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觀察電子報

媒體觀察電子報
2005.6.13/報主.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本期內容:
文化入口網站與對話
「王育誠事件」媒體改造學社新聞稿

文化入口網站與對話

文化入口網站與對話
李士傑(中研院資訊所專案經理,媒改社執委)


介紹文化交流會議

在過去幾年中,全球國家級、區域性與超國家的文化入口網站有爆炸性的進展。現在在日本愛知縣即將進行、由加拿大文化遺產部主辦、2005年世界博覽會加拿大國家館所承辦的 Culture.Mondo文化交流專家圓桌論壇,將分析這個浮現中的文化政策現象、以及建立一個重要參與者之間的非正式合作機制。活動的議程設計是根據Culture.mondo國際性文化入口網站調查報告,將探討全球網路與數位世界文化入口網站的夥伴網絡、治理議題、內容管理、技術發展、市場行銷,與未來方向。在會中也同時將討論近用權、可見性與民眾參與等與網路/文化政策相關的重要問題。

Culture.mondo 直接理解的意義可以說是「文化:禪意問答」。Mondo  
是禪宗的術語,指禪師跟弟子們之間進行一段公案式的「快問快答」的過程;最終帶領弟子獲得超脫技藝的層次、對禪與修行的洞察與智慧。國家與區域性文化入口網站的規劃,是否既是一種技藝、同時也具有超越技術與實務層次的影響與意義呢?各國的文化成果透過網際網路直接呈現與對話,既擺脫了傳統與形式上跨區域文化交流的實體限制,更創造出了合作與分享的平台與新時空關係。

這項活動的國際指導小組委員包括比利時、英國、瑞典、法國以及澳洲等國文化單位代表,並且由加拿大政府文化遺產部、2005年世界博覽會的加拿大國家館以及加拿大文化觀察計畫共同執行。它也是加拿大國家館所規劃的「加拿大新媒體日」系列活動的一部份,探討新媒體與文化的關聯意義。

國家文化入口網站的意義

國家文化入口網站的現象興起,跟網際網路成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所仰賴的重要媒介有密切的關係。透過google、MSN 網站、Yahoo!等搜尋引擎與全球目錄服務資訊系統的中介,運用網際網路與國際通用語言來快速查找網路上的資訊,已經成為接觸異文化的使用者網路瀏覽行為的起點。例如
culture.{國碼}在網際網路與國際間的資訊流通上,就被等同於通往國家與區域文化的大道;加拿大政府用心經營的culture.ca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樣的國家文化大門,不僅僅具有對國際上宣示的意義;除此之外,它也是一個運籌國內文化相關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數位內容產業)對外直接行銷的一個重要空間。當政治空間阻礙了我們走向世界,文化其實是一個包容特色、尊重差異與調和衝突的共同出口,讓我們可以與其他人們共存共榮。

一個虛擬的大道可以按照網路的規則,妥善規劃視覺動線、建構豐富多樣性的展覽空間與互動經驗;其所收納的文化活動訊息與機構網絡情報,可以讓主管單位整合政府資源與民間社會的豐富內涵,將豐沛的創意果實、全球台灣人的優秀痕跡集中展現、行銷台灣。對於單一的、國家級的資訊入口網站,國家文化入口網站更具有潛能與產、官、學界形成夥伴關係,發揮行銷意義,能夠與實體文化活動作結合,並且在重要的活動結束之後再次利用內容,典藏呈現與國際社會分享。

台灣資訊技術豐沛的成果,也將能夠提供國家文化入口網站最新的資訊技術,有效整合異質性與不同媒體型態的內容。由於文化的生產者並不侷限為政府單位,民間機構的產出如何匯整進來,也需要利用經營社群的經驗與技術,協助多元文化溝通與整合、設立開放與對話的民間參與機制,減少衝突與摩擦。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語言、文化與生物多樣性,正可以當作台灣文化的核心精神,走向國際對話。

