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七十五期 / 2005年04月27‧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

素的鹹蛋超人常常覺得生活當中無一不是佛法。就像在職場上開會,常會有不同的意見產生,有些人把偏見當原則,有些人則是做人處事內方而外圓,而有接觸過佛法的菩薩,總是四處為眾生設想。

素的鹹蛋超人也是「我執」很重的人,經常會無謂的堅持自己的想法及意見,經過打坐之後就可以修心健身,待人也就較為圓融了。

本期特別挑選了聖嚴師父的〈堅持的是原則還是偏見?〉,這樣的問題跟在職場上工作的菩薩息息相關,希望真的能夠帶來幫助。

心靈電子報的讀者不一定每位都接觸過佛法,所以有些菩薩也會來信詢問,到底什麼是「我執」,所謂的「我執」就是指「執著」及「自我中心」。

 
 

人很容易對自己的成就誇大, 對別人的貢獻卻不見得認同。 這是因為瞭解自己比瞭解他人更困難。 人的眼睛、耳朵都是向外看、向外聽, 很少有人會向內看、向內聽; 如同伸出手來,都是指著他人, 指東、指西,很少是指往自己的良心, 或是聆聽自我內心審查的聲音。

平安的人間

 

坐太久,身體緊繃、僵硬,怎麼辦?跟著下面的簡單運動,隨時練習三分鐘,讓您搭車、坐飛機、開會、上班,都能享受身心放鬆的喜悅。

◎練習要訣:「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是基本原則,相應的心法次第是 「清楚→放鬆→全身放鬆」。

觀身受法


 
  1. 身體坐正,腳掌貼地,大腿與小腿成九十度,膝蓋距離一個拳頭寬。兩手相疊,掌心朝上,放在大腿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挺腰不挺胸,頭頂天,收下巴,全身放鬆。
  2. 左手緩慢上舉,心口高度往外移,左腿上方,翻掌,掌心向內,緩慢下降至大腿上。清楚手移動的感覺。
  3. 右手緩慢上舉,心口高度往外移,右腿上方,翻掌,掌心向內,緩慢下降至大腿上。清楚手移動的感覺。
  4. 右手緩慢上舉,心口高度,翻掌,掌心向上,緩慢移向中間,下降至腿上。清楚手移動的感覺。
  5. 左手緩慢上舉,心口高度,翻掌,掌心向上,緩慢移向中間,下降至右掌上。清楚手移動的感覺。
  6. 左手緩慢上舉,心口高度往外移,左腿上方,翻掌,掌心向內,緩慢下降至大腿上。清楚手移動的感覺。
  7. 換邊。清楚手移動的感覺。清楚肩膀放鬆的感覺。
  8. 清楚手放鬆的感覺。享受全身放鬆的感覺。
  9. 享受手放鬆的感覺。享受全身放鬆的感覺。

◎「觀身受法」為「法鼓坐姿八式動禪」第八式部份動作。想學習所有完整招式嗎?歡迎參加各地「法鼓坐姿八式動禪」的課程。

‧詳情請洽:02-28933161分機570、577禪修推廣中心

堅持的是原則還是偏見?

■ 聖嚴法師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

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所堅持的,不過是個人的偏見,這就是「我執」。

堅持原則,是指自己所堅持的,也會為其他人所接受;不僅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過去也曾經被人接受過,這才叫做原則。

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的原則首先要「保護自己」,可是保護自己並不表示要傷害他人;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對他人有幫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場,這種原則才是對的。

做事的原則,應該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考量,如果所堅持的原則,是出於自私或為了少數人,或貪圖一時的方便,這就是偏見,就是執著。

但許多人經常分不清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把個人的偏見當成了原則?其實,只要觀察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觀感,就能判斷出究竟是偏見還是原則。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不了、很痛苦,每個人都覺得那是錯的、有問題的,只有你認為是對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見。能夠符合每一個人或是多數人共同的的想法和意願,那才是原則。

原則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或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定是為眾人著想,能夠為大家所樂於接受的。

執著偏見的人,就是我執太重。我執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自我中心太堅固,就會堅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蝟般長滿利刺,「稜角」很多,動則傷人,而無法圓融待人。

所以有人說:「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不傷人。雖然在心裡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需要變通的時候,也不要執意不變,食古不化。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觀念想法適時地轉一個彎、換個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軟語,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

時時提醒自己「內方外圓」的原則,也是化除我執的方法之一。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大法鼓第771集)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33期

心靈5書
/聖嚴法師

本系列法語,輯錄自聖嚴法師的著作,希冀能為現代人生活上遭遇的問題,提供解決的方向和導引。共分:面對自我100帖、快樂人生100帖、世事豁達100帖、和… <more>

