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電子報

: : 第11期 :  2005-07-06

對抗熱浪第一招:你可以試試看顛覆季節標記,能不能導致「心靜自然涼」效果?(心法請參考李佳穎我們都知道

      第二招:聽聽看世界最快的聲音,保證讓你忘記現實的夢幻之音!(骨音

      最後絕招:進入大逃殺遊戲……連你的汗水,都會結冰。  

 閱讀不良筆記

      「今天呢,我要請大家,來個自相殘殺!」每年任意由中學三年級的學生中挑選出某個班級來,然後要求這個班級裡朝夕相處的十五歲孩子們互相殘殺,只准有一個活口,如果最後存活者超過一人全部處死,二十四小時內無人死亡亦處死……高見廣春寫了三年的故事,嚇壞了日本許多自認為正常的成年人。這部小說出版之後,討伐聲浪不斷,許多人責備此書暴力、不道德,然而小說延伸出的週邊產品從電影、漫畫、甚至電玩等一應俱全(只少了連續劇吧——當然人人心知肚明,這樣的故事絕對不適合放在「最便宜的全民娛樂工具」上),也算是一樁傳奇。

  這真的是一個不道德的作品嗎?

  恐懼、猜忌、傲慢、自卑、自私、慾望、毫無理由的惡意、勇氣、愛、犧牲、信心……這些十五歲的半大人身上已經具備了一切人性的要素。在他們硬是被丟進去的這個戰場裡,每個人的性格與能力優缺點全都被迫放大無數倍,走錯一步付出的代價就是死。毫無轉寰餘地的死。動了歪腦筋的人全部死絕,最後存活者雖然手上難免沾血,卻都是「不小心的」或者「被人惡意追殺之後不得不自我防衛」。但是,最後真正的大壞蛋是惡質的社會與國家。說穿了,這本書的終極價值觀仍然很符合倫理課本還有民主思想。但是,如此詳細地描述這樣病態而大規模的殺戮「遊戲」,不免讓人對作者的寫作動機起疑,也對讀者的閱讀動機起疑。作者該不會是個超級喜歡血腥場面的傢伙吧?讀者對此書趨之若鶩,該不會只為了享受「虛擬」的殺戮快感吧?這世界還不夠暴力嗎?要是小孩子看這個書跟著學壞了怎麼辦?……

  這幾年來偶爾就會爆出一兩件手法殘暴的少年犯罪事件。在某些事件中,行兇者顯然現實感是扭曲的,對於殺人行為的嚴重後果感覺麻木。這是因為看像是《大逃殺》這類「壞書」學壞了嗎?我對於這種推論感到相當懷疑。如果一位讀者要覺得《大逃殺》這本書能打動人心、令他牢記不忘(不管是令他反胃還是令他感傷),有一個前提是必要的:他得從開始閱讀時就相信,在這本書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真的」。被砍會死,被皮帶勒頸會死,被炸藥炸傷會死,吃了毒藥會死,挨了槍子更是會死。所有好的與壞的作為都會有後果。如果能夠讀懂到書本裡的後果嚴重性,沒有理由不懂現實生活裡的後果嚴重性。

  如果,偏偏拿到這本書的讀者採取的是「A片式」閱讀方法——單挑「刺激」的殺戮章節來反覆閱讀,卻對整本書想表達的訊息毫無感覺,那該檢討的或許是我們教導下一代的閱讀方法,而不是被閱讀的那本書。

  

by 櫻桃馬

 
 

  

「各位同學,你們班被選為今年『計畫』的對象啦。」每個中學生日夜憂懼的夢魘還是降臨到了他們身上。原本應該是一次留下美好青春回憶的國三畢業旅行,現在卻成了生命的畢業旅行。可是,要殘殺自己平時相處在一起的同班同學,那怎麼可能!?但你若不投入這場「遊戲計畫」,奮力一戰,就得被迫從人生舞台畢業!!!(截取自大逃殺)

  戰爭已經開始,你準備好了嗎?

