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刊日期2005/06/28(二) |
||||||||
1 |
【小啟】讀者若未收到電子 拒絕政治人物 連署文→(more) --------------------------------- 人本徵才 --------------------------------- 友報連結: --------------------------------- 教改時代 創刊12年, < Top>---------------------------- | 人本教育基金會 | | 人本教學工作坊
| | 人本教育電子報過期檢索 | <
Top>---------------------------- 智邦生活館 ˙您想要登廣告 |
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腦力激盪營 2005教學創新工作坊 →(more) --------------------------------------------------------------------------------------- 教育新聞 --------------------------------------------------------------------------------------- |
1 | |||||
當初在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做研究助理時,常常要跟著教授或教改委員們一起開會議、作會議記錄。教改會委員的教改理念,是以「鬆綁」為主軸。例如,對於教師專業及教師培育機構的問題,他們認為要「鬆綁」,認為開放教師培育機構,可以在不同的大學風氣下培育出多元的教師;讓合格教師數量「供過於求」,這樣「自然」就會有競爭,可以淘汰不良教師。 教育學程如何多元? 等我考上了大學的教育學程,到教育學程中心詢問問題,手裡拿到教育學程課表單,才突然發現實務上的問題比坐在會議廳可以想到的,複雜多了。最簡單也最基本的問題是:多元鬆綁後,誰能規劃教育學程的內容?誰能教授教育學程的課? 在《師資培育法》公佈之前,台灣的師資培育機構只有師範系統加上政大教育系。各大學開設教育學程後,由於沒經驗加沒人才,難免還是要從舊有的教育體系內「借將」來規劃教學內容;另外,由於設置的是「教育學程」而非「教育系」,各校不可能在學程內特別聘任教育學教授,所以,「教育心理學」大概就是心理系的教授來上、「教育社會學」就由社會學的教授來上…以此類推。 但碰到教育專業(例如:教育概論、教育測驗與評量)或教育實務(班級經營、教學方法論、教材教法、教育實習等)等課程,問題就又大了起來,若教師本身非教育專業、沒有中學的教學經驗,很難對學生有實際幫助。除了各校少數熱心願意嚐試的教授外,教育學程中心也只有再求助於舊有教育體系。 搞了半天,一開始發展的各校教育學程,多元的外貌下仍是舊有的骨幹及血肉。 兩樣的老師,兩樣的教法 不過,我比較幸運一些,就讀的教育學程,同時有獻身體制內外教育的教授在授課。當時,有一位師範體系畢業的A校長教授「班級經營」,還有一位搞體制外學校的數學系B老師開了「教學方法論」。由於兩人教授的課目都是實務科目,很多教育學程的學生喜歡比較他們的教學法及教學專業。我特別在同一學期選修了他們兩個的課,另外三、四個教育學程的同學也是如此。雖然跟這些同學不同系,但因為常碰面,也就常坐在一起討論。 學期一開始,我們覺得這兩位教授各有所長。 A校長上課有序不紊,時間控制良好。上課鐘還沒響就在教室內等學生,上課先是大綱、後是板書及講義,偶爾有power point 資料,接著講解以及進行些許討論,下課鐘響前一定歸結當天上課內容,鐘一響就下課;B 老師上課則精采萬分,具啟發性而不居小節,沒有課本,每堂有參考資料及討論資料。大家興致到那裡,課就上到那裡,上不過癮的,下完課就再留下來討論。 而在科目專業的表現上,A 校長非常強調「因材施教」,認為教師應該依學生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她上課時細細說:「一堂五十分鐘的課,通常新老師要花四倍的時間準備。而依學生程度不同,就算是同一個主題也要提供不同的資料。像我在上台灣大學、中央大學或文化大學的課,資料準備的就不一樣。」大家不禁佩服這位老師的量化及精準。 而B老師,則不那麼認為人的資質有那麼大的差異。有次他在班上提出一個小四學生對數學除法的誤解,反問大家這位小學生的誤解在那裡。全班五、六十個來自各學系、研究所的優秀學生同時楞住,支支吾吾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B 老師感慨的說,台灣基礎教育啟發性及思考深度不夠,這不是學生本身優不優秀就可以打發的。 大致來說,上A校長的課,輕鬆有序,還可以滿足學生對於自己「天縱英明」的虛榮感;上 B老師的課,則是絞盡腦汁、想破頭殼,不免懷疑起自己被其他師長同學讚美那麼多年是假的。 故事如果在此結束,對於我及其他同學而言,這只是兩個不同「典範」的師長,只是 B老師更具個人特色、更能讓人思考。 然而,那年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這個事件波及在學的我們,給了大家更一步深思「教學專業」的機會。 沒辦法準時上課,怎麼可以算是認真的老師? 九二一地震後,由於災區許多學校全毀半倒,校園重建以及盡快恢復上課成為教育界努力的目標。 B老師所帶領的基金會,許多人加入興建臨時教室的行列,教導當地老師在沒有黑板的狀況下要如何上課。就連B老師自己,也不得不同時奔波於災區及台北。這件事對教育學程學生最大的影響,就是他偶爾無法準時出現在教室。盡管每次上課時,都有助教先進行書面資料分送及局部討論,學生不耐的情緒卻開始瀰漫。 那時B老師的課是從晚上八點開始到十點。上下課時間本來就晚,所以對於學生而言,上課時看不到老師,特別會覺得不值得。尤其是那些同時選修 A 校長以及 B 老師課的同學們,這時像是突然發現教師「循規蹈矩」的好處,開始覺得 A校長實是尊重學生而專業。每次上 B 老師的課,只要上課鐘一響他還沒進教室,同學們的臉色就開始變得難看,就算是 B 老師的課依然討論熱切而深刻,A校長的那一句:「沒辦法準時上課,怎麼可以算是認真的老師?」仍然緊緊箝制著我們對於教師專業的想法。 