 

智慧100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將佛經中的偈語,轉化成簡短易讀的篇章,融以現代生活中的事例,展現出歷久彌新、寬廣自在的智慧;名漫畫家朱德庸先生,以其專擅的幽默風格… <more>

法鼓文化文摘報第十四期
前往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作者:聖嚴法師

解構時代的重新建構之道-推薦序

◎楊 蓓

這不是一個安靜的時代。紛亂、歧異、虛擬、亢奮、低迷……太多的衝擊,讓現代人壓力叢生,心神始終不知何處安置,對於自心的澄澈、清朗、寧靜,往往於追逐中益形緣木求魚。   

由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現代人需要的不只是養生、練氣或心理治療,而是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智慧和處世哲學。默照禪法,為這個亂世提供了一個究竟的出路。

否則聖嚴師父不必以高齡之身仍然風塵僕僕地於世界各地帶領禪七,遍灑默照禪的種子,也不會所到之處,毫無東方文化背景的禪眾,如此迫切地渴望師父的教導。   

有幸參與過十來次師父帶領的默照七、默照十、默照十四,也有幸率先閱讀了這本由默照禪修開示所彙整出來的《聖嚴法師教默照禪》,邊讀邊回味,腦海中還不時憶起禪堂中師父開示時的領會、開懷、羞慚與感恩。縱然,有些內容已經一聽再聽,但是仍然如醍醐灌頂,如夜路明燈,讓心再次回到明靜。其中最精妙之處,莫過於師父總在開示中讓人不論在修行過程,或生活歷練的夾縫中,指出一條明路。其實,修行過程中,困頓常來自於自相矛盾,例如:「想要」精進,卻妄念不斷;「想要」開悟見性,卻又留戀執著;「想要」綿密用功,卻又落於緊抓或者放逸;「想要」放捨,卻又貪著坐一炷好香。日常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常常想要的太多,而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於是追逐了半天,尚且不知自己在兜圈子,原地打轉,久而久之,焦慮、憂鬱一一現形。      

書中,除了介紹默照禪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師父用各種角度的說明、譬喻,來協助禪眾掌握修習默照禪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本身即是默照、即是空觀,這正是師父為現代人指出的這條明路。例如:不「除」妄想,不「求」真;一旦有了「除」或「求」的念頭,都與默照不相應,於是修行,不求開悟,也不害怕開悟;又如: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到無心,是修習過程中,「心」的變化階段,但這些階段是自然發生的,不是刻意進行的,甚至默照修行方法的次第,都不是作意的,那麼修行的時候,就只剩下單單純純的「默」與「照」,於是「矛」與「盾」都放下了,只剩下方法,到頭來,連方法也不見了。   

這讓我想起師父對「空觀」的闡釋:「不偏左,不偏右,也不執中。」這種態度,正是默照的處世智慧,也是現代人自心困頓的解脫之道。有人會說,這樣的處世智慧太難了,要何時才能修成?師父用幽默的譬喻告訴眾人:動物因為沒有前念、後念,所以對「當下」最敏銳,因此,常能預知災難的來臨。所以連「太難了」這一念都是妄念。不論修行或日常生活,如能法住法味,何來「偏」與「執」呢?而在禪堂中,師父總是擁有如神通般的敏銳,對禪眾做出適時切中的開示,來解惑、引導,所以本書中所呈現的各種主題順序,其實都是按當時禪眾的修行歷程而顯現。      

若以象岡默照禪十為例,讀者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禪修經驗,當能體會出經驗豐富的明師,如何在默照中體察出百多位禪眾的心路歷程:有時解惑,有時陪伴,有時提點,有時引領,有時警惕;這是何等深廣的明與知。所以,默照中,不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什麼都恰如其分的有了。   

本書中涵蓋三大部分,讀者可能會發現:〈坐禪儀〉是最精簡的提要,〈默照禪法〉十分實用,而〈象岡默照禪十開示〉卻善巧地與禪修歷程融合。這三部分目標一致,卻有不同的風貌,以便引導不同需求的禪修者,這是編者的用心良苦,希望所有的人均能受益。   

有人說,這是一個什麼都在解構的時代,也是一個什麼都需要重新建構的時代。就如同師父在開示中,為現代人所關心的「愛」與「快樂」理出脈絡時,師父將古老的佛法與現代人的生活,又有層次地扣在一起了。每每坐在禪堂中聆聽師父開示時,默思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心中不免升起一些憧憬:當人人的心中建構起默照的清流時,這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

多說無益,打七去吧!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    >>法鼓文化文摘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法鼓文化修行電子報     >>經典學院                     >>人生雜誌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