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電子報

: :  第六期  : :  2005-06-01

今天我們要把你的感官叫醒。動動你的腿,動動你的手指,跟著朱沛亭去那些有叮噹車的城市,親自觸摸那些蓋在半空中的房子;動動你的舌頭,當你說「雪」這個字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到舌尖帶有一點涼意?

用你的手指來感覺一下

  電子報出到第六期,嗯……就讓我們厚著臉皮假設已經有記性不錯的死忠讀者吧。「看一個人談他所執迷的事情,那種姿態永遠都是迷人的。」第四期提過這樣一個感想。這句話適用於讀鯨向海《沿海岸線徵友》的「詩黨人聚眾滋事祕密檔案」一節,也適用於《建築,在旅行的路上》這整本書:一個建築師講他對建築的熱情,這就有了基本的好看程度。

  有些人的熱情可能是內斂的,不見得能散發到他們的文字上。不過這位作者朱沛亭的文字卻有那種直接全速奔向你的力道,帶著發自他心裡的喜悅。此外,還有一些像建築一樣美麗的想法——像是作者講起高第設計那棟曲線繁複美麗的聖家堂,最後一段話如下:「牆上無限繁複的雕刻,此時成了鳥兒的最佳安樂窩。每個細縫裡都睡了兩隻鴿兒,看在路人的眼裡,不禁要感謝這些曲線天才,換做現代冷酷的直線條風格,鳥兒不知要到何處安眠。」(p. 101)

  真是很柔和的一段話吧。建築物不只是人類寄居的人造物,也可以邀請自然入駐。

  書裡的另一段話,則讓人覺得或許該跟著作者的腳步尋訪各地建築,不只用眼睛看,還要親手去觸摸:「(荷塔設計的卡通漫畫博物館)簡簡單單的白色石材搭配金屬欄杆及木頭扶手,可是每一個階梯、每一處轉角都是曲線,而且是像正在融化的奶油般自然又溫暖的弧線,不論視覺或是觸感都棒極了!」(p. 91,強調為我所加)美術館裡的雕塑品都是可看不可碰,我們只能用眼睛盯著拼命想像那種觸感,對於這種三度空間藝術來說,實在是讓人欲求不滿的欣賞方式啊。可是建築物是可以摸的唷!我們可以去感覺它的形狀、質地、甚至材料的氣味溫度……哇。

  別以為建築既冷又硬,它們都很感官的。嘿,你,別像個房子一樣的站在那裡!就算你沒馬上背起行囊,好歹也該翻開書頁,讓眼睛去享受一下吧?

by 櫻桃馬

 

建築,在旅行的路上/朱沛亭

 

  旅行,就是在一連串情境的轉換間,不斷地移動。移動的過程中,有時費時良久,如果途中沒有什麼趣事發生,日後回想起來,就只能是一片空白,實在可惜。機場、車站、加油站、陸橋、候車亭、電梯,這些我們旅程中常會行經的公共空間,其實都是可以在設計者精心巧意的安排下,呈現出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

  ...隨著作者的腳步,我們馬不停蹄橫越大半個地球,從香港、吉隆坡,一路跟到德國的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布魯日,法國的巴黎、里耳、史特拉斯堡,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烏特勒支,以及盧森堡和西班牙的巴塞隆納,造訪近三十座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當代建築和公共家具;其中最受矚目的,還是以新一代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為首的荷蘭新建築。這些新建築,向來以怪誕、叛逆、糾結錯亂的輕薄型態、挑戰地心引力的強烈企圖著稱於世;不管是學校、圖書館、博物館,還是集合住宅,極端突兀的造型變化、顛覆感十足的空間配置,在在證明設計的領域沒有絕對而恆久的法則。荷蘭,這個位處西歐邊陲、與台灣地理條件近似的國家,如今就像縱情聲色的火爆小子,一躍成為全球建築界的閃亮新星。

  歐洲人到底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

  台灣人去歐洲旅行大致可分成二類,一類是跟著旅行團搭乘巴士,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然後在著名景點前拍張到此一遊的紀念照;另一類是搭火車自助旅行,歐洲的火車路網密集極為方便,加上每個城市最具觀光價值的舊城區多半環繞火車站而建,所以下了火車用走路的就可以遊遍大部分的教堂、廣場、市政廳等重要據點。若是城市大一些,頂多再搭配幾站地鐵或是我稱為「叮噹車」的地面電車(因為這種電車沒有喇叭,每每遇到要按喇叭的情況時,它就只能發出噹噹噹的警示鐘聲,所以簡稱「叮噹車」),也就足夠去到旅遊指南上介紹的每一個點了。這兩種方式各有優點,可是他們卻有個共通的盲點,就是「沒辦法看見一般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以前我總認為所有的歐洲人都住在好像電影佈景的古建築市鎮中,以我們極為羨慕的浪漫方式過生活。殊不知那只是觀光客眼中的歐洲,等到後來比較了解歐洲文化,開始開車在大街小巷裡亂闖之後,才發現大部分歐洲人的生活不若我們想像得那樣美好,大部分歐洲人也不是住在舊城區的古蹟裡。原來出了觀光客所及的範圍外,還有大片大片的新社區,大半的人在此過著遠離童話的現實生活,這些就不是在一個城市只待一兩天的觀光客所能看到的了!

