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外銷掛保證
──生產履歷制度 文‧滕淑芬 圖‧林格立
台灣一年生產1,000萬頭豬,「台灣豬」一度風靡日本,不料1998年卻因爆發口蹄疫而終止出口。為了重回國際市場 ,也為了國內民眾健康著想,今年農委會特別以「安全農業」為施政主軸,提出「十年內消除口蹄疫」的口號。 如何打造安全農業﹖「生產履歷」制度就是最有效的機制,讓消費者藉此了解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所有產製流程,它將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牽起一條互信的線。 在生產履歷成為國際潮流之際,農委會已選定有機米、烏龍茶、熱帶水果等最具國際市場潛力的產品建立生產履歷,其中雲林縣斗南鎮的馬鈴薯、胡蘿蔔、牛蒡更因生產履歷資訊化的腳步走在前面,為農民賺得比領取休耕補助金高出2倍的利潤。 (國際篇)1986年英國發現全球第一例狂牛症,造成16萬頭牛死亡。令人憂慮的是,1996年醫學界判斷,狂牛症可能傳染給人類,進而引發全球對歐洲牛肉的安全疑慮。這起20世紀末全球食品鏈面臨嚴峻考驗的事件,直接形成了一股推動「食品追溯系統」的壓力與契機,而除了狂牛症外,基因改造食物也是加速推動食品追溯制度的原因。 基因改造食物因為植入不同物種的基因,可能產生新的過敏源,甚至可能造成跨物種間的疾病傳染、破壞生態平衡等問題。 但兩難的是,基改食品產量,經濟效益巨大,美國出口至全世界的玉米、大豆幾乎都是基改食品,大陸、印度也已開始大規模擴增基改食品的栽種面積;崇尚自然的歐盟也許可以關起門來拒絕基改食品,但卻很難抗拒這股大潮流,因此清楚標示食物來源,讓消費者經由明白告知而自由選擇,就成了兩全其美的解決之道。 2000年1月歐盟制定食品安全白皮書,日本自2001開始推動生產履歷,並預計在2010年完成所有食品的生產履歷。 日本的生產履歷首先就從牛隻做起,消費者只要在超市買牛肉,就可以在陳列櫃旁的電腦刷入條碼,螢幕立即顯示牛肉的「性別、出生年月日、飼養地、生產者、牛海綿樣腦病變檢查的證明書」等資訊。 英、日在制度配合下,已逐漸將狂牛症控制住。美國更進一步立法要求,一旦食品發生問題,供應商必須在4小時內提出生產履歷證明,否則就會將整批食品銷毀。由於日本是台灣農產品外銷的最大市場,為了符合日本市場的要求,農委會已邁開建立「生產履歷」的腳步。 (國內篇)因應未來趨勢,農委會自去年開始規劃生產履歷的示範區域,作物方面首先選定花蓮富里鄉銀川有機米、南投霧峰益全香米,以及鳳梨、芒果、結球萵苣、毛豆、高麗菜、空心菜、胡蘿蔔、玉米、番茄、草莓、茶葉等16項農產品優先推動。至於畜產品及水產品方面,則預定從外銷數量較多的肉雞與鰻魚開始。 其中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輔導生產的馬鈴薯、胡蘿蔔、牛蒡,經由生產作業標準化,讓產量大幅提高並完全落實生產履歷標準,最為產官學界津津樂道。 四萬多人的斗南鎮,是典型的傳統務農村落,不少70歲以上的老農,守著不到一公頃大的祖傳田地,由於體力已負荷不了吃力的耕作,就以契作方式交由「代耕隊」耕種。 斗南鎮農會的核心人物是擔任總幹事12年的張有擇。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的第一年關鍵期,不斷思考如何擴大經濟規模、建立標準作業程序的張有擇,於是年開始利用水稻田休養生息的「裡作」(10月至次年2月)期間,種植根莖類蔬菜,建立一種類似產銷策略聯盟的「中衛生產體系」作業方式。 張有擇號召鎮內與農會互動良好的150名農友加入「中心」農場,再廣邀鄰近農友加入「衛星」農場,總計300多公頃。以擴大生產規模的方式,突破台灣農地切割、破碎現況下最難達到的「定期、定量、定質、定價」的目標。 斗南鎮農會引進美國小型馬鈴薯品種、研發專用農機,推動標準作業程序,關鍵之一在於「行株」間距要一樣寬,才能種出大小適中的作物。其次是建立一套內部控管制度,由農會推廣員以報表方式幫助農友將用藥、施肥時間、劑量一一紀錄下來。 國內馬鈴薯一年生產值為3億元,斗南鎮就佔2億元,然而,每年自美國、荷蘭、德國的進口總值約有18億元。如果國內馬鈴薯耕種面積擴大後,可以「收復」進口市場,商機將有多大?台大園藝系助理教授許輔粗估,至少還有3至5億元的市場成長空間。 去年農委會正思大力推動生產履歷制度,看到斗南鎮農會的前期紙本報表,決定更進一步協助他們資訊化,將作物的生產過程資訊化、透明化。 輔導團隊先將500多名農友、2千多筆農田資料輸入電腦,至田間架設伺服器、影像設備,如此透過衛星定位與地理資訊系統,農會10名推廣員只要人手一台PDA,就可以知道現在站在誰家農田上,立即可將今天的施肥、用藥等資料輸入電腦。消費者則可以透過斗南鎮農會網站,清楚了解自己食用的馬鈴薯與胡蘿蔔,從栽種、用藥、施肥到與生產者聯絡方法等詳盡資訊,如同一張紀錄個人資訊的IC國民卡。 為了維持作物品質,農民只負責除草、灌溉管理工作,粗重而攸關安全及品質的施肥、用藥仍然由農會一肩扛起,張有擇笑著形容,「農會就等於是他們的兒子啦。」 令人好奇的是,生產履歷制度能為生產者帶來多大利潤? 根據去年底日本琉球縣的調查顯示,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農家,利潤可提高2成,與建制生產履歷的初期成本剛好抵銷,而以日本市場來說,建制成本已經逐步下降,未來收益成長可觀。 放眼未來,生產履歷讓消費者賺到安心,讓生產者賺到品質和獲利,讓廠商賺到品牌商譽,讓國家賺到形象,是新世紀食品鏈共生共利的基礎建設。 |
「美生菜」在國內速食店需求量大,雲林縣大宗蔬菜產銷聯盟在鄰近鄉鎮大規模栽種,為農友找到了市場利基。
小小胡蘿蔔和馬鈴薯卻有大商機,雲林縣斗南鎮農會以契作方式,突破台灣農地破碎的限制,建立經濟規模,為農友賺得比領取休耕補助金高出兩倍的利潤。
生產履歷如同食品的身分證,未來不具生產履歷的農產品將很難打入外銷市場,台灣也已開始加快腳步建制。
辛勤的台灣農民不應再為豐收榖賤流淚,從生產與行銷兩端的機制透明化做起,推動安全農業,才能為農民與消費者創造出雙贏局面。圖為斗南鎮生產的牛蒡。
萬頃良田是農業之本,樂天知命的農民揮汗如雨,滋養了台灣人民,也將最佳品質饗宴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