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6-08》 |
本期內容 | |
◎ 教育論壇:對內民主,對外團結──縣市教師會改選有感 | |
◎ 客廳幼兒園:煩惱上學的兒子 | |
◎ 校園大聲說:不協調的協同教學 |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教育論壇:對內民主,對外團結──縣市教師會改選有感 | |
羅德水(教師) | |
近日,各縣市教師會陸續召開會員代表大會,部分縣市同時進行理監事會與理事長之改選,選舉結果無法讓所有人滿意實不難預見,與之相較,激烈的選舉過程更值得所有關心組織運作的會員深思檢討。關於教師組織的改選,筆者幾點看法如下: 一、次級團體是民主常態: 本次縣市教師會之改選,由於選情激烈,在部分縣市教師會內部,甚至有派系化或陣營化的現象,不少會員對此期期以為不可,甚至引以為憂。 筆者理解組織會員對於政治惡鬥的厭惡與對教師會的期許,不過,也應該看到,政黨政治是民主國家的常態,次級團體之於人民團體,就好像是派系之於民主政黨一樣。對於教師會這樣一個標榜由下而上成立的人民團體來說,次級團體的存在毋寧也是合理的發展。教師會不僅不該是一言堂的組織,相當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教師會正是為打破校園權力一言堂而成立的,只要所有會員同仁願意積極參與會務,對於組織內部次集團體的存在與競合不必過度憂慮;倒是組織幹部與派系領導人應當體認組織與派系之間的輕重,如有派系利益凌駕組織利益,或挾派系自重之情事者,縱能於短時間內伺機得利,終有一日亦難逃被會員唾棄的命運。 二、良性競爭與理性制衡是基本素養: 無可諱言地,觀察部分縣市教師會之改選,確實存在一些台灣公職人員選舉常見的陋習。筆者以為,所有參與教師組織理監事選舉的候選人均應看到,大多數會員雖然不反對競爭與論辯,但絕無法接受以惡鬥抹黑的方式贏得選舉。進一步說,要改善台灣惡質的選風與選舉文化,以建構台灣公民社會自我期許的教師組織,更應展現民主社團優質成熟的的選舉文化,如能以論述代替鬥爭,則選舉過程就是教師組織沈澱思辯與再出發的動力,良性的競爭更是教師組織最為寶貴的資產。 從來民主選舉都是有輸有贏,民主國家不可能有永遠執政的政黨;不過,也必須看到,民主政治既是民意政治也是責任政治,對於勝選的一方來說,當選是責任的承擔,不幸落敗的一方倒也無需氣餒,因為理性的制衡不但是組織的防腐劑,更會是下次選舉捲土重來的基礎。 三、積極參與是不二法門: 自民國84年教師法公布以來,三級教師會陸續成立,由於三級教師組織的任務與掌握的資源有別,會員參與會務的意願自然有所差異。全國教師會會員代表係由各縣市教師會按會員人數選出,基本上,會員代表對於大會的參與度與出席率相對較高,縣市教師會會員代表則由各縣市會員學校選派,常面臨出席率不佳的情形,甚至引發收受委託書的爭議。 筆者以為,會員(代表)有出席大會之義務,尤其是縣市教師會與全教會的會員代表大會,時常會討論攸關會員權益的議案,各會員代表應將出席會員大會視為重要會議與行程,就算不克出席,在委託其他會員代表代為投票時,也必須瞭解委託者與被委託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雖然為避免流會而有委託出席的機制,不過,各會員代表還是盡量親自出席為宜;也唯有會員的積極參與,才是改善與提升組織文化的不二法門。 四、對內民主、對外團結是組織發展的基礎: 台灣是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兼以教育領域又是許多團體共同關心的公共事務,三級教師組織作為一個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所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不少教師同仁對於教師組織近年來的遊說成績不甚滿意,然而,進一步分析,無論是攸關教師權益的課稅問題,或是關係到組織定位的工會議題,就算已依程序進行討論,組織內部都還有不同意見亟待釐清整合。 