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地球日電子報
 
2005.05.13 第八期  
 

本期主題文章(一)本期主題文章(二)知識點速讀台灣地球日網站

Urban Parks 都會公園

傳統上認為公園只是一塊低度利用土地的觀念正在改變中,公園所能提供給社區的諸多好處也已經漸漸被認同。

即使是沒有使用公園的人們也認同公園的價值。一項由Godbey, GraefeJamie的學術研究顯示,75%沒有使用公園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從公園的存在得到了好處,而這些利益大部份與小孩子有關。都會公園與房價的正向關係,也常見於各種文章。有一項報告甚至指出,在距離費城Pennypack公園2500英尺的房屋價格,每英畝約1000元美金,但靠近公園僅40英尺的房價,每英畝卻飆高到11500元美金。

地方公園不止可以提高房地產的價值。「以社區為中心的多樣化活動可以提供小朋友最好的成長」,更是現在所有研究青少年發展議題的主流觀點。因為,公園可以提供各種機會或活動,讓小朋友及青少年培養體魄、智力、情感及社交能力。由紐約中央公園的North Meadow活動中心所主辦的一個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North Meadow活動中心聯合社區學校教授青少年朋友們基礎解剖課程和健身概念,甚至提供互動式的健身課程。

有益健康是公園最主要的好處。公園不止提供一個令人更愉快的、而且免費的環境讓人們可以隨意散步,甚至鼓勵運動。同時,他們提供習慣了都市生活的人們一個更乾淨的空間。而這一點對小朋友更加重要。一般相信,因為各種原因,小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環境污染物的負面影響。

除了上述的具體優點,公園還提供另一個重要的利益,就是它創造並且改善社區居民之間的緊密關係。公園的活動讓不同種族、年齡、階級的人聚集在一起,這樣的連結,讓不同的資訊、價值觀及社會經驗得以互相交流。而這類的訊息交流有助於社區聚集強大的力量去達成社區共同利益的目標,如例降低犯罪或改善雜亂無彰。

對貧困或人口稠密的社區來說,公園所能提供給的好處正是他們最迫切需要的。因為,這類社區一般來說,都只能擁有非常小的綠地空間、極少的設施,甚至無法好好將之維護成為一個安全的天堂。2005年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Network)的主題,就是「保護孩子,儲蓄未來」,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參考網站Campaign for Communities,主要收集關於貧困或人口稠密的社區所面臨的環境正義或健康問題的文章及資訊。

想要了解更多與都會公園相關的資訊,請參考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Trust for Public Land網站。(翻譯:朱以方、審校:謝洵怡)

追隨孩子的遊戲腳蹤
文/波特曼

小孩成長過程中,環境影響深遠,相關研究指出,兒童藉由對環境的摸索、好奇與遊戲,逐漸開啟對空間概念的認知與啟發,並對社區環境產生寄情作用。

但大多數都市父母都太保護小孩,將孩子隔絕在乾淨、完全沒有危險與傷害的環境中遊戲;爬樹、玩泥巴、玩水等被視為是危險與踰矩的遊戲。

因此,公園的兒童遊戲場似乎就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遊戲天堂不在咫尺

1995年七月,永康社區居民在台北市工務局怪手底下,成功搶救了永康公園59棵老榕樹與愜意的人行道。

今天,永康公園已被人聲鼎沸的小吃與商店包圍,公園裡老樹依舊,兒童遊場上,孩子騎在搖搖馬上笑得燦爛。但是,除了遊戲場區的防滑軟墊,公園地面全部數鋪上平整石材,老樹也被圍進石磚築起的花台裡。

鄰近的金華公園,也是個精心規劃的都會休閒空間,除了兒童遊戲場,還設置涼亭與廣場,公園植栽頗豐。但是,草地被七里香籬笆與石堤圍住,在這裡踐踏草皮似乎是不受歡迎的。

台北市的兒童若想赤腳走在草地上,只得遠征各處河濱公園,雖然可以奔跑、蹓狗,也有能放風箏的大片天空,但只能趁著家長放假時,才能一親土地的芳澤。

公園是環境永續指標

公園綠地除了是兒童的遊戲場,還兼具都會區水土保持功能,也消化二氧化碳並降低都市熱島效應,調節城市微氣候。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將公園綠地面積列為台灣永續發展指標之一,市民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愈大,對都市的永續發展愈有正面幫助。現行都市計畫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應依都市計畫人口密度及自然環境,做有系統之布置,除具有特殊情形外,其佔用土地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百分之十。」然而根據台北市政府統計,台灣七大都市中,每人平均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只有2到5平方公尺,不超出一張雙人床的大小;相較國外大城每人20至40平方公尺的公園綠地,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我們需要「疊床架屋」的公園?

