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設計/Design

<--按此進入網站首頁

     
 

第二十八期:【雜記隨想9Lounge Living、 把夜生活情調搬回家裡

by 報主Geoffrey建築師/on 2005/07/01

 
     
 

除了上期電子報所提示到的Loft這個字彙,最近頓時成為空間設計的一種時尚象徵以外,另一個拼字相似的Lounge,儼然也成為另一個深受歡迎的新寵。Lounge living的起源除了來自於美式生活風格在台灣某些族群根深蒂固的影響力外,另外一個重點,當然是因為近幾年來都會區域夜店文化的興起所致。

到底什麼是LoungeLounge兼具動詞與名詞的意涵,但字義基本上指的本質都是「慵懶」的味道,所以在音樂上有所謂Lounge Music、在傢俱上有所謂Lounge Sofa,但真正跟「生活風格」可以產生聯想的,當推Lounge Bar這樣的一個情境空間。

Lounge Bar伴隨著雨後春筍般蔓延的夜店文化,開枝散葉地發展它在人際、飲食、生活、空間的影響力;由於都會區域下班後的商業空間(尤以飲食空間為主),多旨在提供擔負過多壓力上班族的身心解放處所,所以「慵懶」自然能夠成為空間設計的主軸意涵,不自覺地打入每個來客的內心世界。接著再加上一點杯觥交錯的情趣引導,Lounge Bar 赫然能夠急速成為某些年齡客層追求的理想生活空間風貌。

正如同Lounge Bar已經不止出現在習見的酒吧,連高級餐廳、VIP Club等商業空間都開手熱情擁抱之際,Lounge Living也不再只是夜生活的浪漫情調而已,轉而成為空間設計的時尚導向之一。越來越多人願意也希望能夠把這種慵懶、放鬆的空間情境搬回家中,因此住宅的室內設計逐漸地成為下一個Lounge Living進攻染指的範疇。

不過,Lounge這種商業味道十足的風格,要轉換成為理應相對斂隱的私人住宅之用,的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平心而論,多數對於Lounge文化感到心嚮往之的年輕屋主,未必是真心想要把整個Lounge Bar搬回溫暖家中的那種感覺。商業空間有它必要的炫目光彩,不過引用到住宅設計卻只需要它的慵懶放鬆本意,推敲轉折之間,考驗設計者如何滿足年輕屋主所給的這種矛盾難題。

其實撇開Lounge Living這種生活風格在台灣夜店或飲食空間的大量濫用,Lounge的本質是非常有趣的,意在提供一個「慵懶地消磨時間」的地點。這時候空間的環境反而不是重點,關鍵反而在於陳設與擺飾,比方又大又深又軟的沙發、昏黃但不至於影響視線的燈具、偏向現代或後現代系列的色彩、以及絕對少不了的酒櫃與吧台,把實體的元素透過設計的抽象轉化成為住宅室內的空間演出角色,自然能為屋主創造出將Lounge Living搬回家中的浪漫遐想。

其實,Lounge與上一期所提示的Loft類似,已經超脫它們本來代表的制式意涵,因為社會不同層面所賦予的嶄新角色,不自覺而成了某些族群心目中空間風格的時尚象徵。但既然稱為「時尚」,代表它們不可避免的「追求流行」可能,Lounge Living的產生並非具有如後現代、極簡風格之類肇基於文化藝術的內涵,也缺乏峇里島、地中海風格之類的強烈地域人文風貌的特質,純粹是由商業機能與空間偶然撞擊所產生的火花,當然也可能無法擺脫熱情一旦消褪的退時困擾。

也就是說,採用Lounge Living這樣的住宅設計風格,即使酒吧或夜店商業文化並非刻意渲染的主題,但是Lounge Bar那種美式慵懶的味道當然還是絕不可少。也因此,這樣的空間風格適合小眾的(總不能三代同堂?)、年輕的、渴望解壓的、熱愛夜生活的族群,同時要能接受隨時容易脫離流行的困擾。畢竟追求時尚就像停不下的火車,一旦你停下來就有被拋棄的機會,這也是希望把缺乏設計內涵支撐的Lounge感覺搬回家中的所有屋主,應該要謹慎捫心自問的題目。

或許,這正是Lounge Living這麼浪漫的空間風格情境,目前多還侷限在商業空間而少出現住宅設計的主因,但是隨著都會屋主族群日益增高的接受度與嚮往性,類似的住宅風格也將遲早可能如商業空間一般的興盛開展。Lounge Living,一聽就是能讓人墮入慵懶解壓、身心放鬆的浪漫情境語彙,但究竟如何能與自己的居住生活空間真實結合一起,就有賴屋主及室內設計者之間的深度溝通與共識了!

「人與空間的對話」網站首頁:http://www.gfrlee.com/design/

 

 

 

           

 
   
訂閱人與空間的對話--漫談設計電子報
請輸入您的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