警方搜索數次,幸虧當時報社記者挺身而出與社會輿論壓力,喝阻警方行動。第三映象面臨隨時被搜的危機,加上筆者已經有兩次差點被抓走的經驗,520事件後處於風聲鶴唳中,加上許多錄影記錄資料一旦落入警方手中,恐怕會引起更多的問題。

當時第四台開始播放政治與社會運動錄影帶,加上立法院質詢的側錄帶,第四台系統已經出現政治新聞頻道。當時的片源來自綠色與第三以及少數獨立拍的資料影片外,大部分影片只是粗造剪輯,或者來自立法院與縣議會的質詢錄影帶。綠色小組與第三印象工作團隊成員受過電影與記錄片薰陶,他們作品的敘述手法比較專業,即使設備簡陋也能完成深入報導的敘事架構。第三映象曾經製播四期第三新聞,綠色也有綠色新聞等新聞集錦作品,這些新聞錄影帶類似社會運動的「新聞六十分鐘」專題報導型態,以新聞集錦方式報導各種運動,每則新聞長度在十至十五分鐘不等,以持續性角度記錄報導運動團體。

當時綠色小組的報導風格採取控訴類型,傾向以運動團體或弱勢者語調批評政局與國民黨政權。第三也是傾向反國民黨霸權角度,不過第三映象的新聞觀點採取第三人稱報導事件起落與背景,第三的旁白口吻比較中立緩和,綠色的旁白偏向當事人第一人稱的批判語調。綠色小組經常為運動團體製作募款晚會宣傳帶,純粹是義務性質甚至還出錢租三槍投影機螢幕放映,第三有時候也如此製作以運動團體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記錄宣傳片,小眾媒體幾乎與運動團體站在同一條線。502事件後,第三出版一支現場記錄的紀錄片,將雙方扭打的畫面放進去,該錄影帶引起運動團體與民眾的批評,不該把民眾反擊的畫面放進去,最後第三回收該影片。該影片引起第三內部討論,紀錄片工作者應該靠邊站,還是站在獨立客觀的紀錄角度呢?這樣的問題,也發生在綠色,曾經與綠色工作者聊天,我們結論是目前處在對立狀態,應該協助弱勢者與運動團體。但是,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運動內部爭執與分裂的問題,像農民聯盟與農權總會的分裂等等。

苦勞網、國家電影資料館

四月跑影展 鐵馬影展一定要看的啦

(4/15-4/23)

說真的,我們不那麼直衝著金馬來,沒有設獎,沒有大片,資本再雄厚,也不會搞一條華服鑽飾鋪排而成的星光大道。「鐵馬」與金馬,或許圖一點點宣傳便利的想像;「鐵馬」比金馬,又圖著一點點更貼近人民的想像。

鐵馬,用福佬話講,就是「腳踏車」、「自行車」,順著語言的線索,我們推衍了更多想像。

據說台灣是自行車王國,相關企業創造了極少數讓台灣在歐洲國家可以抬頭挺胸的品牌。

但我們想起六0年代成千上萬女工騎乘鐵馬穿梭加工出口區和外銷工廠內外,那象徵台灣經濟起飛的經典懷舊影像之一

這幾年台灣跟隨歐洲興起「無車日」運動,鐵馬,無疑是主角,是人們思考環境課題的行動實踐之一。

我們還想起鄉間小徑中緩緩踩著車踏讓人看似悠哉的老農夫,想知道幾多老農夫真能悠哉渡餘年,一甲地的大白米能否換足一台出口歐洲的名牌自行車?

鐵馬,讓我們聯想到一個接一個的社會發展課題

鐵馬影展是這樣的影展:

我們是一群社運工作者,嘗試實踐關於公平正義的理論,有人從事論述勞動,有人深入群眾教育。我們肯定影像對於組織教育的工具性作用,關注影像再現的社會與文化課題,因而希冀透過這個影展,邀請所有投入影像工作、關心影像發展的朋友們深入探討,包括影像生產製造過程、影像作品映演資源以及關於影像文本的詮釋問題。我們同時想像,影像當然可能不只是工具,可能是什麼,任何人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但我們期待,無論如何,影像再現反映什麼樣的人與人、人與社會與自我的關係,不應該被輕忽。

我們嘗試舉辦「鐵馬影展」,嘗試串連社運工作者、影像文化工作者彼此對話、交流,為社會變革帶來更多想像。

「好像少了原住民」?「缺少族群議題」?「那個同志/情慾運動」?

