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魅力新故鄉0040
   
新故鄉  
Eye-Catching New Homeland
   

電子報 0040期   94/5/20發刊

大海的呼喚

盧明智 要讓洲子 灣風華再現

                               撰文 /鄭 一 青

 那個八歲大的孩子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天提著籃子,到海邊的珊瑚礁與石縫間,用 手撿拾海 瓜子、珠螺,然後拿到市場販售,完成國小、國中學業後,海邊的孩子離開了家鄉, 取得交大碩士學位後,為人師,為人父,卻一直未曾忘記那一片家鄉的海岸。
  四十年後,那個孩子又回到了大海邊。
  只是,年少時 那段看海 和靠著海供他讀書長大的日子,讓重返家鄉的 聖約翰技術學院進修部主任 盧明智,選擇和鄉人一同守護海洋生態, 在營建署生態社區計畫的支持下 重建洲 子灣石滬 ,進而希望能夠展開北海岸生態保育的工作。
  「石滬」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法,在海灘上用礁石砌成一道 道 袋狀的矮圍牆,漲潮時海水淹 過石滬區 ,魚類也隨潮水 游入滬內 。退潮時海水從礁石縫中流走,魚卻被困 在滬中 ,等著漁民--收拾。
  「 石滬是我 曾祖父那一代親手打造的,差不多是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了,」頭戴著斗笠,腳上穿著長筒雨鞋,近五十歲的盧明智仍掩不住一股熱切, 一 步步地走在退潮後浮出海面的石滬上,細細地檢視每一塊 石滬下的 生物。盧明智解釋他們如何架起空牡蠣 榖 , 加入有利牡蠣附著的方法,希望牡蠣能夠重新附著在堆積的石縫間,使這些 石籠來日 能真正以牡蠣 當做 天然水泥,把石頭緊密 黏 在一起,又能留有石縫空隙,一則減緩海流的受力,又可以 當做 各種貝類、魚類的藏身區與棲息地。 翻看著 石頭下漸漸回來的海瓜子、珠螺、 尖尾螺等 ,「以後這裡 (潮 間帶)會鋪 上一片綠色地毯(海草)。」 盧明智強調 。
  盧明智對家鄉和大海的一份情,和社區居民共鳴成了對家鄉未來的一個共同的願景:他們在兩年前開始,希望從恢復古老的石滬讓洲子灣的沙留下來、重建興仁社區沿岸的海洋生態開始,逐漸擴大成為北海岸生態保育的示範點,讓北海岸各鄉鎮和村里的生態復育能夠開始萌芽。
  要做事,就不能沒有夥伴。
 興仁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鄭鵬舉和柯麗卿都是盧明智的小學同學,而其他 幼 年時的玩伴們都成了肩 併 肩的戰友,將近二、三十人的核心團隊,構成了堅實的義工群。
  早在民國七十五間,盧明智就和這些鄉親們開始保護家鄉環境。因為北海岸受到工廠排放廢水汙染,以及養殖業者在沿岸開挖一座座游泳池大小的九孔池,盧明智那時在別處任教,就常請假回故鄉從事抗爭運動,反對肆無忌憚的破壞自然生態。而那時鄉親所培養出的革命情感,就轉換成了興仁社區推動生態社區的重要基礎。「那時啊,抗爭的對象很多都是自己的親戚,為了抗爭運動,父親差點和我斷絕關係。」盧明智笑著回憶,八年前希望保護家鄉海岸的心願,現在才開始 一 步步實現。
  聖約翰技術學院的師生更以服務教育課程名義,投入淡水鎮興仁社區的海岸石滬整治工作, 並讓學生親自參與塞石縫等工作,學習生態保育的觀念,而不再只是淨灘、掃地,而未來周遭學校也可以利用這片重建的海洋生態做為最好的學習教室。
  面對大海的挑戰,走在逐漸恢復彷彿小型海上長城的石滬生態步道上,這個靠著 這片海念書 和成長的大海的孩子,身影堅強 郤 不孤單。

盧明智平日常帶著學生到海邊進行潮間帶物種觀察及監測。


因為對記憶中那片海岸的想望, 盧明智(中)返鄉投入重建海洋生態的行列,希望為下一代留住他曾經體驗過的家鄉與海洋之美 。


洲子灣海岸沙灘富含天然鐵沙,是社區珍貴資產。

社區嘗試以生態工法進行養灘謢沙,兩個月下來已具成效,居民對未來益發有信心。
 
 
 
 
 
 
 
 

掀開台灣生態社區的第一頁........

 

訂閱魅力新故鄉:

電話:049-2422003

傳真:049-2422018

地址:545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一段259號

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