「會員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無論是會員學校之於縣市教師會,或是縣市教師會之於全國教師會,「對內民主、對外團結」都是組織發展的第一法則。選舉是一時的,組織經營卻要可長可久,各級教師會幹部都是組織運動者,而非政治工作者,期待所有夥伴肩棄成見,攜手協力共同為組織發展努力。 |
|
(回目錄) |
客廳幼兒園:煩惱上學的兒子 | |
宋嘉行(元智大學兼任講師) | |
麥麥滿4歲半了,這半年間,他又成長了不少,其中最讓人欣慰的是,他的強迫症狀似乎已經好轉很多,這半年來我們已絕少再為這件事情傷過腦筋──至少他不會三不五時就要到處找廁所。不過,他還是仍然很喜歡重複事情,比如說他還是很怕馬桶的沖水聲,所以撇尿時常常會需要我「不斷地再三保證」,不會在他還在廁所內時就去按下沖水開關。 他也很喜歡一直重複問相同的問題。比如說,他詢問我們能否去做一件事情,而我們已經回答可以,也確信他已經聽清楚我們的回答,他卻還是表情認真地繼續問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他的這個「習慣」雖然還不至於給他自己或周遭人帶來什麼困擾,但有時不免給人一點另類的感覺(邱老師跟我們談到班上一名特殊兒童的情況時,就曾不經意地帶過這樣一句話:「Max的情況還『不算最奇怪』的,班上另一個小朋友……」)。知道他還不是排名第一的奇怪,我們就稍微鬆了一口氣! 4歲時的麥麥本來很喜歡去學校的,不知為什麼,現在又變得不喜歡去了。他常常會擔憂星期一的到來,因此往往會在週末放假時就不斷告訴妳:「星期一不要去學校。」我們後來發現,他實在花太多時間在預想下一步要做什麼,比如說,他常常會很關心等一下我們要去哪裡?做什麼?或明天要去哪裡?做什麼?而對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或過程顯得並不關心。他把時間都用在確知未來,因此變成對今天一點都不能融入。週一到週五時,他每天都盼著週末的到來,可是等到週末真的到來,他應該要好好享受一下時,他的心思卻為兩天之後就要去學校的念頭所盤據而顯得過分憂慮。這樣無法活在當下,總是提前想到未來的事,跟一般孩子的無憂無慮、不去煩惱明天,好像真的差很多。也許,他真的是遺傳到我不容易放輕鬆的個性吧?小小年紀就這樣,我們還真的要多花點心思去開導他呀! 除了變得不喜歡上學之外,跟學校有關的教學活動他也變得不再那麼感興趣──他變得不喜歡背靜思語、不喜歡聽學校發的美語CD,也沒再那麼喜歡寫字, 而所有這一切,我相信是跟學校太過課業導向有關(這跟4歲時的他真的差好多啊!猶記得那時,老師在連絡簿上寫的是:「注音兒歌會背、唸,也會認識注音符號,很棒!」現在則是寫著:「靜思語沒有背熟,要多加油喔!」)。其實對於這樣的轉變,我是一點都不會去責難他的。畢竟才是小班的孩子啊!學那麼多東西要做什麼用呢?那麼小年紀就要記這個、背那個,似乎已經有點弄壞他的胃口,而讓他開始出現排斥現象(也許在學校看來會覺得,是我們做家長的「不夠關心自己子女的課業」吧?)。當初是看上這間幼稚園的遊戲設備,我們才決定讓麥麥來讀這一間幼稚園的,可是現在這些遊戲設備好像也變得缺乏吸引力(似乎他們真正使用的時間並不多)。 不過雖然如此,他還是勉為其難地每天乖乖去學校報到,他的個性就是如此──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桀傲不馴,其實還是頗為逆來順受。要不是因為他的個性需要與人多接觸,我倒是會認真考慮是否以後要讓他接受home schooling(編按:在家教育)的另類教育方式呢!這樣他就不用在每個週末、該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時候,一直去煩惱下星期一的到來了。 |
