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泰迪
由花蓮市南行,跨越花蓮溪大橋,是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起點,在第一個大轉彎左手邊,一條小路沿著七七高地蜿蜒而入,盡頭是國姓廟,和流入洄瀾灣的花蓮溪出海口。
小路兩旁是茂密的雜木林,數條隱密小徑可以通往以礫石灘、沙丘、都巒山層露頭為主要景觀的海灘。相較於其他堆滿消波塊的人工海岸,這裡是花蓮港至鹽寮12號溪二十多公里海岸線中,極少數還維持天然樣貌的自然海岸。我喜歡流連於這段未被打擾的處女地,遙望釣客與捕鰻苗的漁民而忘了時間。
根據研究顯示,花蓮嶺頂段是海岸侵蝕後退嚴重區域,三十年來至少後退30-40公尺(特殊地質、地形景點選址與管理之研究-以海岸山脈地區為例,台大地理研究所,何立德,2000)。自2003年夏天到2004年春天,短短不到一年間,出海口南側的礫石灘消失大半,露出許多一人高的岩石,不過到了2004年冬天,海灘又〝長〞了一些回來,自然力的巨大與巧妙就在這兒來回推移著。
農曆年前再度沿著熟悉的小路準備到海邊晃晃,沒想到迎接我的竟是望不見盡頭、寸草不生的〝土壤〞。推土機在其上來回奔波,基地前緣距高潮線不到十公尺……。
花蓮溪口歷經採砂場、中華紙漿廠廢水排放、光華垃圾掩埋場、興建大量堤防與放置消波塊等『建設』,原本生態豐富的濕地、沙丘早已破壞殆盡,但是人為開發的壓力仍然不願鬆口,緊咬著這塊美地,似乎要榨乾最後一絲價值才肯放手。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編號第二六三五號防風林區外保安林地的告示牌,孤立在小路的另一側,我站在無聲的土地上,悼念記憶中的花蓮溪口。
附註:內政部營建署「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行政院73年2月核定實施,http://www.cpami.gov.tw/pwi/rp/rp_6.php),花東沿海五處自然保護區其中之一,『花蓮溪口附近。本區為海岸山脈北端,包括花蓮山附近第一條稜線及海岸公路以東至海岸線所涵蓋之地區。』,保護措施有『非經依法核准不得開挖土石或砍伐林木、非經依法核准不得改變原有地形地貌、禁止採伐海岸植物、除必要之安全設施外禁止其他之建設行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