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2005.5.21/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WATCH MEDIA」第95集:探訪《無米樂》
《來吧!公共化》中正唱完,世新唱!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無米樂》裡的農民之聲
《流行開講》新聞台正名運動
《影文影舞》台灣農民的美麗與悲哀—《無米樂》
《Watch Media》歡迎來聽
《寫在後頭》

「WATCH MEDIA」第95集:探訪《無米樂》


播出時間:5月22日上午8:00—9:00
主 持 人:管中祥
來 賓:顏蘭權(無米樂導演)

「Watch Media」播出時間:每週日上午8:00—9:00
收聽電波--綠色和平:FM97.3
線上同步:http://www.greenpeace.com.tw/


《來吧!公共化》中正唱完,世新唱!


媒體改革--AMG校園巡迴活動--世新場

『睡美人』放映會
時間:5月25日星期三,下午4點至5點。
地點:A201
簡介:改編自川端康成小說「睡美人」,熟睡的少女,就像鏡子,把所有的想法、慾望、罪惡、矛盾一股腦兒反射出來,陷入深沉睡眠而毫無反應的少女也像雙面刃,帶來救贖與滿足的同時,卻又無情的直指脆弱的苦處,全面的空虛,房間就是地獄,考驗著最軟弱的心。 
本屆廣電系畢業展展出開幕片《睡美人》,因為四位為藝術裸露的女演員,在媒體的競爭下引起軒然大波,被形容成為了出名、為了搞怪而拍的情慾電影,利用聳動標題吸引觀眾及讀者,忽視該片工作團隊的用心和勇氣,所以我們再次播出《睡美人》,讓觀眾自行判斷情色與藝術間的差異,不要沉溺在被媒體操控的狀態中。


AMG--獨立樂團支持媒體公共化演唱會
時間:5月25日星期三,下午5點至9點20分。
地點:大禮堂。
簡介:此次世新的校園演唱會,由世新大學廣電系主辦,邀請國內獨立樂團到世新大學表演。結合三者力量,提倡媒體公共化外,並增進校園與社會的連結,藉音樂使學生從中了解社會議題的重要, 培養對大眾集體性的關懷。 
由RollStar與AMG共同邀請幾組音樂團體帶來精彩表演,分別是Swingjack、凱比鳥、薄荷葉、Pier13、以及夾子太硬啦。
另外,活動現場將擺設攤位,展示獨立創作者-米奇鰻、VJ Issa的作品,看看影像與音樂漂亮的結合。獨立廠牌Swingjack也將提供音樂免費試聽,讓聽眾能聽聽主流之外的聲音。
      本次AMG演唱會目的在於提倡媒體公共化,以大傳科系著稱的世新大學,更要比一般民眾更了解媒體公共化的議題及優缺點,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媒體,而非被媒體改變,這也是活在當下的民眾所應該有的觀念。




《那一年,我丟了飯碗》紀錄片放映及導演映後座談會 
時間:5月23日星期一,中午12點至下午2點
地點:舍我樓R101。
導演:廖德明,本片導演,現為報社編輯、紀錄片工作者、中時裁員事
件的當事人之一。
與談人:管中祥,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
簡介:90年6月1日晚上六點,中國時報高雄及台中兩個編輯部的員工,到辦公室卻發現沒有工作可做,當晚台北總社派出高階主管到高雄及台中兩地宣達裁員指示,一百多名員工錯愕驚徨,半年前報社負責人才信誓旦旦保證「在位一天,絕不裁員」,此時員工才知受騙上當,於是開始組織自救會,爭取恢復在地工作權。

電影放映會

■追夢者
時間:5月23日星期一,晚上6點30分至9點。
地點:廣電系實驗小劇場。
講評人:江亦瑄老師 劉永皓老師
簡介:自稱爲“歐洲的黑人”的一群音樂青年生活在社會仍處於動蕩的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忠實的、對搖滾樂有獨特見解的無業青年吉米一心要組織一支唱出愛爾蘭工人心聲的靈魂樂樂隊。描述一個樂團為追求夢想所經歷的種種。

■製造共識-喬姆斯基談媒體
時間:5月26日星期四,晚上6點30分至9點。
地點:廣電系實驗小劇場。
講評人:江亦瑄老師 劉永皓老師
簡介:《製造共識》分析了美國主流媒體如何進行政治觀點的思想控制,並介绍幾個另類媒體作為政治異議的可能。埃及裔的美國導演的《控制臺》,揭示了美國對伊戰爭中聞名國際的“半島電視臺”,如何在美國媒體強權的視聽資訊控制下,表達阿拉伯人觀點的專業新聞製作。