|
(回目錄) |
校園大聲說:不協調的協同教學 | |
陳嘉莉(花蓮師範學院幼教所研究生) | |
因為修課和作研究報告的需要,我們參觀一所原住民的幼稚園。其實我們不太清楚有哪幾所幼稚園為原住民幼稚園,而且在學期即將結束,通常幼稚園不大願意接受參觀,幸好透過教授的協助,使我們得以順利到幼稚園觀察。 一路上的觀察有許多的事情引起我們的注意和興趣,有些甚至可以作深入研究。但歷程中,最令我們感到詫異和值得探討的是,我們隱隱約約發現到有一股異樣情緒流轉在河老師和風老師之間。在觀察的過程中,風老師對我們說:「你有感覺到我們(指他和河老師)怪怪的,河老師不喜歡我小朋友太親近,你們可以觀察一下就會知道」。河老師也對我們說:「風老師私底下要小朋友不要聽我的話,所以我在處理班上孩子的問題時常常感到棘手。」 河老師舉了一個例子,當天我們因為天氣的關係,無法繼續戶外教學。回到教室後,有3位小朋友躲在角落,不願意回到座位上,河老師和小朋友溝通戶外教學暫停的原因,但是3位小朋友還是不願意回到座位上;風老師走過去請3位小朋友回到位子上,河老師對風老師說:「不用幫忙,我自己來。」河老師對我們說:「3位小朋友不願意回到位子上,因為風老師走過去和她們說了什麼,使她們不聽我的話。」 河老師還請一個小女生為我們現身說法,河老師問這位小女生:「風老師有沒有叫你不要聽我的話?」小女生說「沒有」,河老師說孩子會害怕不敢說。河老師連續問了3遍,小女生都說:沒有,河老師對我們說,現在孩子已經養成說謊的習慣,也不聽他的話了。河老師又問了一次,這一次小女生說:有。河老師問小女生說:「風老師說什麼?」小女生說:沒有說。 我和一起去參觀的同學覺得尷尬極了,不知道如何回應兩位老師?對於突如其來的棘手問題,不曉得能及時給與兩位老師什麼建議?我們趁著中午用餐的藉口,趕緊離開幼稚園,不想捲入兩位老師的拉鋸戰,所以就先向老師告辭。離開前,河老師告訴我們下禮拜是風老師主教,我們可以再來參觀。觀察完風老師的教學,河老師希望和我進行一場座談,一起來談談兩個人的教學有何差異。 回到學校後,與教授討論兩位老師的情況,教授告訴我們兩位老師不和,早就是不爭的事實,大家心知肚明。我想起聽到一些同學在幼稚園時,聽到部分的同一班的帶班老師,相處得不太融洽,也沒有協同教學,一個人各主教一個禮拜;而班級中兩位老師的協同教學似乎出現問題,但卻沒有一種較有效的解決方法。 幼稚園為什麼一個班需要兩位老師?為什麼不一人帶一班、這樣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也可以避免兩位帶班老師不和的問題? 呂翠夏(1998)從幼兒角度來看,當每位教師照顧的人數較少時,教師較能提供幼兒個別化的指導、給予幼兒較多的注意、較能適時給予回饋。在教學上,兩位教師的專長發揮互相彌補和豐富教學資源的功能,對教師的心理衛生、教學效能,以及提升學前教育品質,是相當有幫助的(林育瑋,2003)。鄭玉玲、練雅婷(2003)提出合班的有利因素有:互相截長補短、充分發揮個人所長、各種活動之計畫可經由討論更為周延,幼兒的觀察、評量、輔導可更客觀而詳盡,增加幼兒個別輔導之機會,使獲得更多的學習及可節省共同資源。 綜合以上的學者研究可以發現,幼稚教育法法令規定一班置兩位老師,其實是有其實質的目的和需求。兩位老師在同一班班級中,不管投不投契,為了幼兒與教學,都應該作調整,使班級中的氣氛融洽,不該讓幼兒選邊站,或是加入兩位老師的戰局。孩子何其無辜?教師應該站在以幼兒為中心的出發點,適時調整與另一位和班老師的相處,別把大人間的你爭我奪,延伸到幼兒。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