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05-2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5-25》

本期內容
◎ 教育論壇:北市國中小校長遴選應通盤檢討
◎ 客廳幼稚園:質性研究對幼教老師的意義(上)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教育論壇:北市國中小校長遴選應通盤檢討
  羅德水(教師)
94學年度國中小校長遴選作業期程即將展開,不僅有意參與遴選的校長們積極尋求連任或轉換跑道機會,各校家長會與教師會亦各自進行內部意見整合工作,期望為學校找到合適的校長。然而,看似民主的國中小校長遴選,其實仍存有不少問題,應儘速檢討改進。

一、遴選制度,名實不副:

自民國88年2月3日國民教育法部分條文修正公布後,國民中小學校長即由官派改為遴選。表面上看,這當然是國民教育與校園民主的進步,可實際上,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遴選精神。顧名思義,所謂校長遴選至少應有一定額度以上的候選人參與,然後經由合乎法理的遴選程序產生各校校長人選;問題是,無論是校長遴選的相關規定,或是實際作業情形,顯然都與此相去甚遠。

以台北市為例,候用校長額數不足已經使得遴選制度有名無實,台北市教育局的校長遴選作業辦法竟然還有所謂的「三階段遴選」設計,以便於保障現任校長的出路,在這樣的限制下,所謂的校長遴選根本就是為校長安排學校,而非為學校找適任的校長,完全違反遴選精神。

對於各出缺學校的老師來說,這樣的遴選機制說穿了其實也與之前的官派無異,因為就算費盡心力如願讓不適任校長無法順利連任,誰也不敢保證新來的校長是否更為適任。對教師組織來說,由於候用名額不足,這樣的遴選過程,根本就是一個「自相殘殺」的過程,因為再怎麼協助各校,最終總有許多學校會挑到不喜歡甚至是在他校不適任的校長。

二、教師與教師組織參與空間嚴重被壓縮:

雖然結構面限制甚多,而遴選結果又難盡如人意,然而,對許多學校教師而言,仍然對於校長遴選作業抱有高度期望,惟就現行規定而言,各國中小教師會與學校教師的參與空間卻又嚴重被壓縮。「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自治條例」第3條規定,「委員會置委員13人,由教育局就下列人員遴聘組成之:一、家長會代表3人。二、專家學者代表一人。三、教師代表3人。四、校長代表3人。五、市政府代表3人。前項第一款家長會代表,應有校長出缺學校家長會代表一人(以下簡稱浮動委員)擔任。第三款之教師代表,不得由校長出缺學校之教師或候選校長任職之學校教師擔任。」也就是說,在遴選委員會13席委員中,教師代表只有3人(其中2位由市教師會推薦),而校長出缺學校的教師甚至被排除在遴選委員會之外。

然而,無論教育部的「高級中學校長遴選聘任及任期考評辦法」第3條,或是「高級中學校長遴選聘任及任期考評辦法台北市補充規定」均明訂,「教師代表,應由各該出缺或申請連任、延任校長之學校選舉產生」,相較於上述排除國中小教師參與遴選委員會的歧視性條文,高中職校長遴選之相關規定,顯然較為尊重各校長出缺學校教師。這也是整個校長遴選機制中最為矛盾之處,作為學校主體之一的教師,竟然被排除在國中小校長遴選委員會之外,無疑是對校園民主最大的諷刺。

三、資訊公開亟待加強:

除了上述的缺失外,以這幾年的經驗觀察,台北市的國中小校長遴選作業,在資訊公開方面實在有加強的空間。現在已經是5月下旬,然而,教育局迄今仍未正式公告各出缺學校名單與各現任、候用校長的基本資料,以致於各校教師會與家長會只能進行私下探訪,不積極徵詢的學校,到最後恐怕連通過遴選的校長之相關背景都無法掌握。或云教育局此舉的主要目的,正在於方便私下安排各校校長出路,惟筆者以為,這樣的做法實在與遴選精神背道而馳,甚至也是遴選過程黑函層出不窮的主因,建議教育局應架設校長遴選作業網站,完全公開各出缺學校與相關候選人的資訊,鼓勵良性競爭,從而減少黑函弊端。

除此之外,由於相關資訊取得不易,加上各校參與遴選之經驗不一、傳承亦有落差,部分學校的「浮動委員」與3位列席代表的產生方式尚有若干瑕疵,筆者建議,教育局應積極任事,彙整國中小校長遴選作業的相關法規,以及相關代表之職權與產生方式,交由各校行政、教師會與家長會參考,任憑各校自行其事,不僅於校長遴選作業無益,更不是行政部門應有之作為。

四、校長回任教師機制有待建立:

在校長官派的年代,最為外界詬病的就是所謂「萬年校長」的現象,理論上,此一現象在校長遴選制度實施以後就不應再發生,然而,以北市為例,實務上校長回任教教師的例子卻又屈指可數,以致「高級中學法」與「國民教育法」所確立的校長任期制與回任教師制形同具文,殊為可惜。

筆者建議,各縣市政府一方面應增加候用校長儲訓名額,以量變促成質變,讓校長之間自然產生良性競爭,也讓校長回任教師成為一種常態;另一方面,更應落實校長評鑑制度,加速處理不適任校長的問題。

有關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問題,尚有許多地方值得深入探討,下週我們將繼續討論教師組織如何因應校長遴選制度,敬請期待。
(回目錄)