主辦單位:媒體改造學社、世新大學廣電系、世新大學草根社
協辦單位:另類媒體發電機、世新大學電影社
執行單位:世新大學廣電系系學會創意媒體部RollStar音樂節目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無米樂》裡的農民之聲



文/管中祥

1988年的「520農民運動」改變了我對政治與媒體的看法。那時,台灣還剛解嚴,社會運動正起,國民黨政府對於來自民間的反抗力量除了鎮壓,還要污名。當時,三家無線電視台仍然操控在國民黨手中。在電視新聞裡,我看到的「520事件」是由一群早以預謀作亂的農民,攻擊打不還口、罵不還手的人民褓母,那時心想,原來,台灣的農民是如此的凶悍、如此的粗暴。
 
沒多久,有位朋友拿了「綠色小組」自拍的520農民抗議事件的錄影帶給我,這卷帶子讓我十分的震驚,其實,520那天打人的還有警察,不僅手法十分的粗暴,而且在媒體完全看不到。當時心裡疑惑著:這不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同一件事,為什麼和我在電視新聞看到完全不一樣?
 
就這樣,我對政治和媒體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原來,媒體可以搬弄是非、倒黑為白,原來,政治是可以操控媒體,可以利用媒體污名、消滅異己。雖然如此,我只看到媒體和政治的關係,但農民在影像裡始終是個配角。

當然,農民在媒體裡的形象不只是「520事件」,更包括在1980年代陸續出現的政令宣導節目。

當時為推廣農業政策,報導農業建設成果,政令、產銷動態與農業新知,省政府農林廳便製作「農情報導」、「農業專欄」等農民電視節目,同時輔導三家電視臺製作綜合性的農業節目,包括臺視的「快樂農家」、中視「今日農村」,而華視則為「農村曲」等。此外,也協助中廣製播「好農家」節目。這些節目除了政令宣導,還插穿農友的才藝表演,或者農業專家回答農民的問題,而農民在裡頭大多扮演著「順民」或「求知者」的角色。然而,在這些節目以外,我們很少在媒體裡見到農民的身影,除非偶爾的抗議事件,或者是連續劇裡的「無知鄉下人」。

不過,在紀錄片《無米樂》裡,我看到不一樣的農民。這是我第一次在媒體裡聽見農民用樂天的態度、知足的笑容訴說著他們的日常生活、農經知識,以及對不義政治的控訴。他們是一群哲學家、農經專家與生活家,他們輕鬆訴說著從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到加入WTO種種政策的發展、這些施政對生活的轉變和影響,以及他們面對社會變遷的生活與生命態度。在《無米樂》裡,我們看到和主流媒體裡零星出現的「暴力」、「順民」、「求知」、「無知」截然不同的農民形象。

《無米樂》導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很多東西以後可能都留不下來,必須讓他們發出聲意音」、「白米炸彈客是用虛擬的爆炸聲;我們是用真實的農民的聲音。」的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媒體聽不到農民的聲音,然而,當農民能在社會、在媒體發聲,我們除了會打破對農民的刻板印象外,我們還會在農民的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生命態度。




《流行開講》新聞台正名運動


文/魏玓


商業電視新聞頻道近來對於倪敏然自殺新聞的報導,其過量和不當的報導內容,再度掀起了反彈聲浪。然而,我們絕大部分的商業電視台至今不動如山,依然故我。從「周侯戀」、「鴻妃戀」到「倪夏戀」,台灣商業電視的離譜表現,已經到了一個有如脫韁野馬的狀態。眾多民間反彈的聲音,完全無法發揮制衡效果。

前天夏禕返台,相關新聞再度大量轟炸觀眾們的客廳。隨舉前些日子被媒體監督團體以證據顯示,報導「鴻妃戀」表現最應該被檢討的東森新聞台五月十六日晚間九點到十點的新聞內容為例。從8:58開始(許多新聞台的整點新聞從前一節的最後兩分鐘開始連結到下一節),到9:16第一段廣告為止,總共播出十二則新聞,全部都圍繞在夏禕身上。廣告回來之後的第二則新聞(9:21),夏禕新聞再度登場,共有兩則。到9: 32第二段廣告之後,繼續報導三則夏禕新聞,直到9: 38。最後,本節新聞到9: 58左右,夏禕新聞再度上場,新的一輪循環開始。

