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針對20歲以上所做的台灣地區民眾日常生活費用調查發現,受訪本人或家人「上網」、使用「家用電話」及「雜誌或書籍」普及率,都超過99%,「有線電視」、「報紙」也各達到98.1%;至於,加計水電等民生必需品後,受訪者日常生活重要支出,則以汽油負擔最重,平均每人每月支出1,608元,雜誌或書籍834元、行動電話794元,分居第2、3位,報紙只有122元,則為負擔最輕的項目。
這的確是個有趣的數字。許多人認為網際網路的興起,其便利性、多功性、互動性的特質將取代傳統報紙;也有人認為,年輕世代的文字閱讀能力下降,不再依賴傳統報紙獲取資訊,轉而尋求新興的電子報媒體,以致閱報人口下降。但從這份調查報告來看,到目前為止,報紙仍然有其優勢,至少「新」、「舊」媒體的競爭仍處共存的階段。
事實上,傳統報紙並不容易被取代,上網、收看有線電視,較易受到場地、設備限制,而報紙隨人移動的攜帶性較強,使用起來比電子媒體更方便。由於這種攜帶的方便性,閱聽眾接觸容易,亦使報紙有其獨特的異業合作形式。例如,在速食店、加油站消費都可以拿到免費報紙,有時報紙也是便利店購物的贈品。
除了異業結合,免費贈報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例如可樂報、破報便是讓人自由取閱;另一種「免費」的形式則是將報紙放在便利店或書局的報架上,讀者可邊吹冷氣、邊看免費報紙。在種種行銷手法的催促下,報紙的閱報率與普及率自然高居不下。
或許有人會擔心,這麼多的免費報紙,報社要怎麼生存?其實,這些免費報紙並非是「免費」的午餐,報社收入並不是因為有多少人買報紙,在乎的反而是有多少人看到報紙。報紙會以閱報率做為廣告的訴求,閱報率越高廣告量通常也越大,至於讀者為什麼看?透過什麼方式看?看了多少?是否認真看?或者是否同意報社的觀點?都不是報社最在意的。進一步來看,許多廣告主一樣只關心多少人看了這份報紙,能不能因此讓商品給更多人看到,至於讀者閱報的動機、目的和態度就不是那麼重要。
只是這樣的生態與行銷手法對大型資本家較為有利,只要能砸下重金,想盡各種辦法讓更多的人看到報紙,吸引廣告主的投資,就有更多獲利的可能,至於報紙的品質與深度對這些以賺錢為首要目的的經營者來說,便是個次要的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