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2005.4.9/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Watch Media》4月10日節目內容:台灣記協的生日願望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道歉之後,公視還能做什麼?
《流行開講》對吳念真的憐憫與期待
《來看片囉》鐵 馬 影 展
《Watch Media》歡迎來聽
《寫在後頭》

《Watch Media》4月10日節目內容:台灣記協的生日願望


主 持 人:管中祥         
來    賓:邱奕嵩(目擊者雜誌總編輯)


播出時間:每週日上午8:00—9:00
綠色和平:FM97.3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道歉之後,公視還能做什麼?



文/管中祥

儘管公視這次因「羅大佑事件」而道歉引來各界批評,但4月7日公視與媒體改造學社合辦的「UBU硬地音樂節之後……」座談活動,的確為台灣媒體發展樹立新的示範。座談以公開的形式,分別從音樂、法律、社運、社會學者、媒改運動等不同面向,對公視提出批評與建議,即使與會者大多對公視的道歉不表認同,但都肯定公視存在的公共價值,並提出未來的發展建議,期待透過此次活動將爭議導向正向發展,進而彰顯公視公共論壇精神,樹立公視公共參與的良性模式。

這大概是台灣首次有媒體願意開誠佈公地接受各界批評,並與外界誠意對話,公視也願意聽取建言,回到內部再做討論,無論結果如何,對話的本身已有其典型價值。不過,路還是要往前走的,公視如何帶著各界的批評與期許繼續走下去呢?

公視有著不沾鍋特質,甚至意圖「去政治化」,少見公視對目前政治部門提出強而有力的監督與批判。雖然,預算不足與制度是限制公視作為的重要因素,然而,公視若想成為公共領域就不可能自外於政治,許多國家公共媒體對抗政治部門不義行徑的作為更是一種常態。當然,監督政治部門未必就只是藍綠對決的偏狹思維,相對的,應提供民眾更多元的政治視野與關懷,從性別的、階級的、環境的、社福的、文化的政治觀點,對現有政治體制論辯、反思與批判,展現獨立和批判精神的第一步,更是公共媒體應有的政治責任。

此次事件暴露了公視的節目生產流程的問題;公視至今仍缺乏一套公共參與的專業製作規範,清楚載明如:性別、種族、暴力、新聞等節目的製作標準與價值。因此,公視未來除由管理階層、員工參酌公共意見建立專業共識與制作準則外,亦可參考澳洲SBS及ABC的做法,對外公佈節目製作規範,明確說明各類節目製作原則,並定期參酌公眾意見進行修改。

事實上,公視仍需建立更多公共參與及互動的機制。例如,加拿大公視CBC在董事長之下設立獨立自評人(ombudsman)機制,由公視主管、員工及公民共同組成,定期自省或接受觀眾意見並予回應。此外,公視也可以定期舉行「勞教」邀請社會團體與員工及管理階層溝通、意見交換,從不同位置的公角度思考媒體的經營與表現,或設立地方諮詢委員會,主動與不同地區民眾互動;當然,更該定期開闢現場節目,不但由主管階層定期與民眾溝通公視的各類計畫與發展,更接受觀眾的即時批評與建議。

必須承認,在現有的資源下,要求公視有更多的改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如何,公視必須擺脫「優質節目」、「去政治化」的舊思維,引領社會有更多的政治參與和公共討論,若能如此,歷史及公民將會對此次的道歉風波及公視有著全新的評價。


《流行開講》對吳念真的憐憫與期待



文/魏玓

知名劇作家和導演吳念真因妹妹自殺的不幸事件,日前成為媒體焦點。在商業媒體記者慣有的侵入性追逐和訪問的騷擾下,吳念真發出他的憤怒,批評媒體行為不當,「總以有限的認知來猜測世上所有的事,然後在不經意之處傷害到別人」。


筆者除對吳念真家中發生不幸表示哀悼外,也對吳念真在這種情況下還必須忍受惡質媒體的傷害,感到憐憫。不過,對一個在社會上具知名度,且在文化與媒體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來說,筆者對吳念真還有更多的期待。

我們當然不是幸災樂禍,但我們相信,吳念真在此時此刻,終於體驗到了許多民眾在當今惡質媒體環境中,經常面對的遭遇。記得在電視畫面上,(又有)電視記者堵上麥克風,要問吳念真「你現在的心情怎樣?」只見吳念真露出痛苦且嫌惡的表情,不客氣地說「啊(加長音)!現在不要問這個啦!」吳念真或許知,或許不知,許多家中發生意外災難的民眾,都曾在類似狀況下,被媒體記者問過這樣不專業、不禮貌、沒水準、沒意義的問題。

兩者唯一不同的是,這些民眾痛苦與嫌惡的聲音,沒辦法表達出來,更不可能被媒體大幅報導。吳念真固然沒有免於惡質媒體傷害的特權,但至少他有抱怨的「特權」,而這是一般民眾所難以獲得的,儘管我們知道這本來不該是特權,而僅僅是基本的人權。