從8: 58到9: 58的三十一則報導中,夏禕新聞共有十七則,其餘十四則除了一則「扁胡會」傳言勉強算是政治新聞,以及三則跟連戰家人有關的「個人化」、「娛樂化」的政治新聞外,共有兩則娛樂新聞(蔡依林新專輯、布魯斯威利新片),八則社會新聞(包括高雄傳出室外自拍、檳榔西施走氣質路線、警察攻堅嫌犯自盡、超大違建毀湖景老太太氣到要跳樓等等)。

其他商業新聞台的表現幾乎都是如此,少數幾台自制力稍好,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換句話說,台灣幾乎沒有真正的新聞台,我們的社會缺少真正有用資訊的流通,人民的耳目被一堆八卦煽情的破碎訊息塞滿,卻對跟自身權利和國家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幾近一無所知。從這樣的內容來看,我們或許該發起一個新的「正名運動」。這些電視頻道根本不該叫做新聞台,因為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個地方的新聞台提供這樣的新聞內容給觀眾。這些頻道更接近是娛樂台或綜藝台,甚至改為戲劇台也不為過。

當然,這樣的活動,發發鳥氣可以,作用大概不大。民間的反彈起不了作用,很顯然我們施壓的對象應該從媒體轉移到具有公權力的政府身上,要求政府拿出具體的電視改革政策。那麼重視文化的謝內閣,至今沒有什麼具體的媒體政策施為,說不過去吧?


《影文影舞》台灣農民的美麗與悲哀—《無米樂》

文/張世倫

顏蘭權與莊益增兩位導演拍攝的紀錄片《無米樂》,推出以來飽受好評,並獲台灣紀錄片雙年展首獎肯定。這部以台南後壁鄉老稻農為拍攝對象的作品,非但具體而微地展現了台灣老農的勞動、生活、作息、歷史、困頓、與生命觀,兩位導演細心、耐心、專注、又不失幽默與優美的影像風格,都使這部作品勢將成為台灣紀錄片史的重要之作。


「做農如修禪」的生命觀


俗諺有云:「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無米樂》用農民賴以作息的節氣區分章節,不但向我們訴說農民辛勞種植稻作的勞動過程,更多面向地紀錄一個逐遍凋零老去的農村文化。

整地、播種、施肥、照料,處處是學問。影片中的主角崑濱伯,耕種日誌上記著密密麻麻的施作細節,他說「土地就像你所愛的人,她要吃冰,就買冰給她吃;她要漂亮,就買口紅給她。」。這是被大地養育的農民,對自身工作敬重謹慎的表現。而勞動之餘,這些風趣古意的老長輩也不忘泡茶抬槓講些五四三,這些,都是農民生活的一部份。

當崑濱伯說「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靠大地養育,與自然共生的農民,收成良好與否,米價高低與否,許多因素無法操之在己,只好養成一種無可奈何,只能達觀看待的生命觀。

「禪,就是不讓你反抗,你甘心忍受」。對他們而言,種田就像一種人生的修練,就像和尚修禪一樣。那些靜靜的勞動,未必總能帶來豐厚的收成與收入,農人只好將其當成一種自我修練的個人哲學,隨遇而安。

但當影片中崑濱伯說到,「農人是無法抵抗的」,那氣味又讓人感到萬分無奈與殘忍。台灣的農業政策,長期受到政府當局漠視輕忽。從早期犧牲農業扶植工業,或剝削收成好準備養軍反攻大陸,乃至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與加入WTO,無一不是以台灣本土的農業部門作為犧牲對象。

境遇雖然如此不公,但在早期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陰影下,使得這些生涯橫跨日治與民國兩個時代的老農,無法採取太多抵抗與反叛的動作。《無米樂》讓我們看到台灣農民這種以修禪自居的人生觀,除了是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所必須擁有的智慧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部門長期受政府壓制與剝削下,一種不得不柔順的人生哲學。


生動又自在的對話風格


拍紀錄片有萬般難,最難處,或許就在於受訪者與被受訪者間,能否有充分的互動互信。與近期幾部登上院線放映的台灣紀錄片相比,《無米樂》最大的成就,或許就在紀錄者與被紀錄者間那股自然流露的信任與尊重,以及言語間濃厚的人情氣味。片中那股對話間的流暢,那種談吐間的自在,讓人印象深刻,餘韻十足,回味無比。這是《無米樂》的兩位導演花了十五個月在台南後壁長期蹲點,與四位被拍攝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取得充分信任與相互理解後,才能達到的深厚成就。

這些面對外人時或許不擅言談的老農,在兩位導演的鏡頭下,變成彷彿如鄰居耆老般親切無比。那些無傷大雅的粗言咒罵與閒扯淡,那堆充滿智慧的俗民話語,那群柔順又堅毅的農人面容,都只能在紀錄者長期涉入其拍攝場域後,才能鮮活如實地捕捉到。