說真的,我們挺期待這樣的回應?但請暫且容我們這麼說,我們不只經驗淺薄,視野可能有所偏狹,經費更是大大有限。

「都是紀錄片」?說真的,我們正期待也在思考如何可能催生「台灣肯洛區」....

竭誠歡迎大夥帶著您的熱情與想像參與「鐵馬影展」。

【影片映演】4/15(五)-4/23(六)
時間:請詳映演場次表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青島東路七號四樓)

【開幕酒會】4.15(五)19:00-22:00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市北平東路七號)

【映後座談】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青島東路七號四樓)

4.16(六)
Θ那一天,我丟了飯碗
12:00-13:00放映、13:00-14:00座談
與談團體:媒體改造學社

4.16(六)
Θ無米樂
18:00-19:50放映、19:50-20:50座談
與談人:莊益增導演、顏蘭權導演

4.22(五)
Θ貢寮,你好嗎?
18:20-19:50放映、19:50-20:50座談
與談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崔愫欣導演、 鹽寮反核自救會

【鐵馬系列座談】

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青島東路七號四樓)

4.16(六)14:30-17:00
Φ追-反抗的理想年代~八0年代小眾媒體影像紀錄
主持人:魏 玓(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關曉榮(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教授)、江冠明(文化浪人)、張釗維(紀錄片工作者)

4.18(一)18:30-21:00
Φ馳-影展奔騰的年代,另類影展如何可能
主持人:張世倫(政大新聞所碩士/影評人)
與談人:林杏鴻(2005/2004年女性影展策展人)、陳素香(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梁英華(春天影像工作隊隊員)

4.19(二)18:30-21:00
Φ停看聽-關於”社會運動紀錄片”的幾種說法
主持人:孫窮理(苦勞網秘書長)
與談人: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幹事)、劉俊宏(紀錄片工作者)、郭笑芸(全景資深紀錄片工作者)

4.20(三)18:30-21:00
Φ擦撞-傷痛的生命如何找到出口?
主持人:陳政亮(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顏毓瑩(桃園縣桃籽園文化協會執行長)、羅興階(紀錄片工作者)、夏林清(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4.21(四)18:30-21:00
Φ鏈接-影像未死!紀錄片春天再生!
主持人:管中祥(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陳德齡(中映電影公司執行長)、王藝樺(社大全促會影像教育小組成員)、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學


詳情請見

◆媒體民主化的轉向

1990年前後二年時間,我在猶豫台灣社會運動紀錄片該往何處走呢?雖然台灣各地有民主電視台,播放社會運動影片,綠色小組一度想要全省民主電視台串連,成立統一製播中心,但是第四台業者缺乏聯合統籌的毅力與胸襟,因此功敗垂成。民主電視台的老闆都是短視的投機者,取名「民主」只是借民主進步黨的在野政治勢力,對抗官方取締獲取利益。當年俗稱「第四台」(地下有線系統)播放電影日本戲劇影劇摔角節目加盜播電影節目,從三五個頻道逐漸擴充發展到今天的「有線電視」,這是台灣電視民主化自由化的過程,也創下台灣可以收看將近七十頻道的世界記錄。

綠色小組的民主電視台新聞連播計畫的失敗,注定台灣電視傳播喪失自由化民主化的理想,走向資本化傳播體制的過程。最反諷是民進黨組黨後,為了對抗國民黨選舉,花費鉅額經費高達八百萬請廣告公司,製作柔性訴求的政治宣傳廣告片,不願意撥款三、五十萬或一二百萬給綠色小組,製作一些真正具有「民主運動」訴求的精緻運動宣傳片,其實以當時綠色或第三記錄影片資料「國會全面改選」「519事件」「廢除萬年國代」等等改革抗議遊行,都是證明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真實記錄,加上綠色第三的廣告與記錄製作專業經驗,搭配專業剪輯室的特效,是可以剪輯非常精緻運動宣傳片。民進黨竟然不願意也不敢播放,刻意找廣告公司拍攝非常柔性的宣傳片(傳聞民進黨高層刻意贏造自己的柔軟形象),導致今天國民黨公然說台灣開放改革是國民黨主動創造。