  挑戰地心引力

  「哇!怎麼有房子蓋成這樣?」

  「這種房子會不會倒啊?」

  「地震來了怎麼辦?」

  所有看到這棟房子的人第一個反應都是如此,尤其當他們知道這棟房子竟然還是專門給老人家住的老人公寓時,都差點沒昏倒。「他們不怕住在裡面的老人嚇出心臟病嗎?」我的一個朋友這樣說。

  求新求變直到老

  荷蘭人向來以國小志不小,求新求變走在時代尖端著稱,沒想到連老人公寓都是如此。這是一棟位於阿姆斯特丹郊區,一般觀光客不會來的新社區裡,造型可說是「極端突兀」的新建築。不管是誰,第一眼一定都會被它超大尺寸的懸挑量體所震懾,太不合常理了;可是話說回來,誰規定老人家一定要住在死板板像「榮民之家」的建築裡才能頤養天年?(想想「榮民之家」的設計可能是延續部隊裡的建築樣式,這樣當了大半輩子軍人的老兵退伍後住在這裡才有親切感!)

  從書上的資料得知,原來當初要蓋這棟房子時原始構想是要建一百個住戶單元的公寓大樓,可是建築師在這塊長方形的基地上擺來擺去,配置單邊走廊讓住戶一律座北朝南,再加上高度限制,最多只能塞進八十七戶;那不夠的十三戶要怎麼辦?這個天才事務所大筆一揮,就讓它從主量體中懸空長了出來,一方面湊足業主要求的戶數,另一方面也替自己造就了一個轟動建築界的案子。所以這個房子的組織就是這麼變出來的,先有一個長方形的大盒子,朝北面全是公共走道,走進房間裡就只有朝南向的單面採光(當然邊間的住戶條件好一些,會有兩向可以開窗戶!),每一戶都朝南面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窗戶及陽台;反倒是懸空朝北向那十三戶,他們的條件比起「本體」的八十七戶要來得好些,因為若將同樣的格局反過來用在這些多出的塊體上,會產生一個荷蘭法規特有的問題,「一棟房子不可以只有朝北面開窗!」(因為緯度太北,大半日照都在南向,只朝北向開窗的房子太不健康。)所以這些懸空塊體上,除了朝馬路方向的北面之外,其他東西兩面也都開了不少窗戶,通風採光要比其他八十七戶都來得好,勉強算是「提心吊膽住在懸空屋子裡」的一些補償。換作是你,你要選哪一邊?  

  大懸空要搭配小懸空

  除了北面朝馬路方向(勉強算是正面)讓人嚇得合不攏嘴外,走到背面南向那一側又是讓人合不攏嘴,只不過這回是笑開了!怎麼會有這麼可愛的立面啊!這真的是老人公寓嗎?拿來當幼稚園或兒童遊樂場還差不多。各式大小不同的窗戶,各種懸空的陽台,不僅位置錯落有趣,連顏色都用上最鮮豔的藍色、綠色、橘色,活像是進了園遊會或是 DISCO舞廳了。我想老人家住在這裡應該不會得憂鬱症吧!這些南向的懸空小陽台形狀、面積各自不同,不過原則上都放得下兩張座椅,供老夫婦們坐在陽台曬曬北國珍貴的太陽,有的陽台比較大還放得下一張額外的小桌,可以在外頭吃吃東西。你可以看得出來,老人家們對這些陽台有多麼珍惜,不僅擺了各式花草及裝飾品,甚至還放了很多隻可愛的假鳥在陽台上。和周圍的傳統公寓民宅比起來,這棟「觀念上」應該是保守型設計的老人專用公寓,反而「鳩占鵲巢」,讓人以為旁邊那些不起眼的住家才是給老人家住的。

 

 

 

由四位最受矚目新生代作家輪番上陣。每月第一、三週刊出。

李佳穎——無關緊要的關係    鯨向海——無用伺服器的有效連結

張耀升——類型小說聊天室    楊佳嫻——騎牆派

 
 
 

  一百個關於雪的字         李佳穎  

  愛斯基摩人有一百個關於雪的字,第一個發現的人類語言學家大吃一驚。知道此事後非語言學家的我們也可以隨即解釋:為什麼有一百個?因為環境需要,那是他們酷寒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換成亞熱帶台灣的中文裡,對應泛一概念的常用字大概只有冰、雪與霜三個。頂多因為夏季冰品業需要出現雪花一詞。頂多因為郵寄信件謂為主流時抽獎主持人需要出現雪片飛來一詞,又在email普及後漸漸無人使用。

  語言與思考的關係是早期人類語言學家很感興趣的部分,到底是思考創造與語言還是語言創造思考?試想自外於你所屬的語言系統,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有能力發現語言沒有賦予我們稱謂的事物嗎?語言學家對某些語言的解讀可給我們一點暗示。如果一個語言系統裡,顏色只有亮(我們說黃)與暗(我們說藍),與很亮(我們說白)與很暗(我們說黑),與稍亮(我們說橘)與稍暗(我們說灰),與不太亮(我們說紅)與不太暗(我們說綠),在說那樣語言的人眼中世界會素樸一點嗎?如果一個語言系統裡,從來不存在「擁有」這個動詞,所有對應概念皆以「在一起」替代,他們說「我與錢在一起」,「我與房子在一起」,「我與車子在一起」,說那樣語言的人他們的世界會和平一點嗎?

  一個美國人告訴我,你們說中文的人真妙,居然把fruitnut歸在同一類。我直覺回答咦?(腦中出現鳳梨跟核桃)念頭一轉才想到原來他想拆解的是「水、果」一詞。

  愛斯基摩人的雪遭到後來的語言學家翻案,認為在討論前得先定義什麼是「字」。因為該語言的黏著特性,我們看來像字的東西也許比較接近英語裡定義介於詞與句中間的組合。於是一百個關於雪的字成了一百個疑似形容雪的句子加上語言學家揣摩自外於語言系統的異文化情調想像力。

 
 
 

李佳穎

一九七七年夏天生於台北

交通大學外文系畢

小說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等獎項

現就讀科羅拉多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

著有小說集《不吠》

 

木馬文化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