台灣商業媒體在惡性競爭下,窺探和販賣他人隱私,或侵犯他人人權,上至總統,下至平民,毫無顧忌。可是在上位的政治人物只要一發飆,媒體道歉速度通常很快。政治人物之外的名人,受到道德檢驗的標準不需如同政治人物,但無論如何,至少他們在公共空間裡,還有一定的發言機會。而一般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處境最慘。

吳念真是個有人文關懷的創作者,他經常強調的是情義,然而觀諸他近來的創作或表演,參與各種商業廣告代言不說,類似《阿祖的小孩》那樣的紀錄片,亦非常迎合當前商業媒體環境看似人道、實際上更接近是剝削和販賣私人痛楚的風格。我們所期待於吳念真者,是希望他在這樣受傷的經驗中,能更貼近一般人被當前惡質商業和媒體環境傷害的處境,在他有影響力的創作和發言中,避免利用他的敏感觀察力和草根親和力,協助商業體系剝削一般民眾,反而要以更積極、不媚俗的態度,為基層人民發聲,尋求社會正義;那麼他的憤怒,才真正值得。


《來看片囉》鐵 馬 影 展

2005.4.15-4.23
 
說真的,我們不那麼直衝著金馬來,沒有設獎,沒有大片,資本再雄厚,也不會搞一條華服鑽飾鋪排而成的星光大道。「鐵馬」與金馬,或許圖一點點宣傳便利的想像;「鐵馬」比金馬,又圖著一點點更貼近人民的想像。

鐵馬,用福佬話講,就是「腳踏車」、「自行車」,順著語言,策展的我們推衍了更多想像。
據說台灣是自行車王國,相關企業創造了極少數讓台灣在歐洲國家可以抬頭挺胸的品牌。
但我們想起六0年代成千上萬女工騎乘鐵馬穿梭加工出口區和外銷工廠內外,那象徵台灣經濟起飛的經典懷舊影像之一,這幾年台灣跟隨歐洲興起「無車日」運動,鐵馬,無疑是主角,是人們思考環境課題的行動實踐之一。

我們還想起鄉間小徑中,緩緩踩著車踏讓人看似悠哉的老農夫,想知道幾多老農夫真能悠哉渡餘年,一甲地的大白米能否換足一台出口歐洲的名牌自行車?

鐵馬,讓我們聯想到一個接一個的社會發展課題,鐵馬影展是這樣的影展:

我們是一群社運工作者,嘗試實踐關於公平正義的理論,有人從事論述勞動,有人深入群眾教育。我們肯定影像對於組織教育的工具性作用,關注影像再現的社會與文化課題,因而期待與所有投入影像工作、關心影像發展的朋友們深入探討,包括影像生產製造過程、影像作品映演資源以及關於影像文本的詮釋問題。

我們同時想像,影像當然可能不只是工具,可能是什麼,任何人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但我們期待,無論如何,影像再現反映什麼樣的人與人、人與社會與自我的關係,不應該被輕忽。
我們嘗試舉辦「鐵馬影展」,嘗試促成社運工作者、影像文化工作者彼此對話、交流,為社會變革帶來更多想像。

 「好像少了原住民」?「缺少族群議題」?「那個同志/情慾運動」?說真的,我們挺期待這樣的回應?但請暫且容我們這麼說,我們不只經驗不足、視野偏狹,而經費更是大大有限。
「都是紀錄片」,說真的,我們也在思考和期待「台灣肯洛區」的誕生。

竭誠歡迎大夥帶著您的熱情與想像參與「鐵馬影展」。
 
「鐵馬影展」策展小組 敬筆
 
影展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


《Watch Media》歡迎來聽


如果你想體會同步即時的快感,享受有廣告,與吃螺絲專業表現,就
請妳到:http://www.fm973.net/

如果妳想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隨時收聽,就請你,
先到媒體小鋪(http://www.benla.idv.tw),再從首頁點選線上
收聽《Watch Media》,就可以一邊參觀小鋪總部,一邊聽聽線上廣
播。

當然,如果覺得有點麻煩,或者太囉嗦,那就直接按下頭的網址囉!
http://utenti.lycos.it/deerwen/ptb/list.php?forumid=17


《寫在後頭》



HI!看完了,不曉得親愛的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分享與批評,也期待您的指教,任何的意見請寄:benla@benla.mymailer.com.tw

只要註明出處與作者,這裡頭的文章歡迎引用、轉載,因為知識是無價與共享的。

媒體小鋪本站: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媒體小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benla/index.html

媒體小鋪電子報:https://enews.url.com.tw/benla.shtml

「Watch Media」每週日上午8:00—9:00於「綠色和平」(FM97.3)現場直播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