讓小眾媒體感到失落的是,彷彿小眾媒體工作者是穿草鞋登不了台面,當民進黨高幹脫掉布鞋穿西裝打領帶,小眾媒體似乎登不了大雅之堂,等到民進黨想要與國民黨握手言歡時,小眾媒體被棄置如弊蓆。其實,當年小眾媒體成員有一半是熟悉電影與記錄媒體的專業者,綠色小組有幾位都是讓愛電影的研究者,熟悉各種電影手法與技巧,他們個人興趣轉化成反媒體霸權認同社會運動的抗議媒體實踐者。第三成員中有出身電影科系,也有得過實驗電影獎項,甚至從事過電視廣告CF製作與企畫工作,他們在反戒嚴媒體壟斷的理念下,因緣際會追求媒體民主化與自由化,奮不顧身投入一場媒體戰爭。

從今天回顧台灣社會運動史角度來看,綠色與第三所累積的社會運動影像資料是台灣民主運動最珍貴的影像史料,結果任其荒廢,雖然中研院有意收購,但是其中涉及種種內外問題,一直未能妥善處理。到了1992-93年間,唯一倖存的綠色小組無法獲得放映版權費用來支撐團體運作的經費,成員經過多年體力心力透支,身體和心靈都陷於疲憊狀態,相繼一個一個淡出,綠色小組僅剩下林信誼一個人,其他成員紛紛離去,創辦人麻子到花蓮去種木瓜。

如何再用運這些歷史檔案圖像,這是一個挑戰紀錄片更深層的思想課題,它涉及處理社會運動的學術背景知識、社會時代意識、社會運動觀點,這不單是一個社會運動紀錄片,而是台灣社會意識與思想的紀錄片。雖然天下雜誌製作過一部關於台灣社會運動與社會變動的紀錄片「尋找台灣生命力」,不過影片中的敘述者只是輕描淡寫說:「我坐在書房裡,巷子外面傳來民眾抗議的聲音。」,這樣蒼白疏離知識份子的吶喊,和上街頭的知識份子比起來未免有太大的落差,像台大教授張國龍為環保運動上街頭拿麥克風,站在宣傳車上吶喊,四處奔波搭車到墾丁趕演講,1988年有多少在街頭流汗的知識份子呢?有多少民眾默默在街頭遊行呢?這樣的生命力是怎麼產生的?

19991-2年間,公視新聞部經理楊獻宏想要回顧社會運動史,曾與筆者討論過企畫案,筆者提出應該「超越當時運動觀點」,不要只是正反面報導社會運動的過程而已,以更宏觀的角度、更寬廣的〈社會—政治—歷史—文化—意識〉大架構來衡量,應該納入台灣戰後史的大社會變動角度來看。筆者提出訪問兩百人的「變動中的台灣」計畫案構想,五十個社會運動領導幹部、五十個參與現場的資深記者、五十個與當時事件有關官員、五十個深入事件的民眾,架構1980-1990間甚至回溯台灣四五十年來政治反對運動的背景,搭配三、五位具有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博士班候選人擔任研究員,協同分析研究深度訪談剖析1980-1990年間每個運動背後的過程,與當時社會結構的政經社會文化間的深層互動關係,同時切入剖析「台灣人」「台灣意識」概念在1990年代十年間民眾意識、思想態度與價值觀的核心思想轉變。這是結合社會運動影像與文獻研究出版的大計劃(該訪談與相關研究都是可出版的文獻書籍),但是計畫後來不了了之。

事後回想,日本NHK美國ABC英國BBC能夠以鉅額經費支持具有歷史意義的紀錄片,每部影片片尾陳列十餘位專業諮詢顧問名單,以及參與製作的龐大工作團隊,這是真正追求真實與公平正義的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但是台灣公視只有購買外國影片能力,缺乏深入分析探討台灣社會的魄力與決心,可以花費每集九十萬一百萬製作花俏的連續劇,可見台灣社會缺乏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省思台灣民主運動的耕耘過程。筆者會提出這樣的構想,緣於歷經一九八八前後數年社會運動的觀察與記錄工作,如何透過「跨運動—社會—民眾」的多重角度的反省,希望能將社會變動以紀錄片的深層觀點,讓社會有所反思。