客廳幼稚園:質性研究對幼教老師的意義(上)
  宋嘉行(元智大學兼任講師)
我一直很好奇,教了這群學生兩、三個月下來,所謂的質性研究對她們而言,到底是什麼?她們對於這門知識有些什麼想法與感觸?於是我在期中考的試卷上出了這麼一題:

「請完成下列句子:質性研究對我而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並請深入剖析為什麼妳會這樣回答。」

這一題是在四題題目中我個人感到最急切想知道答案的一題,因此一拿到她們的答案卷,我就先從這第四題開始改起。有關這一題的回答,雖然可以稱的上是五花八門,但仔細觀察,也可從中歸納整理出幾種比較固定的類型:

第一種回答內容,我把它稱之為「重複定義型」。這種回答的特點是,題目雖然請回答者反思質性研究對她本人的意義,回答者卻只是將質性研究本身的性質、內涵、特徵或整個研究過程,以類似課本陳述的方式再覆誦一次以作為答案。答題者比較少放入個人主觀的情感與價值判斷,也比較少去嘗試用自己的話來賦予這個答案一個鮮明的意象。

比如說,有位同學回答「質性研究是透過自然的研究設計、由下而上的資料蒐集方法、建立質性資料、整理與建檔……研究者必須具備同理心、反省力、堅忍持續力……」,即是一明顯的例子。另外還有像「質性研究對我而言,是描述性、有歸納的資料,可以運用在職場中做教學上的改進」、「質性研究對我而言,是一個描述社會現象的研究,但真實性較難去嚴謹控制」、「質性研究對我而言是研究者透過人性化的觀察參與、呈現多元化蒐集資料的方法,使研究結果更精緻化的呈現,使其有可信度,讓觀察者能在研究過程中有所學習及啟發」等都是。這樣的回答共有17人,佔全班人數(49人)3/1強。

第二種回答,我把它叫做「具象比喻型」。這種類型的回答是用具體的實物或情況來比擬質性研究方法,讓人能快速、正確地抓住回答者所欲傳達的內容,給人明確的意象。比如說,有同學回答「質性研究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本書……值得細細品味」、「質性研究者就像一個考古學家……不停地挖呀挖、找呀找,最後可能只找到幾片殘骸……也有可能找到一個有價值的人類文化遺址」、「質性研究對我而言,是富挑戰性且迷人的一段歷程」、「質性研究就像是一塊沒有正確答案的拼圖」。

這種回答方式雖不如後面另一種類型──「詩句意境型」──來得有韻味(甚至這些意象給人頗類似之感──是教科書或學者們在書上常常拿來作為比喻此研究法的一些例子),但有時也能有些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令人拍案的佳作出現。

比如說有位同學是這麼比喻質性研究對她的意義的:「質性研究對我而言是像談戀愛一樣。剛開始以為談戀愛只要兩個人相愛就好,但是後來才知道,談戀愛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要去面對,就像對質性研究的認識,剛開始我以為它應該不難,也不需要花許多時間去跑統計一樣。在戀愛過程中要很認真地去參與和經營……自從要開始做質的研究後,我的生活除了像以前一樣忙碌外,我還會無時無刻想著我們的研究,就像談戀愛的過程中,在彼此確定後,常會無時無刻想著對方,關於對方的任何一切,我都會在乎和關心。」

這樣的回答不是比起第一種「重複定義型」要來得吸引人嗎?雖然作者也隱約提到質性研究的性質和過程,但這不是一個呆板的copy,而是做了一個程度的包裝,因而使得描述更為動人。而更妙、更傳神的敘述比擬是在後面:「質性研究關注的是歷程而非結果,就像戀愛一樣,苦心的經營,結果未必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註:這個刪節號,是答題者自己的原文喔!彷彿感受得到作者無奈的嘆息……)沒有談過戀愛就不知道愛情的甘苦和本質,沒有親身做質的研究就無法體認質化研究的深意及研究的意涵……」這位同學的戀愛比喻真的是太貼切了,不但把質性研究的精髓巧妙地做了既生動又引人共鳴的詮釋,而且還能勾引讀者好奇──她為什麼能讓看起來這麼無關的兩者實際產生那麼多關聯?由於實在太喜歡她的答案,我不得不給了她這一題滿分。

比喻型的回答,原本是我預期會看到最多人回答的方式,也是我當初構想這一題時所設定的答題模式。但也許是我沒有在考卷上直接寫出這個要求吧?在課堂上發考卷時也沒有針對這點詳細說明(其實也怕說太多會限制她們的想像空間),所以用這種充滿清楚而具體的意象來回答的人少之又少,只有5位同學而已。或許下次有機會的話,我該試著在這方面多引導她們一點,明確說出:希望她們不要出現上述第一種這麼直接的「重複定義型」的答案,而至少該嘗試「轉一個彎」,試著閉上眼睛,然後想像看看,當聽到質性研究這個字眼時,她們的腦海裡會浮現一個什麼樣的圖片或景象?

有關質性研究對研究者的意義這一題,只要它的回答不是只是去抄錄、模擬、仿誦課本上的文字、只是把質性研究的定義和特徵再講一次,而是確實有把質性研究與自己操作過後的經驗產生一個連結,我都覺得這是一個有達到基本要求的回答。因此,第二種「具象比喻型」以及以下幾種回答方式,是我認為比較理想的答案,共佔了全班比例的2/3左右。(題外話:好像我每次上課,到課比率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忽然想到,說不定每個個別學生一學期的出席率,平均下來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哩。也許「2/3」對我們這個課程會是個有意義的數字?)(下週續)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