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葉祥溪(花蓮退休教師、黑潮解說員)
(本文轉載於 黑潮海洋電子報第28期/2005.3.16 )
遍蒐我小時的記憶,完全找不到洄瀾灣一詞的印象,有的只是四十餘年前,趁著在鳥踏石仔漁村附近,簡易月台等車的空檔,在海灘閒逛的情景。當時也不知道出花蓮高中的後門,順著一個數百公尺的斜坡往下,或者直接走約四、五十公尺的陡坡,在到達海濱前的小村落,就是鳥踏石仔。只是常見到一些當地的住民,忙進忙出,在補網晒網,或晒製魚乾;還有就是同學間偶而會流傳,村落中誰的水性最好,經常扮演救溺英的角色,無異是這個水域的守護神,讓人肅然起敬;另外鄉下人偶而會描述到花蓮港買魚時,順便幫漁民牽罟,然後以半買半送的方式,帶回大批的漁獲,想來那時的牽罟處,便是鳥踏石仔。
鳥踏石仔左前方向太平洋延伸約百公尺處,有一座老花蓮人記憶深處的白燈塔,而介於白燈塔及類似現今西堤的,用沉箱推疊起來的堤防之間的小小海灣,就是鳥踏石仔的漁船出入的港埠,也是極佳的親水區。平日漁民朋友們在此進出作業,夏天一到,這片海灣在傍晚時分,總是集滿了弄潮人,水性好的人據說可以從這片岸邊,一直游到白燈塔下,不知羨煞了多少像我這樣的想下水又不敢下水者。我經常走在這片沙灘上,撿拾貝殼,或者站在沉箱推疊的堤防上,看著一些招潮蟹,停棲在堤防的縫隙石壁上覓食、避敵或取暖,天氣好時,堤防上總有三、五釣客在試手氣,據說善於潛水者,常在這些隙縫中,捕捉到龍蝦,相信這也是釣客們所最期待的禮物吧?
黑潮海洋基金會
2005 暑期海洋種籽營、
2005黑潮海洋工作隊
|
【2005暑期海洋種籽營】
秉持「 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台灣海洋文化 」的宗旨,黑潮不斷推動台灣的海洋教育,把海洋給予我們的啟發,每一年透過活動或課程,分享如何親近海洋的訊息、播撒海洋種籽。 2005 年海洋種籽營首先以認識環境出發,了解海洋整體生態系面貌,並從其中生物高層消費者—鯨豚身上討論保育現況和人為活動的衝突;另藉由影片接觸討海人的生活,並實際出航,進而分享海洋經驗。
‧招生對象:( 1) 願意向海洋學習、擴展生命經驗,對於鯨豚生態、海洋環境、生態議題有興趣者。( 2)自認為對海洋環境教育推廣有興趣,且願意成為本會海洋環境教育種籽講師,日後至學校、社區或社福團體協助推廣者。以上皆可報名。
‧活動日期:第一梯次 7/2(六)~7/3(日)/ 第二梯次 8/6(六)~8/7(日)。
‧上課地點: 救國團花蓮學苑(花蓮市公園路 40-11 號)
‧學員名額: 每梯次各招收六十名,額滿為止。
‧活動費用: 每人新台幣一千八百元整(內含保險、餐費、船費、講師費、教材等費用 。 活動期間交通住宿需自理 。)。
【2005黑潮海洋工作隊】
每年夏天,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最熱鬧的時節,來自全台各地熱愛海洋的朋友們,揮汗投入兩個月的海上實習,嘗試接觸與體驗大自然的美好。每一趟的航程,讓我們更加貼近海洋;而每多一份的了解,就多一份對海洋的崇敬與不捨。
「 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台灣海洋文化 」 ,不再只是黑潮宗旨,而是實際的行動與關懷,這是黑潮海洋伙伴們的自我期許,也是黑潮的特色。
如果你 (妳)對鯨豚、海洋,有莫名的喜愛,對於環境教育懷抱理想,黑潮誠摯地邀請大家一起努力。
(詳情均見)
|
|