◆小眾傳播的俠義英雄「吳樂天」

1990-91年間在台灣小眾媒體史,出現另類俠義型傳播英雄「吳樂天」,他原先是廣播電台賣藥名主持人,後來他也改用錄影帶傳播方式,配合他的說書(很類似現在宗教頻道)。他買了一部五手的老舊電視轉播車,聘請一位專業者負責製作,有幾次我們還在陽明山某秘密山區聊天。後來吳樂天決定挑戰三家電視台霸權,進行都市傳播游擊戰,透過機動轉播車在都市街頭播放他的節目,有趣的是他用溢波蓋台方式,蓋掉中視華視的頻道,這種中斷三家電視的反霸權作風,很像他擅長的說書節目主題「抗日英雄廖添丁」—遊走在社會邊緣的自由俠客反抗日本統治的傳奇故事,這種個人正義的心態獨行於社會法律邊緣之上的反抗,遠比綠色小組與第三映象,更激進攻擊與挑戰三家獨裁電視台的霸權。

從當年舊報紙對他的報導,雖然他走在法律邊緣對抗三家電視台的壟斷,但是許多記者與評論家肯定他在電視民主化的貢獻。民眾對他溢波蓋台中斷電視台節目,不但沒有不滿,市井小民反而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反映台灣社會在戒嚴體制下,忍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壓迫與不滿。每次出現吳樂天造成電視畫面空白與蓋台的消息,我在想,要是有人將三家電視台轉播站全部摧毀,三天到一週沒有新聞,那會是什麼狀況?當年多少人上街頭爭取政治與人權的自由,多少學者教授毅然批評媒體霸權,經過十年媒體運動抗爭後,今天的電視霸權依舊被財團與政治壟斷時,民眾的自由傳播權益在哪裡?諷刺的是,當年批評嚴厲斥責社會運動的新聞主播明星,時過境遷也大談自己是維護新聞自由的犧牲者,令人啼笑皆非。

小眾媒體曇花一現功成身退後,1992年以後出現越來越多的獨立短片製作者(羅興階、易小文等等),雖然1995年以後開始有基金會團體鼓勵短片製作,但是短片的播放制度不完全,無法在電視與其他頻道獲得更大的空間,紀錄片工作者必須在工作之餘拍片,還得籌措經費,在理想與現實間煎熬掙扎。當時公視可以更積極邀請紀錄片工作者上節目,進行深度報導介紹,讓社會大眾重視獨立記錄工作者的身份角色與社會功能,不論他拍片偏重在那個運動角度或者敘述觀點,甚至可以更深入探討紀錄片與社會運動的多樣化關係。諷刺公視依舊沈淪在商業電視體制高薪聘請明星主播,可見公視高層缺乏「公視的公共使命」,今天公共電視會變成公務機關官僚化,這似乎是台灣公家機構的宿命。整體而言,台灣從小眾媒體的政治與社會運動紀錄片崛起,至今台灣社會依舊缺乏一股「回顧省思」思潮,社會運動紀錄片其實扮演一股反省記錄的角色,但是社會缺乏更深刻體認與瞭解,包括傳播學術界的學者們似乎也是值得批判,今天新聞媒體會成為社會的亂源,恐怕是台灣傳播學術界之恥,相對於當年冒著被逮捕的小眾媒體工作者,究竟誰是媒體民主化自由化的實踐者呢?

◆有關運動紀錄片反思的起點

1991年自立早報副刊編輯顧秀賢,提出「白皮書報告」新年專題,他找筆者寫一篇關於社會運動紀錄片的探討文章。那篇文章約五六千字,這是第一篇從反省角度去看社會運動紀錄片工作者與社會運動的關係,那篇文章指出紀錄片工作者面臨為運動而運動的兩難,也質疑紀錄片工作者面對記錄的真實與運動的現實之間的情境。之後,那一年間斷斷續續發表一些文章,收錄在不同地方,有一段時間在民眾日報撰寫媒體專欄談小眾媒體、有線電視與傳播民主化的議題,前後寫了十餘篇每篇一千五百字。此後,停頓十年不曾回顧過社會運動(除1996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委託研究寫的社區傳播專書),一直到2002年國際紀錄片影展,主辦單位企圖探討社會運動紀錄片,專訪幾位當年工作者,最後我應邀發表〈拿著攝影機!上街頭〉,以一萬六千字篇幅回憶當年小眾媒體的工作情形。

1989淡出社運紀錄片後,計畫轉進商圈,因此在政大公企中心上課,週一到週五上企管跟會計,不可思議我竟然念到成本會計,企管高階班,差點被調派到中國從商。1990年白天沒事,跑到台大旁聽社會學者蕭新煌、歷史學者吳密察的課程、還有經濟學者蕭全政的政治經濟學、葉啟正文化社會學課程等等,這段時間讓我從社會運動的波濤中沈靜下來。每天從台大法學院校園穿過,漫步在校本部的迴廊間,夜間到政大公企中心上課,時間一天天過去,這段時間的閱讀與思索,拓展社會運動與思想的視野。

