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女人健康網

本期摘要

◎新聞快遞◎

科學家呼籲加速管制影響生理性別的化學物質

生小孩,在家生產跟在醫院一樣安全

食用過多紅肉易罹患腸癌

重複剖腹產對新生兒的負面影響

 

◎近期活動◎

[有獎徵文] 說不完的故事--我的乳房

一定要鼓勵生育嗎?--笨蛋!重點在友善的生、育環境

反對政院設立「基層醫療重建基金」  要求檢討整體醫療資源分配合理性問題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關於部分負擔  聲明稿

 

新聞快遞

科學家呼籲加速管制影響生理性別的化學物質  2005/6/21

上個月在捷克斯拉夫共和國舉行了一個會議,當時有超過100名的毒物學家及化學家參與,會議後所發表的布拉格宣言(Prague Declaration)中表示,目前對於化學物質的使用安全立法規範還不夠,而這些化學物質對於身體健康的危害雖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但也不應該因此延緩國家規範的行動。

這些化學產品所產生的危害稱之為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ers),最近幾年雖然有許多專家學者開始擔憂並呼籲它們的危害,但是此次宣言是第一次科學家們集結在一起,並對歐洲國家的領導者們發聲。

環境荷爾蒙是幾千種化學物質(如:多氯聯苯及戴奧辛)的總稱,而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殺蟲劑、化妝品、及藥品等等,都含有這些化學物質。荷爾蒙對於身體功能的影響包括了身體的成長及發展,而環境荷爾蒙則有可能阻止或干擾原本的活動,對身體帶來危害。在野生動物身上,我們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環境荷爾蒙影響所帶來的生理性別的扭曲,對此,布拉格宣言提醒應引以為戒。

科學家們很早以前就開始懷疑歐洲男性的生育問題以及乳癌、睪丸癌等與環境荷爾蒙有關。上個月,美國科學家甚至發現有證據顯示,塑膠用品中所含可使塑膠更有韌性的苯二甲酸鹽明顯危害到男性胎兒的生理發展。更有研究指出,塑膠玩具及塑膠袋等,都有可能干擾男性性器官的發展。

倫敦一毒物學家Andreas Kortenkamp表示,許多環境荷爾蒙的負面影響都是在子宮中發展出來的,如果一個一個的檢視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會發現它們其實沒有影響,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更有系統的驗證及控制這些產生環境荷爾蒙的化學物質,更重要的是國家應盡快立法管制。

<看其它新聞>

 

生小孩,在家生產跟在醫院一樣安全  2005/6/16

刊登在英國醫藥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加拿大一項調查顯示,在有合格助產士的幫助下,低危險群產婦在家生產與在醫院生產一樣安全。

主持這項調查的Kenneth C. Johnson Betty-Anne Daviss 蒐集了20005,400位計畫在家生產之低危險群產婦,發現其中只有約3%之婦女被助產士認為是有必要緊急轉送就醫。在家生產之新生兒死亡率則是1,000分之1.7,這個數字跟北美曾作過「低危險群產婦在家生產的比例,及低危險群產婦在醫院生產的比例都是很接近的。

Johnson指出,在加拿大與歐洲,大部分的小孩都是由助產士所接生的,而在已開發的國家當中,只有美國的婦產科醫師最無法接受在家生產之觀念,且美國的助產士參與生產的比例也非常低。專家對於在家生產呈現兩方不同意見:一些醫師認為,產婦在分娩時常有許多意外狀況發生,在醫院生產才能確保第一時間給予產婦所需之醫療照護。而另一方則認為,在醫院生產只會使產程過度醫療化及增加費用,卻不會對於結果有任何改善;但在家生產所帶來的的好處卻是肯定的。

<看其它新聞>

 

食用過多紅肉易罹患腸癌  2005/6/15

英國Medical Research CouncilCancer Research UK、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IARCinter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在10個國家並為期5年共同偵察的研究發現,食用過多的紅肉(包括:牛肉、羊肉、豬肉),及其加工品,如:火腿、培根、香腸等,將大大提高罹患腸癌的風險。每天吃二份肉類(約160公克)的人,罹患腸癌的機率比一個星期吃一份的人提高35%。好消息是,多吃蔬菜水果以及魚類是可以達到預防效果的,如果每兩天食用一次魚類食物,腸癌的風險可以降低30%。