台灣官方近來意識到都會公園的重要性,也積極擴展公園綠地的範圍。但在做法上,卻有值得商榷之處。

綠意盎然的金華公園,外表看似碧草如茵,然而地下幾公尺就是地下停車場,必須加做不透水處理,將雨水導出停車場外。如此一來,公園綠地的都市微氣候調節功能便大打折扣。這並非個案,多數台北市社區公園的地底都是停車場,地面鋪著不透水磚與水泥,缺乏生態觀點的思考,使都會公園徒具外表形式。

因此,當台北市政府欲在龍陣二號公園底下興建停車場時,大安區龍陣里居民便反對如此做法。社區意識提升帶動民眾參與都市規劃,進而提升社區居住的品質。

而且,當居民共同參與公共事務,建立了社區共同情感後,街頭巷尾不再陌生,因而形成一個無形的安全網路。

萬芳社區媽媽們為孩子規劃一條人車分道的安全上學路徑,民生社區居民則將一條防火巷改造成兒童遊戲巷,兩條路徑都種滿花草與綠樹,增加孩子親近自然的機會。鄰居間能互相照應後,家長便可較為放心地讓孩童出門遊戲,增加了兒童親近綠地、探索環境的機會。

兒童活化了舊市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推出一項兒童友善城市計畫(The 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要求市政單位規劃公共政策時應該傾聽兒童的聲音,顧及他們的需要,並開放他們參與。這個計畫構想來自於1996年第二屆聯合國人類住區會議,該會議認為兒童福利是判定城市優劣的一項指標。

德國的家庭、老人、婦女與青年部在1997年時舉辦一項全國性社區競賽。要求各縣市政府提出讓都市親近家庭與兒童的規劃,最後有15個縣市獲獎,古老大城阿亨(Aachen)也列名其中。當時阿亨正面臨市區老舊蕭條、人口外移的困境,於思索都市更新之際,遂推出親近孩童的規劃案。參與規劃的居民在市中心規劃出汽車減速與禁行的路段,也在擁擠市區的巷道中設立「遊戲角落」,提供孩童在社區中安全遊戲。

同樣狀況出現在東京池袋,同樣面臨街區老舊問題,池袋居民在造町計劃中,在擁擠的市區裡擠出孩子遊戲的小公園與綠化空間,包括了馬路兩側、溝渠堤岸都重新種滿綠色植栽。

2005世界地球日將「都市公園」訂為訴求之一,就是希望我們能透過兒童的視角,重新思索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兒童沒有投票權,因而長期被排除在社會之外。雖然規劃者與決策者都曾經是小孩,卻忘了自己曾經也想要一條可以玩騎馬打仗的巷弄,或是一片草地;而非是水泥或柏油地。

為了我們的將來,在規劃都市公共空間時,何妨多傾聽兒童的聲音;放棄成見,跟隨孩子的遊戲腳蹤,或許就能發現拯救環境的新契機。(本文作者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編輯)

 

知識點速讀
都市計畫影響兒童身心

Griffith大學城市管理專業的格裏森(Brendan Gleeson)教授認為,有「泡沫一代」之稱的都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普遍顯得過度肥胖、心情沮喪,對未來比較悲觀,這些都與他們的城市生活環境有關。 詳細內容請見:現代都市規劃差 兒童身心受影響

空間規劃的性別歧視

目前的空間規劃在對待兩性上已出現問題。原因之一,是空間之專業長久以來多由男性的角度切入,是為男造的空間,缺少從女性使用者角度思考需求,因而限制了女性在空間上的發展。這並不是規劃者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價值觀的產物。空間規劃上最常出現的迷思包括:
(一)規劃的男性使用面積高於女性 
(二)以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分配空間:
(三)設施規劃太過剛性,未顧及使用者的異質性:
(四)以男性使用為參考樣本,未考慮女性使用者之需求:
(五)未顧及女性使用者對於安全的考量
詳細內容請見:楊清芬〈空間規劃與兩性教育〉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

兒童的創意社區地圖

除了創意的社區地圖外,也可能發展另類的社群地圖,例如我們的生活中常有諸如:身心障礙者、婦女、兒童、老人、外籍人士等社群常常被忽略,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社區的一份子,也許可以透過不同社群的觀點去構思另類地圖,發掘有問題的環境空間,也能引發大家對弱勢社群的福利重視。詳細內容請見:ours在都會叢林中營造生態社區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相關電子報推薦:快樂動物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
總編輯:陳瑞賓
責任編輯:蔡依伶
網頁設計:楊文欣
網頁編輯:蘇柏維
企宣總監:夏道緣
台灣地球日網站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 +886-2-23021122、Fax: +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