約四十年前,花蓮高中還是號稱東台灣最高學府的時代,花中的老師們有相當高的比例是自已的校友,他們當然難免會提提當年勇,而關於花中後門所面對的一片美麗沙灘,似乎是最常聽到的故事。當年地球科學尚未被重視,也少有板塊運動及造灘或海岸侵蝕的概念,幾乎每位老師都說,海水離岸愈來愈近,當年他們在這片海灘上嬉戲時,海灘與海岸的垂直距離,應有一百多公尺,而現在海水離岸只約莫十幾公尺而已,可能的原因是台灣東部逐漸陸沉,西部海岸則漸上升,在找不到相關學理與知識及證據時,當年許多人乃對此說法深信不移,甚至不免擔心:看著美麗的海灘日漸消失,恐將是花蓮人的宿命。
小時候住在市區的人,對這片海岸的記憶又自不同,最讓多數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每逢中秋節家家戶戶在洄瀾灣(即今之南濱一帶)烤肉、賞月,其樂融融的情景。如今舊地重遊時,童年時最愛的沙灘,早已不復可見,不只無法想像烤肉的景象,連可踩踏的柔軟沙灘,亦幾乎不可得,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懂得關心與珍惜這片海域,已是知命之年,抽空重回亞士都飯店附近的海邊,只見從飯店右側後方的港務局開始,向北延伸二千四百四十五公尺,是花蓮港第三期築港工程下,所建造成的碼頭及其相關設施,這些設施幾乎完全抹去個人早年對這片海濱的記憶。在七拼八湊之下,才依稀可見如今的腳踏車步道,大致就是從花蓮六期重畫區亦即花蓮舊火車站,到港口的窄軌鐵道舊址。走在腳踏車步道上,或者坐在其沿途公園化的涼亭內,緬懷這片海域,猶記當年亞士都落成之初,從鄰近飯店的海岸邊,望向浩翰的太平洋,許多人都說,這樣的風光,實不亞於夏威夷。
從美崙溪出海口向南延伸約百來公尺,差不多是洄瀾灣僅剩的最佳親水區,這兒還可經常看到一桿在手,便覺希望無窮的釣客們,在試手氣。天候適當時,也可見到有人下水游泳,甚至有人玩風帆等。據說這一帶是早年許多花蓮女中學生的最愛,距離學校不遠,考完試後,邀約三、五同伴,慢慢散步到美麗的沙灘上,可以玩浪花,可以追逐寄居蟹,還有貝殼可以帶回家,柔柔的海風,伴著織夢的少女,緊鄰沙灘的岸邊,長滿密密的林投樹及隨風搖曳的台灣野百合,此情此景,譬諸人間仙境,實不遑多讓。花蓮女中的校友會,稱為百合會,據說與校園附近長滿野百合有關,想來,在女中校園週邊台灣野百合的適生地,當然少不了這片海岸吧?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近年積極從事海洋監測計畫工作,所選定淨灘的主要據點之一,也就是從曙光橋邊走下來的這片洄瀾灣,衷心希望在基金會的努力之下,至少保存一部份可讓子孫永續利用的洄瀾灣。
南濱一帶由於腹地夠大,原本就是洄瀾灣的主體部份,可是原先可以烤肉戲水的海灘,如今已完全被消坡塊隔絕。諷刺的是,有人突發奇想,在阻絕親水之路的消坡塊上做彩繪,是創意的發揮還是想蒙騙什麼,我不知道。不過造型固定的冰冷石塊,再怎麼彩繪仍然找不出任何生命的跡象,只徒增噓唏而已。不知誰說過:「如果海洋是台灣的母親,海岸就是母親的裙擺。」看看洄瀾灣這母親的裙擺,其破損的程度,是不是讓人覺得汗顏而且不忍?福爾摩沙是葡萄牙人給台灣取的名字,且不管洄瀾灣是否就是數百年前,葡萄牙人眼中的福爾摩沙,但我這鄉巴佬想問的是,洄瀾灣有沒有可能,依據其古早時代特殊而豐富的,海岸植被與風貌,原相復育之?若能先由局部回復其天然海岸的舊觀,再由點而面,逐漸補綴洄瀾灣的新風貌,或許在我有生之年,就能一圓重見福爾摩沙的夢想。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