科學家一直關心現代人食用過多紅肉對健康的影響以及與腸癌的關係,而這項刊登在國際癌症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大型實驗(Epic Study)則指出它們確實是關係密切的。但要特別強調的是,吃肉並不會罹患癌症,而是吃太多(160公克以上)才必須要特別注意。

<看其它新聞>

 

重複剖腹產對新生兒的負面影響  2005/6/9

一項五月份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研究報告表示,產婦分娩時選擇自然產或是剖腹產對新生兒是有影響的。這項由南卡羅來納醫學大學的Dr. Nicholas Fogelson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顯示,與自然產之新生兒比起來,產婦重複實行剖腹產所生下之新生兒留在育嬰室並接受特別照護的機率約多4倍,且有暫時性呼吸急促的現象。

這項研究觀察了3,134名自然產、及117位選擇重複剖腹產之婦女,同時,這也是第一次直接比較自然產及剖腹產對於新生兒影響之研究。Dr. Fogelson 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重複剖腹對於新生兒有立即性負面影響,而醫生在給產婦生產資訊時,也應該告知這些潛在的風險。

 

近期活動

 [有獎徵文]說不完的故事--我的乳房

徵文活動 修訂通知

由於稿件繁多導致作業延誤,因此揭曉日期將延至2005715日星期五

敬請見諒!

台灣女人健康網編輯部敬上 2005/6/30

 

一定要鼓勵生育嗎?--笨蛋!重點在友善的生、育環境 

          社會少子、老化的現象相當受到社會與政府的重視,目前,政府亦著手進行人口政策之擬定。但民間團體對於政府以「鼓勵生育」為主軸的政策思考有所質疑,因此,「怕生育」聯盟特與黃淑英立委辦公室同召開記者會,除演出行動劇外,並提出我們對台灣未來人口與社會的看法,希望政府未來在制訂相關政策時能審慎思考。

           黃淑英立委認為「鼓勵生育」的既定政策是有問題的。首先,決策過程沒有民間團體的聲音:人口政策攸關國家興衰,是當今之要務,自應凝聚全民共識,加速制訂。但幾年來,我們不斷的聽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很失望地,即便在去年八月五日的人口政策研討會中,我們並沒有看到「掌握國家發展方向」的經建會提出一個前瞻性、整體性、有時程表的規劃藍圖;而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提送的草案,也因缺乏社福團體或婦女團體等參與,不能滿足民間的實際需求。

           其次,決策缺乏性別的思考:決定要不要生小孩,在尊重女性身體的自主性的前提下,通常也是出於父、母共同的意願,因此,在少子化的思考,應兼顧女、男的立場。從內政部的調查中女性不想生小孩的比例約為10%,男性則為30%,但是當前的討論裡,都是將生育視為女人的責任來檢討,將少子歸咎於女性的晚婚、晚育、受教育時間長、生涯規劃、工作繁忙等,卻看不到男性也有一樣的現象,也深深地影響生育率的降低。

          此外,黃淑英立委亦特別提出人口政策不能僅在「量」上作思考:政府擔心少子的問題會造成國家競爭力下降,高齡化社會老人照顧的負擔。這裡有兩件事要思考,首先,國家競爭力與人口的多寡、年齡沒有絕對的關係,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它與國民的素養、教育水平更有關係。少子化思考的不僅是總人數的問題,更是勞動參與力的問題。

           高雄新知協會理事李佳燕女士則對於鼓勵生育的政策提出了質疑。目前台灣在千萬人口數的國家中,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二,但我們的面積在同樣千萬以上人口的國家中卻是倒數第二,而人口的稠密我們看到的是對於環境的傷害,我們應該要重新思考:台灣台灣這塊土地上理想人口密度是多少才能維持與環境生態平衡?而我們如何在一個高齡化的社會裡,漸進、穩定地達到這樣的人口數?聯盟成員高雄新知協會總幹事馮珮亦針對新移民女性的議題呼籲政府應建立具有開放觀念,平等、自由與多元文化的社會,至於高雄市教師協會理事長則認為應把握「少子化」的契機,解決現今因人口過多,經費有限,而遲遲無法改善之沉疴。例如中小學每班人數過多,造成的低教育品質;或如,交通建設永遠趕不上道路開闢速度。