最能展現兩位導演紮根田野之深的一幕,或許是崑濱伯與崑濱母在路上偶遇,兩人在鏡頭前互相數落後一番後崑濱伯騎車離去,崑濱母則面對鏡頭訴說數句生活怨言,然後頭也不回地步行離開。那股氣味,彷彿拍攝者就是被拍攝者的街坊鄰居,能隨時在鄉里小路偶遇後即興對談,自在自得毫無隔閡,且不需行禮如儀便能自在離開。隨興的生命況味背後,其實是拍攝者長期進入田野,辛勤紀錄下所能獲得的成就。


細微又專注的鏡頭美學


《無米樂》另一用心處是用了大量畫面,細緻且專注地捕捉了逐漸凋零的農村文化的細節。兩位導演在十五個月裡拍了三百五十個小時的毛片,又再花了十五個月進行後製剪接。長期的跟拍加上慢工出細活的剪接,造就了《無米樂》 的鏡頭美學。

導演雖然謙稱「影像有自己的生命力」,他們只能順著拍攝與剪接,但那些寬闊的稻田風光、近晚的黃昏剪影、虔誠的祭典儀式、莊嚴的放火燒田,都不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拍攝者所能捕捉。必然是長期的生活與體驗,才能把農村生活的各種面向與細節,如此巧妙又仔細地呈現出來。

看過《無米樂》的人,將會很難忘記煌明伯滿頭大汗,卻依舊專注細心地用製作棉被的畫面,或是崑濱伯深夜和米商議價時,那無力又無奈的姿態,或是崑濱母提及做為農人老婆的辛勞與困苦時,那股百般言語也無法訴說清楚的神情。


從五二0到末代稻農


面對加入WTO,國外稻米大量傾銷的衝擊,崑濱伯不斷說著自己這代將是「末代稻農」,彷彿農民敘事詩的《無米樂》一片,最終則以具有末日況味的燒田景色告終。的確,在政府長期漠視農業發展,社會大眾輕忽農村前景的台灣,或許《無米樂》紀錄的正是一段即將逝去的,既柔順又強悍的老農傳統。

社會大眾這種對農業漠視的態度,以及政策上長期犧牲農業發展的結果,終於在1988年引發了「520」農民運動抗爭,以及晚近的白米炸彈客事件等。雖然如此,農業問題依舊普遍受到主流媒體與輿論漠視。如今,《無米樂》選擇在520這個對台灣農民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進院線播放,希冀能開啟更多關於台灣農業問題的討論與注目,意義重大。

這部作品,牽涉的不但是四位老農的個人生命史,也是台灣眾多老農與農村集體生命史的縮影。影片中沒有聲嘶力竭的激憤與控訴,卻比任何主題明確立場鮮明的社運紀錄片都還要更有感染力與說服力。《無米樂》成功之處,就在不但紀錄了個別老農的日常生活作息,也讓人瞭解農業勞動者整體的生活困境。歡喜怒罵讓人哈哈大笑的同時,又讓人惱火於相關單位農業政策的粗糙被動。

這些老農的生命哲學似乎柔順無比,但其實蘊藏著無比強悍的韌性與生命力。他們所代表的農業傳統,在台灣或許是即將消逝的一個世代,卻值得我們用更多的輿論空間來反省對話與細心理解。或許,在520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觀看《無米樂》,就是一個起點。


《Watch Media》歡迎來聽

如果你想體會同步即時的快感,享受有廣告,與吃螺絲專業表現,就
請妳到:http://www.fm973.net/

如果妳想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隨時收聽,就請你,
先到媒體小鋪(http://www.benla.idv.tw),再從首頁點選線上
收聽《Watch Media》,就可以一邊參觀小鋪總部,一邊聽聽線上廣
播。

當然,如果覺得有點麻煩,或者太囉嗦,那就直接按下頭的網址囉!
http://utenti.lycos.it/deerwen/ptb/list.php?forumid=17





《寫在後頭》


HI!看完了,不曉得親愛的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分享與批評,也期待您的指教,任何的意見請寄:benla@benla.mymailer.com.tw

只要註明出處與作者,這裡頭的文章歡迎引用、轉載,因為知識是無價與共享的。

媒體小鋪本站: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媒體小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benla/index.html

媒體小鋪電子報:https://enews.url.com.tw/benla.shtml

「Watch Media」每週日上午8:00—9:00於「綠色和平」(FM97.3)現場直播



報主的話:
無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