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九十一期 《馬可‧波羅遊記》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5.05.04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九十一期】《馬可‧波羅遊記》

《光華雜誌智慧藏》2003年資料全新上線!  

Q:世界第一個單獨進行環球航行的人?

A. 斯洛克姆
B. 斯皮克
C. 李文斯頓
D. 科爾特

誰是創始有嚮導的旅遊?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 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敦煌藝術之美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第172窟(盛唐)壁畫中佛寺建築局部
聞名世界的石窟藝術中心﹐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敦煌千佛洞﹑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以千佛洞建窟最早﹐其他兩處均為千佛洞分支。千佛洞又名莫高窟。位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大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大泉溝西岸玉門礫岩的陡崖上﹐始鑿於東晉永和九年(353)﹐從上至下﹐分層開窟﹐最多處達4層﹐從南至北綿延1618米。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增修﹐現存550餘座洞窟﹐其中有優美塑像和壁畫的469窟﹐保存歷代塑像兩千數百身﹐壁畫5萬多平方米。千佛洞設有文物保管及研究機構。西千佛洞在千佛洞之西。位於敦煌城西南南湖店附近黨河北岸的玉門礫岩陡崖上﹐石窟多已崩毀﹐現僅存19窟﹐綿長約1公里﹐存有從北魏﹑隋﹑唐﹑五代﹑西夏至宋代的佛像與壁畫。萬佛峽又名榆林窟﹐位於安西城南50公里的踏實河(榆林河)兩岸﹐開鑿於玉門礫岩陡崖上﹐東西兩崖分上下兩層﹐現存40窟﹐僅29窟有壁畫。始建時代不明﹐除初唐窟外﹐餘為西夏及宋代所建﹐是河西僅次於千佛洞的佛教藝術勝地。萬佛峽以北的水峽口﹐又名下洞或小千佛洞﹐多已崩毀﹐僅存6窟﹐屬魏﹑隋2代﹐壁畫則為宋代作品。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為期兩個月的敦煌藝術大展,敦煌石窟位於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為甘肅省敦煌縣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敦煌石窟的形成年代從十六國迄至清1000餘年間,構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藝術體系。

這個展覽除可以觀賞到豐富佛教、建築藝術、服飾圖樣、敦煌舞樂及絹畫文物等,更可以看到借自法國吉美博物館在1908年間,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裡原版娟畫中揀選中的精品,首次呈現在大眾面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抽空觀賞。

【中國 vs. 西方】
◆ 《馬可‧波羅遊記》

【中國觀點】

馬可‧波羅 (約1254~1324)
Marco Polo (約1254~1324)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Make Boluo
【中文詞條】馬可‧波羅
【外文詞條】Marco Polo
【作  者】唐錫仁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中國歷史/中國歷史/〔中外關係〕/〔元〕 (4)/馬可‧波羅

義大利旅行家﹐曾譯馬哥‧孛羅。約1254年生於威尼斯商人家庭,1324年卒於同地。1271年隨父親和叔父由威尼斯啟程,經地中海、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到達中國喀什,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再經敦煌、酒泉、張掖、寧夏等地,於1275年抵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以後到大都(今北京)。在中國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優待。曾遊歷中國西北、西南、華東等地區及東南亞一些國家。1291年初離大都,1292年從泉州取海道離中國,經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和印度南部,沿印度西岸到波斯(今伊朗),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8年在威尼斯與熱那亞戰爭中被俘,在獄中口述東方見聞,由同獄人魯思蒂恰諾筆錄成書,即為流傳至今的《馬可‧波羅遊記》(又譯《馬可‧波羅行紀》)。

馬可‧波羅是第一個向西方系統介紹中國情況的人。《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來中國的沿途見聞,元代初年的社會情況及北京、揚州、杭州等歷史名城的情況,中國東南鄰邦的概況,蒙古諸汗國之間的戰爭和亞洲北部的情況。書中盛讚東方的富庶、文化的昌明。大部分篇幅是敘述有關中國的內容。此書擴展了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對以後的地理大發現有影響,也是研究中古時期地理學史、亞洲史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西方觀點】

馬可孛羅 (1254~1324)
Polo, Marco (1254~1324)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馬可孛羅
【外文詞條】Polo, Marco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人物小傳

威尼斯商人、旅行家。1271~1295年從歐洲到亞洲旅行。出生在威尼斯商人家庭。曾和其父以及叔叔一起到中國旅行,他們經過絲綢之路,大約在1274年到達了忽必烈的皇宮。他們在中國居住了十七年,馬可還幾次被蒙古皇帝派到遙遠的國度去瞭解國情。馬可有可能還出任過揚州的官員(1282~1287)。他們一家三人從中國東部航行至波斯,又經陸路在土耳其旅行。於1295年回到威尼斯。之後不久,便被熱那亞人俘獲,馬可和作家茹斯提切洛(Rustichello)關押在一起,在後者的幫助下馬可將他的旅行故事編寫成書。《馬可孛羅遊記》很快就成為了一本暢銷書,儘管大多中世紀的讀者只把它當成是帶有誇張的冒險故事,而非真實的故事。 forest。