          綜而言之,「怕生育」聯盟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是沒有意願生小孩,而是因為沒有友善的環境,所以害怕生小孩,結婚、生育是個人的選擇及計畫。政府的作為是營造環境,讓個人能在他的時間表,按部就班的完成他的規劃。因應少子沒「撇步」,做好政府平時就應該作的事,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政府應該營造友善的生、育的環境,以利國人生育的選擇:政府應積極推動托育、老人照顧體系公共化、社區化、積極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兩性工作平等法並落實友善的生產環境。 更重要的是,政府應立即規劃社會安全體系,作以「人」的生命週期為主軸的全方位的照顧,才能讓幼有所養,老有所終。我們要呼籲政府,在制訂人口政策時,應回歸到「人」為主體做為政策的出發點,並應有性別的觀點與民主參與式的決策過程,方能制訂出符合民眾需求的人口政策。(2005.06.17)

 

怕生育聯盟: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台灣女人連線、南洋台灣姊妹會、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宜蘭縣社會工作師公會、桃園縣心理健康促進協會、高雄市一葉蘭同心會、高雄市水噹噹婦女關懷協會、高雄市晚晴婦女協會、高雄市基督教家庭協談中心、高雄市教師會、高雄市家長聯盟促進會、高雄市舒緹國際蘭馨交流協會、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高雄站、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 ……(繼續聯署中)

 

反對政院設立「基層醫療重建基金」 

要求檢討整體醫療資源分配合理性問題

  針對報載行政院院長謝長廷考慮比照「金融重建基金」的模式,編列五百億元的「基層醫療重建基金」,解決健保點值給付問題。民間監健保聯盟(督保盟)表示:行政院沿用一個過去一直為人所詬病的不公不義政策經驗(金融重建基金),做為補貼醫療院所因實施總額預算制度所產生的點值問題,是一種便宜行事、不負責任的媚俗作為,不但扭曲健保總額預算的精神,更是慷納稅人之慨的不當作法。同時,這是否也意謂著將來任何產業有問題,政府都可以不顧體制和正當性依循這種模式來解決,督保盟完全無法接受,堅決表達反對立場。

  基於監督健保資源合理分配的立場,督保盟有以下兩點聲明:

       一、 反對行政院編列五百億的「基層醫療重建基金」。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認為,健保總額預算的協定,經已考慮合理的醫療費用上漲,並且在總額談判過程中已將所謂的協商及非協商因素考量在內,既然已經協商便應落實總額精神。如今醫界內部未善盡自律分配總額之職,卻回過頭來要求政府編列額外預算,要全民的血汗錢補貼其點值落差,簡直是「打人的喊救人」,非常不合理。督保盟認為「基層醫療重建基金」不公不義,不僅將嚴重扭曲好不容易才落實的總額預算精神,更會惡化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以及加重醫療浪費的問題。

      二、 要求醫院財務資訊公開揭露,讓全民共同監督健保財務。

        有鑑於醫界一再無理的提出政府擴大健康醫療資源,以滿足醫界的要求,卻遲遲拿不出具體的資料告訴民眾真相。督保盟強烈要求衛生署及健保局公佈歷年來所有各級醫療院的財務報表,告訴民眾哪些醫院「開賓士車喊窮」,哪些醫院是制度不良而虧損。督保盟強烈要求政府單位將所有醫院財務資訊攤在陽光下,以避免醫界將醫療資源分配的內部矛盾,無限上綱的外部化,反而犧牲了民眾的權益及健保永續經營的契機。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關於部分負擔  聲明稿

          617日健保局公告調漲部分負擔,「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對此表示嚴重的抗議,並且譴責健保局竟然違反法規,在沒有經過監理委員會的同意之下,即擅自調整部分負擔,完全無視於法令的規定及醫療使用者的權益。

          衛生署與健保局不斷地以「落實轉診」制度作為調漲部分負擔的理由,還以轉診制度已經是全民的共識來加強調漲的合法性。但調漲部分負擔真的就可以落實轉診制度嗎?台灣的轉診制度真的準備好了嗎?這是民眾最焦慮的地方,我們要問衛生署與健保局:

 一、調高部分負擔就能落實轉診制度嗎?