而我,對於整件事情的理解是非常矛盾而理不出頭緒的。我隱隱約約的覺得,做一個認真的好老師,該是像 B老師一樣,具啟發性;但是,我又覺得 A校長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個老師不能控制上課時間,好像不能說他真的很專業認真。再說,說實在的,A 校長呈現出的「教師風範」,務實而容易達成得多,只要「照表抄操?課」就是了,按照他那一套,大家都可以變成一般人認定的老師;而 B 老師,他的口才及帶動班級氣氛的能力,應該是天分吧,一般人是無法學習來的。 不過,我對自己的判斷仍然有些猶豫,覺得自己好像哪裡沒有想清楚。 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某一晚,上完 B 老師的課,我在回家的公車上想著課堂上討論的「辯證法」,接著想起之前他教的數學除法問題、為什麼國中國文「桃花源記」中的漁夫最後一次找不到桃花源、以及為什麼音階是七階及十二階而不是五階或六階…想著想著,不禁抱怨起這堂教育學程的課,花我的腦汁與力氣,比我上研究所的課還多得多。又不免接著想道:「花了這麼多力氣,我想我這輩子大概都忘不了在這堂課上學到了什麼…」 想到這裡,我愕然發現自己有如醍醐灌頂般的清楚了起來。教學的目的在哪裡?教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到;教育專業的展現在那裡?教育專業展現在教師如何靠著對專業知識及學生學習模式的理解,透過教學模式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願意自己思考、自己學習。 把目的搞清楚後,「教師專業」的優先順序為何就很容易排列。我開始覺得, B老師的口才好可能是天生的,但帶動班級深刻討論及思考,他必然要先下大功夫抓出精髓、模擬學生思考模式、問對問題、引發學生興趣並引導思考。這個部份,不就是教師專業嘛?不就是做一個準老師該學會的東西嗎?至於上課晚個五分鐘進教室這種事,再跟他反應要求就是了嘛。 那晚,「得道」的我,一方面對於自己之前搞不清楚因果關係而覺得慚愧,一方面對於自己有能力領悟「道理」而洋洋得意。想著想著,禁不住在一車寂靜昏睡沈沈的旅客之中,大笑了起來…。 隔週上課前,我跟同學先約在教室討論功課。大家一坐下,我先丟了個問題給大家:「先不管行事風格,你們覺得十年後,會記得誰的上課內容? A 校長還是 B 老師?你們會希望因為人好規矩而被學生記住,還是由於教會學生知識而被學生記得?」看著同學眼神中閃爍著聰慧的光芒,我知道他們很清楚我在說什麼,也很清楚今天討論的結果,會讓我們這些準教師更瞭解如何做為一個老師。 上課時, B老師提起了體制外學校的教學方式以及他所認為的教師類型:「我覺得老師的形象要多元。有一類老師,會在清晨五點就起床讚美自然之美;有一類老師會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刷牙洗臉;有一類老師則怎麼樣也爬不起床,讓孩子們決定要根據他的食物、個性、睡眠狀況寫個教案叫他起床…」聽到他這種打屁式卻很傳神的舉例,我跟同學們忍不住的相視微笑。 那天B 老師面容憔悴、風塵僕僕、鬍鬚未修,然而看著他上起課來眼神飛揚,全神貫注的與學生思想激盪,不由得的讓我想起那句轟動一時廣告詞:「認真的老師,最美。」 編按:本文取自《人本教育札記》第188期。 ---------------------------------------------------------------------------------- 違校規 136生遭集體剃頭 屏東恆春國中發生學生理髮風波!一百三十六名男學生因未按學校規定理髮,校方乾脆找來理髮師到學校,將他們全理成超短小平頭;學生難過地上學校網站留言抱怨:「……剪那個是什麼頭阿……都不整齊!……。」訓導主任獲知學生不滿學校作法,自己也理個平頭以「身教」表示負責。但是家長仍憤怒地說:「說剪就剪,以為還在戒嚴時代呀!」
…(蘋果日報06/28) 竹中高二分組以考試篩選 遭反彈 國立新竹高中今年高一升高二選填第三類組考生暴增,校方只決定開4班收184人,卻有330人選填,校方沿襲前兩年的做法,用考試決定分組,引發學生不滿。竹中教務主任鄭銘和強調,即便未能編入第三類組,也能先選二類組,再選修生物科,且還有兩次轉組機會,不影響學生權益。…(聯合報06/28) ---------------------------------------------------------------------------------- HOT!與孩子們立約
<Top>-----------------------------------------------------------------------------------
【台灣教育向前行】系列廣播節目 看到豐富的內容,關心教育的你是不是心動了,想一探究竟呢? <Top>-------------------------------------------------------------------------------------- 如果你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台灣;改變自己的未來 人 本 的 呼 喚 最後的一個問題是:去到人本,我可以做什麼? 舉凡『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反體罰運動』『常態編班的落實』『教育正常化的推動』『教師進修』『父母課程』『教學創新』『出版品編輯』..這些,都是工作項目。 至於可以做什麼,這個問題,就等你來了之後再說罷--工作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完成某項工作的工具! 歡迎願意投身的朋友,將你的簡歷(建述學習過程經驗、工作經驗、個人介紹、為何想來人本、想來做什麼),以及600字對體罰的看法。Mail
到 yygchen@hef.org.tw 陳小姐收 或來信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27號9樓 |
||||||||
關心教育, 思考教育, 改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