回應江冠明:
(看別人的回應)

大名:
信箱:
網址:
記憶身份

1990年底一位朋友希望我參與他籌畫的工作室,1991年在板橋朋友家中成立工作室。不到三個月,兩個合夥朋友相繼退出,發覺如同過去,沒有資金人力與資源,根本無法持續追蹤不同運動團體的抗議活動。雖然工作室經常義務為運動團體剪輯宣傳短片,但是工作室的方向在哪裡?免費為台大視聽社開課,教授紀錄片拍攝技巧,筆者一個人獨撐大樑連講二天的課程,提供器材給學生訓練,但是沒有幾人願意投入心力。為了維持工作室運作的經費,只好接受拍婚喪錄影、公司簡介影片等等錄影業務,但是奔波於運動圈與商業業務兩頭燒的痛苦令人感到疲憊。

朋友受到警總警告施壓,要筆者將工作室遷出,臨時在板橋濱江路市場邊找到三樓的破舊公寓,牆壁刷了三遍油漆才勉強蓋過污點,樓梯間經常聞到尿臊味,進出要穿過菜市場踩過濕淋淋的地面。那一陣子,並不覺得辛苦,經常裹著睡帶窩在剪輯桌下睡覺,即使後來搬遷到比較寬敞乾淨的工作室,竟然有二年時間是睡在剪輯桌下渡過,我不明白什麼意志支撐我在追求什麼?空閒時,我遠赴霧社埔里追逐霧社事件,心理想要超越一般社會運動紀錄片領域,進入到台灣歷史文化的核心,也許這是排解工作壓力一種心靈調適。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別再講沒營養的無聊話

文/王健壯(本文為新新聞944期推薦文章)

「十點共識絕大多數內容是空的」。

「十點共識暗藏讓台灣萬劫不復的陷阱」。
這兩句完全矛盾的話,如果是兩個不同的人講的,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是同一個人在同一次訪問中講的,就大有問題,講話的人不是頭殼壞掉,就是胡說八道。
講這兩句話的人是誰?陸委會主委吳釗燮。
吳釗燮批判國共十點共識,不奇怪,也是他應為當為之事。但罵人罵到這種自我矛盾的程度,既把十點共識極小化,又把十點共識極大化,卻讓人啼笑皆非,搞不懂他在講什麼。


[留言 / 瀏覽 / 轉寄]

 
CHE GUEVARA,一切是在摩托車掛點之後

作者: 李怡道

看了近日在台灣也上了院線的電影《摩托車日記》,電影的序事是以古巴革命領導者之一格瓦拉年輕時的日記為本,不出所料地,和文字一樣青春熱血,當然,導演還把那本日記拍得更煽情與戲劇化,與其當成紀錄片,不如當成劇情片看待。當然,就算導演不這麼處理,影像有時與文字的效果還是不同,例如片中穿插的人民圖像,像一幅幅張力十足的黑白照片,無言卻有力道地強迫觀者逼視底層的人民,這種影像的感染力,比起文字應是震撼許多。倒有一點我覺得有趣,是電影最後,兩個主角在機場話別時,跨越時空偷渡了一句CHE,根據資料,這個綽號是幾年後搞古巴革命前才有的,是故意不小心還是有什麼寓意,就不得而知了。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事後回想,日本NHK美國ABC英國BBC能夠以鉅額經費支持具有歷史意義的紀錄片,每部影片片尾陳列十餘位專業諮詢顧問名單,以及參與製作的龐大工作團隊,這是真正追求真實與公平正義的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但是台灣公視只有購買外國影片能力,缺乏深入分析探討台灣社會的魄力與決心,可以花費每集九十萬一百萬製作花俏的連續劇,可見台灣社會缺乏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省思台灣民主運動的耕耘過程。筆者會提出這樣的構想,緣於歷經一九八八前後數年社會運動的觀察與記錄工作,如何透過「跨運動—社會—民眾」的多重角度的反省,希望能將社會變動以紀錄片的深層觀點,讓社會有所反思。

編輯手記

長期關心社會發展議題的苦勞網,這次要和國家電影資料館合辦「鐵馬影展」,四月中旬起將全力放送紀錄片,還有影像工作者與學者的座談。而苦勞網提供的這篇文章雖然很長,但卻是一位歷經解嚴前後的紀錄片工作者原汁原味的心情與觀察,讓我們在閱讀裡瞭解今天的台灣電視傳播媒體為何無法完成民主化。本文將分兩期刊出。(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海嘯援助串連

