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蒼松屹立
──大馬華教先驅沈慕羽 文‧李珊 圖‧莊坤儒
對馬來西亞華人而言,沈慕羽的一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曲折發展的縮影。 今年93歲的沈慕羽一生縱橫大馬政治、社會、教育、文化,並一手創辦華文補習學校「晨鐘夜學」,是捍衛華文教育的先驅。 「先父是革命家,以天下為己任,他為我取名『慕羽』就是仰慕關羽,為實現他的願望,我只好服務一生,戰鬥一生。」自稱「老頑童」的沈慕羽在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為他舉辦的壽宴中說。 沈慕羽出生於馬來半島南端、古城麻六甲的書香世家,祖父是晚清秀才,父親沈鴻柏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擔任革命黨同盟會麻六甲支部部長,之後任中國國民黨僑務委員。1920年代在麻六甲創辦平民學校、培風學校、培德女校,對普及教育不遺餘力。 政治和教育是沈慕羽的家世傳統,陳禎祿爵士在1949年成立華人政黨「馬華公會」之初,沈慕羽即加入。1955年沈慕羽在麻六甲成立「馬華公會青年團」,經常舉辦合唱、戲劇等活動凝聚青年向心力。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後的二次大選中,他帶領馬青團四處為馬華公會演講拉票。馬來亞獨立運動期間,沈慕羽跟隨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奔走,與馬來人、印度人並肩打拚。1957馬來亞宣布獨立,沈獲頒建國有功勳章JMN。 以政治手段爭取華文教育的生存發展是沈慕羽參與政黨活動的目的。 話說殖民時代,政府曾公佈「巴恩氏報告書」,欲廢除各民族母語,獨尊英語、巫語(馬來語),當時擔任麻六甲平民小學校長的沈慕羽,與吉隆坡華校教師會領導人林連玉商討對策,因而催生了「全國華校教師會總會」。 獨立後馬來亞民族主義意識高漲,教育政策愈來愈馬來化,沈慕羽為此深感憂心。「語文是民族的靈魂,任何民族都應愛護母語母文,」沈慕羽說,瑞士連佔人口1%的羅馬人的母語都被列為官方語言,更何況當時華人佔大馬人口最多數,而且華語是「馬來亞聯合邦」五百年來一直沿用、從未中斷的語文。 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一向是馬華公會的重要政見,獨立前因競選策略暫時擱置;獨立後政局急速馬來化,馬華領導人又易主,此一主張逐漸撤守。對馬華公會而言,除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傳承外,國家穩定和各民族和諧相處更形重要,公會新任會長陳修信表示,在多元種族的社會,沒有任何種族可以為所欲為,任何方案都需要透過協商。他認為華教龍頭林連玉以怒言疾呼方式爭取無法達成目標。 「一路走來,巫統(馬來族最大政黨)高層關閉華校的聲音不曾斷過,」沈慕羽對於執政聯盟遲未履行獨立前維護華人權益的承諾,以及馬華公會的退讓立場逐漸失望,眼看馬來文即將成為唯一官方語文,「站在民族的立場,我一定得挺身而出。」 1965年,沈慕羽以「教總」立場發動全國華人社團抗爭,但卻因此被服務17年的馬華公會開除黨籍。沈慕羽卸下黨政包袱後,反倒得以全力投身於「教總」的經營;此時華社為因應當局限制華校生出國深造,籌辦華文獨立大學的呼聲鵲起,沈慕羽遂將重心集中在「獨大」爭取上。 1969年大馬舉行獨立後的第三屆大選,馬華公會因為反對「獨大」及華語運動大失華社民心,創下了建黨以來最差的得票率。為了重振士氣,馬華高層在1971年計畫發動「全國華人大團結」運動,在幾位華人部長聯名敦請下,沈慕羽終於接受邀請出席大會。沈慕羽在演講中,對巫統大會的決議提出7點「反建議」:包括政府對各族應一律平等;強制實行單一語文是全民團結的障礙......等。 當時大馬華社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節節敗退,救亡自強心切,極度渴望一位「救星」出現,沈慕羽此時昂然挺身而出,聲望如日中天,所到之處,甚至有人高喊「沈慕羽萬歲」。他的群眾魅力引發大馬當局疑懼,以其言論觸犯「煽動法」逮捕他,最後政府畏於輿論而撤銷案件。 1982年大馬教育部通過3M制新課程綱要:華文小學除了華文科與算術外,其他科目以馬來文為主;1984年又規定華小集會必須使用馬來語;1985年推出「綜合學校計畫」,要將華文、印度文、馬來文小學合併;擔任「教總」主席的沈慕羽站在第一線抗爭。 1987年,大馬教育部調派不諳華語的華裔人士出任華文小學校長、副校長。此舉讓華社有「華小即將變質滅亡」的危機感,在沈慕羽呼籲下,全國三千多位華教人士齊集吉隆坡天后宮抗議,並發動全國華小罷課。在此同時,大馬境內種族極端份子趁機舉行集會,政府迫於局勢不安,援引「內安法」,展開大逮捕,共扣留包括沈慕羽在內的一百多位華教人士。當時已高齡76歲的沈慕羽和另三位華教領導人被單獨監禁在「黑牢」中長達60天。 沈慕羽擔任「教總」主席28年,為華教奮鬥,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雖失敗,但在他和許多華教鬥士的努力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蓬勃發展,僅次於台灣和中國大陸外。 1933年,沈慕羽開辦晨鐘夜學,以推廣華語、宣揚中華文化為目標,主要服務華社中的失學青年和接受英語教育的人士在夜間進修,不僅是目前全大馬最著名的補習學校,還吸引了不少馬來族和印裔人士。 91歲退休,沈慕羽仍維持每天讀報、寫日記、練書法的習慣,保存四十餘年的日記,被認為是研究馬華人物、歷史、思想的珍貴史料,華社正積極籌募基金出版。 沈慕羽一生堅定維護文化傳統的貢獻,在晚年備受肯定。1996年中華民國行政院頒給他國寶級文化獎,是東南亞獲獎的第一人;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的《世界華僑界華人大辭典》也介紹沈慕羽事蹟。連大馬政府也肯定沈慕羽的貢獻,2000年在首相馬哈迪提議下,麻六甲州元首授與他「拿督」榮銜。 「為人莫學風前柳,處事當效雪裡松」,沈慕羽雖然與這個權變時代的價值格格不入,然而,這不正是他之所以為時代大老的風骨嗎? |
眼神炯炯、聲音洪亮的沈慕羽,談起馬來西亞的華社和華文教育史歷歷如繪,他一生橫跨大馬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幾乎就是一部濃縮的華人史。
氣宇軒昂的青年沈慕羽先後參與抗日、大馬獨立建國運動,1950年代即在馬來西亞政界嶄露頭角。
1955年,馬來人及華人兩大族群的政黨領袖舉行「麻六甲會談」,華人領袖為了顧全大局,對華文地位做出讓步,透露大馬教育議題與種族政治複雜糾結的一端。(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提供)
1971年的華人團結大會由代表華人政黨的「馬華公會」發起,當時華人正遭遇政經、文化各方面的挫敗,救亡自強心切(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提供)
「怒髮衝冠憑欄處,......」93歲的沈慕羽仍常彈琴高歌,在老先生微顫的琴韻中,流洩的是令海內外華人思慕的文化馨香。
沈慕羽的書法自成一格,有「沈體」之稱,在麻六甲已成為學子臨摹的字體。從沈慕羽專注的揮毫神情中,人們彷彿也看到了他堅毅執著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