結語

資訊技術與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影響了全世界。數位化的工具和內容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工作、溝通,也影響了今日文化地景的風貌。以往的文化政策挑戰,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呈現」文化;如今網際網路、入口網站與新媒體受到重視,讓文化與創意工作者可以為自己發聲,問題則變成了如何「整合」文化。整合工作的資源規劃確保了尊重差異、調和衝突與包容特色得以實現。

藉由這個機會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如何重視我們自己的各式各樣文化入口網站。對話,是重視的開始。整合問題的另外一面就是串聯:如何將我們自己用心經營的文化內容互相對話,碰撞出新的可能。現在應該是時候了。


「王育誠事件」媒體改造學社新聞稿

「王育誠事件」媒體改造學社新聞稿

台北市議員王育誠自導自演「踢爆殯儀館腳尾飯流入小吃店」鬧劇,媒體改造學社表示此事件再次突顯台灣媒體文化實已病入膏肓,並反應了台灣的媒體文化與政媒關係。

王育誠政媒兩棲,藉新聞主播社會知名度登上政治舞台,當選市議員後並未知所進退,挾問政特權與媒體經營者沆瀣一氣,繼續主持東森電視「社會追緝令」。

王育誠此次的問政手法可說是「社會追緝令」之類節目操作手段的延續。此類節目最大的問題,是以小仁小義包藏骨子裡的聳動煽腥,將問題「化煩為簡」,低估觀眾智商,社會追緝令堪稱使用這類手法的「箇中翹楚」。例如,該節目曾偷窺「大陸新娘紅杏出牆」為老榮民老公叫屈、播出以針孔拍攝的「脫衣陪酒現場直擊」感嘆社會風氣淪喪之類的內容,假仁義道德之名,行實際窺淫之實,相較於露點分級的限制級節目,社會追
緝令實在是偽善到讓人起雞皮疙瘩。這類新聞報導在台灣不勝枚舉,媒體只顧報導客運車車禍連連,司機邊開車邊吃飯,卻不探討司機超時工作的結構性問題。或者指責路霸的不是,但卻不討論是不是因為都市規劃出了問題?或者官商勾結執法不力?該批評的或許是行政單位,甚至是整個社會體制,而不能只以道德優越者姿態將問題歸究於沒水準、不道德的個人。

王育誠的行為反應了台灣的媒體文化與政媒關係,堂堂台北市議員,受選民一票票選出來的政治付託,竟然以一個情境VCR充當揭弊證據,這種只求媒體曝光,不顧他者權益的做法,到底是從哪裏學來的?由於出身電視媒體,王育誠在媒體操作上向來讓同儕難望其項背,但台灣媒體文化的積弊與陋習,同樣一樣不少的呈現於此一媒體寵兒。只要題材符合煽色腥原則,不必查證有聞必錄,管他消息是真是假,先登、先播再說,反正
錯了還可再登、再播一天,一個消息還可以賣兩次廣告,穩賺不賠,何必急著查證?王育誠被揭穿,反正道歉了事,倒楣的是那些被繪聲繪影的小吃店。媒體未經查證登了市議員的謊言,反正還有王育誠當墊背,修理王育誠又有一個頭條。媒體寵兒王育誠大概沒料到,向來在媒體上消費議題的他,這回也被媒體給消費了。

對於這次事件中,仍然有部份媒體工作者發揮專業精神,對王育誠提供的資料進行實地查訪,發現偽造事實,我們深覺慶幸,也證明新聞處理的專業態度才是真相的依歸。否則依照原先算盤,一陣騷動過後,除了市議員獲得問政認真的媒體曝光之外,一切將不再有人聞問,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又有什麼重要?

在腳尾飯風波後,媒改社深盼有更多的媒體工作者展現專業風骨,至於以「社會正義包裝腥煽」的社會追緝令之類的節目就讓他走入歷史吧!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