「勞動疊影:家庭內外」基進教育親師論壇 (4/30)
2005GYSD說明會暨聯繫會報 (4/9)
充分就業 拒當賤勞 -迎戰勞動彈性化國際論壇 (4/16)
全球化的另一種想像與另類的青年陣營 邀請你來Fuck You Bush (4/11)
白冷圳歷史文化之旅(4/16)
Taiwan For WHO論壇(4月)
研習課程-台灣蝴蝶巡禮Ⅱ(4月)
可可西里之後 電影散場‧關懷延續系列演講(~4/29)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徵活動企劃一名
找東海人
《資本論》專題講座系列三
解讀:工資、價格和利潤(4/16)

「第二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 東區會議」報名中(4/10)
「關懷雲嘉區域環境」系列論壇正式招生(5月)
南風劇團《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開始售票
YouthHub青年交流中心四月活動
「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免費親職教育巡迴講座 (~5月)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誠徵主任秘書
《NOW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免費訂閱
綠黨 2005 演講系列
曾國督---阿督茫茫展(-4/17)
2005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第三期輔導員培訓 (4/29-7/19)
亞太女性、世紀風華「流變的藝像-亞太女性創作者」講座與展覽(4月)
第四屆河洛話辯論比賽開始報名
「反侵略‧和平家書」書寫串聯行動 Letters from Peace
細說女人映像 閱讀與分享女人生命故事第二十五期 (4/7-4/28)
94年南區非營利組織人才培訓」即日起開始報名
第二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開始徵槁(4/15截止)
第三屆「總統文化獎」開始徵選(-4/30)
「台灣之子公益基金」專案 訪員培訓 (4/23~4/24)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國際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徵求全台各地團體共同參與 ~
◎義民子弟保鄉衛土反併吞宣言連署

◎台灣竹筏文化調查計畫」~志工徵求分區說明會(4月-12月)
聽青年人說故事‧「南方青年公民論壇」開始報名(3月底-10月)
竹林暢吟—2005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 (4/22-4/25)
「狂飆的世代:台灣本土學運」紀錄片(3/8起)
人本「全國大專青年兒童教育研習暨營隊帶隊人員培訓」開始報名
「變」的知識研習班:向混亂學習 (即日起接受報名)
人本全國大專青年兒童教育研習 (3/26-5/28)
【青年樂生聯盟】讓我們繼續監督文建會與行政院!邀請您加入「捍衛樂生義勇軍」
「女書經典講讀會」世界女性文學經典─歐美篇(3/12-6/18每週六)
2005春季森林小學師資培訓暨個人進修課程
《說文解影》研習會(3/9-6/1)
【公益100】讓公益團體使用免費的公益信箱
凝現台灣文學講座(2005/1/8-6/25)


捐款公告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3168 元。 (2004/06/14)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440 元。 (2004/06/14)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2000 元。 (2004/08/31)
◎ 感謝梁永昌捐款 1000 元。 (2004/9/24)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5000 元。 (2004/09/30)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3000 元。 (2004/10/12)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440 元。 (2004/10/12)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2000 元。 (2004/10/31)
◎ 感謝張文杰捐款 3000 元。 (2004/11/10)
◎ 感謝胡登泰捐款 1000 元。 (2004/11/25)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4000 元。 (2004/11/30)
◎ 感謝郭庭松捐款 1000 元。 (2004/12/8)
◎ 感謝顏敏如捐款 1000 元。 (2004/12/19)
◎ 感謝esouth捐款 1000 元。 (2004/12/30)
◎ 感謝歐如意捐款 1000 元。 (2005/1/20 )
◎ 感謝吳延晃捐款 1000 元。 (2005/2/15)
◎ 感謝姚宜秀捐款 1000 元。 (2005/2/20)
◎ 感謝張鑫隆捐款 1000 元。 (2005/2/27)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免費撥接:

撥接電話:4050-8888
帳號、密碼:e-info
初學者學習網頁

給南方建議:(看別人的建議)

大名:
信箱:
網址:


秘密留言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5/4/8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 日
執編周馥儀 宋明珠
編輯群
方昱 吳易澄 貝爾‧傑 徐江屏 陳毅峰 傅鉛文 管中祥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南方文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