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宗教觀?
西方人見面,總是避開兩個最具爭議性的話題--政治和宗教,免得到時說得臉紅脖子粗,傷感情。
比較而言,中國人的宗教觀,就可稱得上是「各說各話」,彼此不致因教派不同而劃清界限。但林林總總的宗教,卻也讓人有點迷惑:自稱為「佛教徒」的,往往無意「了脫生死」;崇拜道教神明的,卻壓根兒不信「修道成仙」;至於「儒教」,有人說它是「八股」的代名詞……。
追根究底,現代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麼?
「宗教」的定義是什麼?光是這一點,就夠學者們大傷腦筋了!
「宗教是一種『終極關懷』」,政大中文研究所教授、道教專家李豐楙指出,宗教的核心是探究人生究竟何去何從?人在天地間「安身立命」的定位在哪裡?由於這些都牽涉到許多人類解不開的謎,於是各種「超自然」的靈異經驗也佔有重要地位。
說不出教名的「中國教」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劉枝萬則認為,真正夠資格稱得上「宗教」的,應該具備四個要件:有明確的教義、有系統的經典、完整的教團組織,以及創教的教主。而信徒們進行宗教崇拜是定時、定點的,較少和日常生活混雜在一起。
這樣一來,全世界四千多種民族、近千百種各式各樣的信仰中,能夠堂而皇之稱為「宗教」的,屈指算算,也不過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回教、道教(某一個程度)……等十來種罷了。有人不服氣了:其餘的信仰不算宗教,難道一律貶為「迷信」嗎?
其實,「宗教應該分為『制度化』宗教和『擴散性』宗教」,中研院院士、清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李亦園表示。那些千百種各類信仰,雖然講不出教義、也稱不上組織,卻和信徒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在一起,也能算宗教,它們可以稱為「擴散性的宗教」,亦即「民間宗教」。
「許多人習慣用儒、釋、道三教來涵括中國人的信仰,其實這是錯誤的」,李亦園進一步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屬於「擴散性的宗教」,這倒不是祖先們沒有組織能力,而是儒家「理性思想」、「人本思想」太根深柢固,控制了整個官僚體系和知識界,使得其他的宗教哲學始終出不了頭、難以「坐大」。
正因為本質是「擴散性」的,中國人的宗教也就和生活、倫理合而為一。從前讀書人稱「儒者」,當然景仰孔老夫子,但這也不妨礙他們焚香禮佛、或是醉心於道教的「長生之道」。在中國人看來,要求某一個人只能信仰「單一宗教」--某種宗教、某個教派、甚至某個教會,實在有點不近人情,也沒有必要。
※摘自【光華雜誌智慧藏】1989年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