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06-09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6-09》

本期內容
◎ 美國傳真:流行文化 哲學宗教新教材
◎ 教授爸爸週記:印順導師一面緣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美國傳真:流行文化 哲學宗教新教材
  編譯■盧季寧
流行文化和宗教與哲學也能搭上線,而且成為大學課程的教材。近年來,美國的大學教授競相運用貓王艾維士(Elvis Presley)的歌曲、嘻哈音樂、或者像電影《魔戒》等流行文化,來教授宗教或哲學,以讓大學生了解宗教和生命的意義,並使看似沉悶和嚇人的宗教和哲學課變得更為活潑。

流行教學掀起熱潮

根據美聯社、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媒體報導,以流行文化來教授宗教與哲學已在美國掀起熱潮。例如,紐約有教授播放電影《魔戒》的片段,向學生解釋英國作家托爾金(J. R. R. Tolkien)文學作品中的哲學理念。印地安那州也有教授向學生展示,已故傳奇饒舌歌手圖佩克‧沙克(Tupac Shakur)的寫實韻文,如何與宗教文本有關。另外,大學教授也運用電影「星際戰爭」、瑪丹娜、哈利波特和其他娛樂事物,來完成更崇高的教育目的。

紐約福特罕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約翰‧戴凡波特(John Daveport)指出:「基本上,這是一種誘惑。」戴凡波特開了一堂名為「幻想與哲學」(Fantasy and Philosophy)的課,並以他熱愛的托爾金作品為教材,並利用其作品引發的《魔戒三部曲》熱潮來吸引學生。

福特罕大學大四生傑弗瑞‧華特對這堂課深深著迷,他說:「我喜歡的電影主題能開成課程,我感到非常興奮。」

在最近的一堂課中,戴凡波特和學生討論一篇有關建築和住宅本質的重量級論文。戴凡波特對學生說:「建築是基本的人類活動,不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方法,建築是我們打造生活世界、安身立命的居所的過程的一環。」

戴凡波特將此一概念結合托爾金的作品,並播放電影《魔戒》中哈比人、精靈和其他中土居民住所的部分片段。

這種方法也許很吸引人,但適合用來教授哲學嗎?

戴凡波特表示:「我曾經面對這樣的質疑,但我在做這種嘗試時,態度是非常認真的,我必須為自己的認真辯護。」

田納西州羅德斯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帕屈克‧沙德(Patrick Shade)因為利用電視影集《魔法奇兵》(Buffy the Vampire Slayer)來教課,也遭到外界批評。

沙德說:「儘管魔法奇兵的主角巴菲不是荷馬或莎士比亞,我的同事大都能接受用詩、戲劇和文學來教授哲學概念。」

簡化概念 犧牲細微差別

部分學者指出,利用娛樂來授課可能會有不少缺點。

洛杉磯聖瑪莉山學院大學部宗教研究系主任圭勒莫‧賈西亞(Guillermo C. Garcia)表示:「在上哲學或神學的入門課時,將概念過度簡化會產生不少問題,強調簡單和吸引人,可能會犧牲概念的細微差別。」

但賈西亞和許多學者表示,這種教學方式有其價值。

《虛擬建構的信仰:X世代不敬的精神探索》(Virtual Faith: The Irreverent Spiritual Quest of Gen-eration X)一書作者湯姆‧鮑杜因(Tom Beau-doin)表示:「你必須解釋概念,這是使用流行文化講課時的重要過程。」

目前也擔任加州聖塔克拉拉大學宗教研究副教授的鮑杜因,曾利用過好萊塢名星勞伯‧杜瓦(Robert Duvall)主演的電影《來自天上的聲音》(The Apostle)和MTV真人秀《蠢蛋搞怪秀》(Jackass: the movie),來探索皈依等宗教議題,他說,媒體可以激發熱烈的辯論和深沉的思考。

戴凡波特的學生瑪麗亞‧蓋連雅諾坦承,「幻想與哲學」課的挑戰性比她預期的高出很多。瑪麗亞說:「我從未想過課堂上要讀這麼多不同類型的教材,包括裴歐沃夫(Beowulf,18世紀前後開始流傳的同名英雄史詩)、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但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戴凡波特用學生喜歡的流行事物來上課,因為這些年輕的消費者成長於有線電視普及和租片風行的時代,而且音樂的錄製形式已由塑膠唱盤演進到數位光碟。

印地安那大學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昆頓‧狄克西(Quinton Dixie)表示:「我們必須接觸學生熟悉的流行事物。」狄克西在「宗教和文化」(Religion and Culture)這堂課中,播放了已故饒舌歌手圖佩克‧沙克、KRS-ONE和Notorious B.I.G.等饒舌團體的音樂。

狄克西將嘻哈音樂的取材和熱情的鋪陳比擬作聖經的結構和佈局,當嘻哈音樂和R&B音樂主導整個流行音樂版圖,並成為學生的狂熱的事物時,狄克西就利用這些音樂作為教材。

狄克西的學生汪達‧克洛茲表示,修狄克西的「宗教和文化」課,確實會引發學生對宗教的強烈興趣,作為R&B和嘻哈音樂的樂迷,自修課之後,他就能分析音樂想傳遞的訊息。

這些課程利用流行文化讓學生明白,生活之中處處可以見到宗教和哲學。

學習解讀媒體

馬里蘭州聖瑪麗學院宗教研究系副教授比喬恩‧克朗朵佛(Bjorn Krondorfer)指出:「學生必需學習認識和解讀媒體。」

為了幫助學生,克朗朵佛開設了一堂課,透過聖母瑪利亞(Virgin Mary)和與她同名的流行偶像瑪丹娜,來檢視獻身(devotion)這個概念,這堂課的重點在於,如何以批判態度檢視古典和當代並置的藝術和音樂。