          衛生署與健保局不斷地將調高部分負擔做為落實轉診制度的唯一方法,但我們疑惑的是:從健保開辦迄今,部分負擔已經調了六次,為什麼前幾次調漲部分負擔無法達成轉診制度,而這一次可以呢?

          根據民國九十三年健保局所委託的研究報告顯示:從現有的國內文獻來看,部分負擔對於落實轉診制度到底有多少的效應,至目前為止尚未有定論。而國外亦有醫學統計顯示,用漲價的方式誘導民眾就醫,只有一開始會有效果,長期下來民眾習慣之後,就醫模式還是會回到原來的習慣。

          無論是實務或是學理上均無法證明調高部分負擔能落實轉診制度的情形下,我們無法接受衛生署/健保局再次以落實轉診制度之名調高部分負擔。

          再者,假設這次調漲部分負擔真的可以誘導民眾到診所看病,我們還是要問:

 二、 基層醫師準備好了嗎?轉診的銜接機制準備好了嗎?

          目前衛生署/健保局利用已有的轉診流程加上正在試辦的整合性家庭醫師制度來說明民眾醫療體系的轉診制度已經完成,要民眾安心到基層診所就醫。但是,現有的轉診流程不就是因為有「問題」/成效不彰,所以才開始試辦整合性家庭醫師制度計畫,然而至200412月底實際上加入計畫的只有269個社區約有1千位醫師左右,約佔基層醫師的15。而執行的狀況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任何評估證明:衛生署/健保局的家庭醫師制度的確能達到轉診的效果,並能確實保障民眾的健康。

          雖然衛生署針對此次調漲提出了配套措施,包括增加整合性的家庭醫師、建構雙向轉診制度以及限制大醫院增加病床數等,對於這些所謂的「配套」,我們看不到衛生署對於民眾對轉診制度疑慮的回應。對於民眾來說,「大病看大醫院、小病看小醫院」是理所當然的事,問題是:民眾如何分清楚什麼是大病、什麼是小病?一個咳嗽可能是SARS、可能是肺結核、可能是,基層醫師能不能真的看出「病因」,是大家不敢到診所的原因,沒有後送的支持系統、捉著病人不放,都是民眾到基層看病的疑慮。但衛生署只以增加整合性家庭醫師來解決,但是我們連整合性家庭醫師制度是否真的有成效都還不知道;而且所謂的增加是增加多少?如果整合性家庭醫師制度不能普及到每一個地方,不是反而懲罰那些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民眾。更何況,哪有衣服正在改,就叫人家穿下去?

          健保局不斷地以此次調漲只有兩成的民眾會受到影響,但如果已經有七成的民眾不是在大醫院看病,這不表示台灣的轉診制度已經作的很好了,我們有需要因為這兩成的人大費周章嗎?再者,這兩成不必在大醫院看病的民眾,到底有多少是在大醫院看病的?健保局到現在也沒有告訴我們,除了明顯的因為基層診所無法處理的疾病外,身心障礙者亦會因為沒有無障礙環境只能選擇到大醫院就醫,而一些特殊用藥在基層拿不到的情形,也是迫使民眾只能往大醫院跑的原因,健保局不去細查民眾往大醫院就醫的原因,而僅從「統計數字」來作政策的判斷,是一個非常粗糙的決策模式!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表示,衛生署以官冕堂皇理由來掩飾調整部份負擔的不正當性,卻刻意忽略落實轉診制度必須從整體支付體系改革,以及台灣的醫療生態調整來著手,一昧著拿民眾開刀,不禁無助於轉診,更是直接懲罰民眾的作為,督保盟除反對衛生署/健保局如此粗暴/非法的調漲行動,更對健保局竟然罔顧人民的就醫權益而擅自調漲的舉動表示嚴重的抗議與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