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培瑜 (實習老師)
94年第一次基測結束,考生成績公佈了,其中占據版面最多的消息莫過於滿分考生的經驗分享、各縣市滿分人數統計…...等等的資料。此外,弱勢學習學校和學生的成績狀況,也成了熱門的討論議題。但是,PR值在10以下、各科滿分不到100分對於地方教育現場的意義是什麼?除了是媒體上所慣稱的弱勢學生、弱勢學校、城鄉差距的受害者之外,還有什麼是值得關注的?
以國文科為例,若考生要拿到20分,則必需答對25題。我試著在考題內想要找出25題,對於低學習成就的學生而言是簡單的題目,才發現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考題內不只有對於國文
教材內容的理解測驗,還包含了對於學生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的檢測,絕不是只要熟讀學校內所提供的教材內容就可以了。此話一出,必定讓許多教師或家長認為:所以多讀幾個版本就對了嘛!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反高學費行動聯盟
反對高學費‧ 人民站出來
0702教育部行動邀請
|
炎熱六月天!不久前才冒著汗水急忙趕去繳稅,此刻,財政部統計發表去年申報資料:名列台灣四十大富豪中,有八人居然連一毛錢的稅都不用繳!而且有十五人有效稅率不到一%!
七月天!孩子們好不容易擠過大學窄門,而家長卻開始擔心年年飆漲的學費繳不出來!到底有沒有辦法讓孩子讀大學?所得萬萬稅,一毛也逃不掉;學費年年漲,綁「價」全國家庭,我們繳的稅究竟到哪裡去了?
自一九九八年以來,「反高學費行動聯盟」認為,針對「財團有權能減稅、人民無力繳學費」的不公現象,唯有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困境。所以我們提出「向企業課徵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的訴求。然而,教育部一直把高學費問題當作貧窮問題來處理,今年更企圖以「共同助學措施」偷渡「開放私立大學自行調整學雜費」的試辦,將促使學費完全朝向自由化、教育政策完全朝向商品化發展。面對教育部急開高學費列車、加速教育商品化這新一波的形式,我們誠懇地邀請你,不只「幹譙在心底」,讓我們一起站出來!!
‧集合時間:7/2(六)上午9:40
‧抗議對象:教育部
‧集合地點:中山南路和徐州路口紅磚人行道上
‧配合事項:參加團體與民眾請著黑色上衣,未免訴求失焦現場統一由聯盟發放頭巾與布條,懇請配合。
‧行動五大訴求:
1.九四學年度學雜費不調漲。
2. 反對高學費、反對教育商品化
3. 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
4. 失業工人子女學費全額補助。
5. 推動世界反高學費日。
參與團體:新世代青年團、台灣資本論研究會、政大反高公社、台北大學解放校 園陣線、台灣藝術大學反高工作隊、東吳反高工作隊、成大反高小組、淡大反高工作隊、長庚反高工作隊、台大青年前線、反對米酒不合理漲價行動聯盟、人性空間諮商工作室、土城自然景觀保護協會(持續增加中)。
聯絡人:0930100207 游老師
傳真:02-22971201
E-mail:fight_0702@yahoo.com.tw
(詳情請見) |
|
回到基本學力測驗的本質上來看,為了檢測學生的「基本能力」而產生的基本學力測驗考題中真的如實的反映了基本能力嗎?出題的委員們,對於基本能力的理解和使之轉化成為考題的內容,又付出了多少努力?當十大基本能力頒佈之後,基層教師和教育研究專家,對於基本能力的理解和掌握,是否都應用到了各自的專業工作領域呢?如果在教育專業領域內的教師和專家學者,都將協助學生培養基本能力視為重要的工作,那麼在學習過程中、基測過程中,甚至是討論基測分數的過程中,基本能力便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做為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依據。
本文之所以提出基本能力,是因為看到了:教師和家長們除了又以從前觀看聯考的角度來關注學生的得分和失誤之外,有多少教師和家長是真的在乎學生基本能力的養成和展現?因為,第一次基測結束後,在花蓮地區已有多數學校對於九年級學生是採取放任的態度,讓學生在課堂教室內自由打牌、看漫畫、到操場打球……,而教師則忙著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教師們把教育部頒訂的十大基本能力,以配合個別教學現場的特性,轉化成為設計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而不是狹隘的學術性科目能力的養成,那麼這段畢業典禮前的在校時間,就不該只是讓學生在教室裡打牌、看漫畫度過。
以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為例,國中時期(青少年)時期是形塑自我認同的關鍵期,而且還深受家庭、社區、學校的影響。因此正面的、肯定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和學習狀況,都會協助國中時期的學生逐漸建構出正面的自我認定;反之,則會影響學生,直至成年時期。也就是說,當學校內普遍存在著「拚基測、衝高分」的氣氛時,對於學術性科目學習成就不彰的學生而言,學校是否還給予其他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瞭解自我,進而發展個人潛能,讓每位學生都有正面、積極的經驗,進而構築成為穩定的自我認同?但令人難過的是,最常看到的「增進自我瞭解」是在考前以學術性科目學習成就的差異分數,讓學生知道自己應該是屬於哪一個升學族群的這類校園活動。
提出這個想法,是希望將對於基測所反映出的各個問題討論回到核心-以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為要旨。也就是說,不論是教育部或是各個關心弱勢學生、地區教育情況的人,都不應該只再以「提高學生基測分數」做為訴求,因為一旦各種為了協助學生提高基測分數的補助款項和計劃專案到了基層教育現場,校長和教師們為了符應這項「德政」、為了使這項德政得以產生顯著的效果,勢必進一步壓縮學生學習內容的多元性,讓學校內的教學和活動都只能為基測分數做準備。
若真是如此,那麼多元的學習內容、發展機會,在基測分數的陰影下,又只能淪為空談了!
附註:十大基本能力:
1.人與自己:強調個體身心的發展
(1)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
(2)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3)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2.人與社會環境:強調社會與文化的結合
(1)培養發表、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2)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3)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4)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3.人與自然環境:強調自然與環境
(1)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2)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3)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