學生表示,將流行文化搭配課程,這樣的連結確實令他們著迷。

狄克西的學生瑪麗莎‧奧斯本說:「每次上課時,老師總是會丟出一個有趣的議題,讓我們思索了半天,下課後,這個議題還縈繞腦海,久久不去。」

這些課程也讓任課的教授獲益良多。

科羅拉多大學「青少年和新媒體在家教育」計畫主任琳恩‧克拉克(Lynn Schofield Clark)表示:「今日的大學教授多半生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並被視為是X世代,他們在成長階段,媒體日新月異,他們看待世界的心態也與時俱進,因此,他們相信教育需與生活有關。」

克拉克表示,這些大學教授也迷戀於他們所使用的媒體,因此他們會將使用心得學生共享。

這就是賓夕法尼亞州國王學院教授威廉‧爾文(William Irwin)教學的方式,他用他喜歡的電視影集《宋飛正傳》(Seinfeld)當作上課教材,爾文的學生很認同電視影集《宋飛正傳》裡的主角傑瑞‧宋飛(Jerry Seinfeld)。在課堂上,爾文會將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使用的諷刺比擬作宋飛的嘲弄。

爾文表示,當《宋飛正傳》於1998年停播時,他不只是少了一部愛看的電視劇,也少了一項教學工具。

爾文力勸同僚發表論文,合寫《宋飛和哲學:一本關於擁有或一無所有的書》(Seinfeld

and Philosophy: A Book About Everything and Noth-ing),但他們的行動演最後變成探索《辛普森家庭》、《魔戒》和其他流行文化所潛藏的哲學暗流。

這些為普羅大眾所寫的書,已成為大學院校不同文化課程必讀的書,無論這些書有多麼地離經叛道,學生仍堅持要讀這些材料。

福特罕大學大四生亞歷山卓‧費南德斯說:「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在學生離校之際能獲取什麼可影響他們一生的知識。如果運用這些當代的流行文化,可以讓學生受益良多,為何不加以利用呢?」
(回目錄)



教授爸爸週記:印順導師一面緣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印順導師走了,思念卻永遠留在心中。

我會接觸印順導師的作品,與李元松的介紹有關係。那一年,亡妻得重病過逝後,我一力探尋佛法。亡妻留下的李元松作品,變成我追求劇變後的精神慰藉。從李元松的簡短自傳中,他特別提及,民國68年軍中退伍,接觸印順導師的《妙雲集》,是促成他轉攻中觀哲學的主要關鍵。

我一向對李元松極為佩服,他這一段自述與《妙雲集》的關係,讓我對印順導師的作品開始產生興趣。那幾年,除了《妙雲集》只買了幾本外,印順導師的作品我多半全都有,包括《空之探究》、《中國禪宗史》、《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及《印度佛教史》等。

看了印順導師的書,方知道從理性的角度探觸佛法不是不可行。我就是看了印順導師的書,才解答美國讀書時一個未曾解決的問題。在美國時,我曾問過佛學社的同學──一個在南亞系研究佛教的博士生,為什麼佛教起於印度,卻在印度沒落?我並沒有得到我要的答案,直到看了印順導師的書,才了解佛教在印度衰落,與佛教的性力派的興起有關。這樣的答案,如果不是透過學術的角度,不可能會有此解說的。

讀了他的書,心雖嚮往之,但卻無緣見面。事實上,也沒有多少人知道印順導師在那裡。他的晚年,處於潛修狀態,常常在新竹的福嚴精舍、嘉義的妙雲蘭若及花蓮的靜思精舍間游動。不認識的人,想看到他非常不簡單。

很巧的是,大約10年前,我與中華佛研所的杜正明老師,正在幫台灣大學哲學系的釋恆清法師建置佛學文獻資料庫。當時,佛學資料庫有計劃地在進行經典數位化的工作,其中當然包括印順導師的《妙雲集》。但一套《妙雲集》20餘冊,幾百萬字,以佛學文獻資料庫的人力實在無法勝任。

其實,當時有些佛寺已自主地找義工,一個字一個字將《妙雲集》敲成數位檔。如何說服這些機構一起合作,願意將辛苦成果捐出來,製作成數位資料庫供大眾使用,是當時思考的主要問題。另一個問題則是版權的問題,這必須找印順導師授權才有可能。因此,為了此事,恆清法師連絡了《妙雲集》的出版者法藏法師,找到了印順導師,並約好了時間,要到南投尋求他的同意,簽署授權書。

1995年9月12日那一天,我們一行四人,開車直奔法藏法師在南投鹿谷的精舍,印順導師夏天最喜歡的修行場所。那是一個很幽靜的清修場所,全部由竹子所建造成的矮小房舍。我們大概早到了,印順導師還在休息,我們就在前面的待客室等印順導師準備好,才上樓見他。我已忘記印順導師當天講了什麼話,我只知道,他精神還好,話並不多。我們跟他頂禮,簽完授權書,合影後,沒有多久就離開了。

隨後,我就沒有再見到他。間而佛學資料庫的義工韻如,告訴我《平凡的一生》這一本傳記,讓我對導師的了解更深一層,也才知道他曾受過白色恐怖的經歷。為了謝謝我對佛學資料庫的義務幫忙,釋恆清法師知道我對印順導師的崇敬,還買了一套《法雲集》,由韻如轉贈給我。

如今,導師走了,套書卻仍在。看到種種追思在醞釀,我知道我必須認真重看導師的作品了。我已擔於俗事太久,應該是回頭重尋真諦的時候了。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