 

【Dr. iWord觀點】

走出自已習以為常的環境,踏向未知的領域,像是與生俱來的需求,在那時急著探索新大陸的航海時代,不僅對地理上的認知有重大突破,更開啟了國與國之間來往,加速人類進步的腳步。


一九七九年,台灣才開放出國觀光,從那時候起,國內旅遊的風氣就很盛行,出國觀光像是走自家後花園般平常,遠離熟悉的家鄉,踏上異國土地,所見所聞都感到新鮮,這樣的魅力的確令人願意再三嘗試。

而伴隨著旅行而來的便是旅行之中的的體會,轉化為文字,形成旅遊文學,為讀者開拓多采多姿的經驗,當不可能踏遍每一塊異國土地時,旅行文學補足了大眾對旅行的渴望,在作家的描述中,又像是跟著作家腳步環遊了世界。

【你的觀點】
你的看法不同嗎?請到討論版,說說你的觀點。

隨我走天涯──旅遊文學正發燒

拋妻別子,遠離家園又冒險犯難所為何來?不就是為了多體會一點「無所特善視者,盡善視普世人」的心情。圖為一九八九年湖南張家界國家公園。
突然間,「旅行文學」變成一種文類,旅行書店成為九○年代台北新寵。幾家航空公司的旅遊文學獎持續不斷,報紙的旅遊版、副刊等,一不留神,旅行的見聞感想,總像不知何時爆開的路邊水管,譁啦拉地,勢大聲壯。

根據統計,九○年代台灣,每年有五百萬人次的出國旅行人潮,平均每四個國人中,就有一位出過國。「像是一種集體的度假儀式,一種感染力最強的『全民運動』」,中國時報副刊主任楊澤形容。旅行者在天空飛來飛去,帶去了亞洲四小龍知名的「台灣文化」,帶回了費心搜羅的照片等紀念物,但大多的旅人還意猶未盡。

「還想說話,想與人分享旅行的感覺」,遊罷歸來,不少人的經驗大抵如是,但旅行的經驗如此私密,「自己高興就好,別人管不著也分不到」,一位旅人這樣形容。怎麼辦呢?不論中外,多少以「遊」為主題的文字因而產生,此即「旅遊文學」的濫觴。

三毛開浪遊先鋒

一九七九年,台灣才開放出國觀光,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能夠出國「看世界」的人,只侷限少數留學生、外交官、異國婚姻者,如留學生於梨華、白先勇,外交官夫人徐鍾珮、鍾梅音等人,一九八○年代以前,他們對歐美各國的描寫,為當時仍然封閉的台灣,打開了一扇窗。 …看全文

摘自【光華雜誌智慧藏】1998年5月號

Q:世界第一個單獨進行環球航行的人?
A:斯洛克姆

斯洛克姆 (1844~1909)
Slocum, Joshua (1844~1909)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斯洛克姆
【外文詞條】Slocum, Joshua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人物小傳

加拿大海員、冒險家。起初是船上的廚師,1823年成為一艘商船的船長。1886年隨其家人在巴西海岸失事,後來他用船的殘骸建了一艘獨木舟,一路划回紐約。1895年從波士頓駕駛一艘長11.1公尺的漁船出發,花了三年兩個月零兩天的時間,環球航行74,000公里,抵達羅德島新港,成為有記錄的單人環球航行第一人。他還著有幾本書,包括經典著作《單人環球航行》。1909年他又向大開曼島出發,後來失事沈於海中。

為什麼錯了?
斯皮克
(英國探險家,第一個抵達維多利亞湖的歐洲人。)
李文斯頓
(蘇格蘭傳教士、到非洲的探險家。)
科爾特
(美國探險家,第一個看到並記述今黃石國家公園的白人。)
Q:誰是創始有嚮導的旅遊?
A:科克

科克 (1808~1892)
Cook, Thomas (1808~1892)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科克
【外文詞條】Cook, Thomas

知識分類:人類社會篇>人物小傳

有嚮導的旅遊創始人,世界旅行社「湯瑪斯‧科克父子公司」的創辦人。1841年他為戒酒大會安排了特別列車,這是英國第一列公開發廣告的旅遊火車。1855年巴黎博覽會期間,科克帶領了從列斯特到法國加萊的旅遊。翌年他又率領周遊歐洲的大旅行。1860年代他代理旅遊券的銷售業務,1880年代他的公司辦理英國和埃及的軍事運輸及郵政業務。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