實施地點: 方圓六公里的孤島,逃離者格殺毋論

基本生存配備:

  • 高科技定位項圈,防水耐撞,遭破壞即刻爆炸

  • 隨機發放武器

  • 基本飲水與食物、地圖、指南針

    遊戲規則:

  • 不限手段

  • 僅能有一位生存者

  • 活動範圍逐日減少

  • 二十四小時內無人死亡,則處死所有生存者

    獎勵:

  • 終生生活保障和總統陛下的親筆簽名紙板……

     如果只能寫一本書:高見廣春,本名高見宏治,1969年生於兵庫縣,於香川縣生長。畢業於大阪大學文學部美術科,日本大學通信教育文理學部休學。91~96年間,服務於四國新聞社(報社)。96年開始創作第一部小說《大逃殺》,但直到99年才完成目前出版的版本。高見至今只出過一部作品,但卻能以單一作品發展出許多相關娛樂商品,掀起如此大的熱潮,實是非常罕見的事。

敢寫敢嗆聲免費送你大逃殺活動入選名單公佈:

http://blog.yam.com/ecus2005/archives/232664.htm

骨音

你聽過世界上最快的聲音嗎?知道那是什麼聲音嗎?震撼人心的電子音樂、落魄的街頭流浪漢、氾濫成災的毒品,漂浮在夜都市裡的罪惡因子不安地騷動著,骨音震撼人心!

 

計數器少年

自閉的少年、網路寫真女郎、成人派對、監禁遊戲,年輕的生命在城市中沉淪墮落,惡魔的背後是否也長著天使的翅膀?等待著上帝之手的救贖! 〈計數器少年〉一章,描寫頭腦有計算機功能的少年,他的一切生活都化為數字,過著生活單純的他卻無故被人綁架,而牽扯出他複雜的家庭背景故事。〈水中的眼睛〉,描寫17歲高二女生牧野亞希在打工回家的路上遇害身亡。而這又和時下流行的「成人派對」有何關係呢?  

 

 

 

由四位最受矚目新生代作家輪番上陣。每月第一、三週刊出。

李佳穎——無關緊要的關係    鯨向海——無用伺服器的有效連結

張耀升——類型小說聊天室    楊佳嫻——騎牆派

 
 
 

  我們都知道                             李佳穎

 

  

     現在在台灣只要聽到「週刊」兩字,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誰。這其實是件很奇妙的事,「週刊」一詞顧名思義,原指每週出版的刊物,幾年前還是一普通名詞,從前你說週刊,別人會問「週刊?哪一本週刊?」然而今日台灣社會中「週刊」則成了一個不成文的專有名詞,指向唯一特定刊物。 

  七O年代的語言學家Greenberg提出了語言裡的「標記說(Notion of Marking)」。標記(marked)及未標記(unmarked)可用來作為一個語言細部如語音、句法與詞彙的分類方式。在這套分類下,屬於「未標記」的音或詞或句法,通常是較基本的,形式較簡單的,使用者共識的,訴諸直覺的,而「標記」一族則反之。舉例來說,在教育部國語辭典裡,「工」一詞指的是有專門技術從事勞動生產的人,但其實我們之間有的共識比這個注釋更複雜。我們腦子裡的「工」可能有特定的年齡範圍,因此我們需要「童工」這個相對標記的詞。我們腦子裡的「工」可能也有固定的性別,因此我們需要「女工」這個標記的詞。相對之下,「工」一詞是未標記的,基本,簡短,訴諸不明說的共識。 

  一位美國友人告訴我,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甘迺迪遭到暗殺後的幾小時,大家只要在街上隨便攔個人問道:「他狀況如何?」所有人都知道問句裡的「他」指的是誰。

    特定的人或物想將如「週刊」或「他」這些相對來說是未標記的一般名詞攬為自己專用(「聽到狗聲就想到狗標」),絕非做做公關宣傳便可達成。因為此舉所需的是廣大使用者的密集關注,或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認可與配合使用。一開始「週刊」一詞的出現也許是其他媒體為了避免直指而生,之後此詞與其特定指涉對象因市場存在而不斷地再現與覆述,漸漸成為全民共識。這並非易事,集體印象的誕生可能與它的死亡一樣困難,就像如果有下面這樣一則顛覆詞類性別標記的新聞,我們閱讀時所將產生的感覺。

    「捷運公廁伸魔爪 罕見男色狼當場被逮」

    〈台北訊〉台北市的捷運西門站,今天下午發生一起罕見的男色狼公廁偷窺事件。西門站方指出,這名男色狼在公廁的隔間內利用鏡子偷窺女性乘客如廁。因為鏡子掉落發出聲響,引起如廁乘客的注意,一名見義勇為的女士欲將隔間門撬開時,赫見一名男子衝出,在眾目睽睽下以極快的速度逃離女廁,如廁乘客在驚訝之餘隨即招來駐站警衛處理,陳姓男子 (六十三年次)當場被逮,並帶回警局偵訊。

    由於男性的色狼相當罕見,在場乘客皆嘖嘖稱奇。警方並懷疑此名男子患有變態性傾向及人格分裂等精神方面的疾病。西門捷運附近常有許多小混混出沒,一名林女士(六十六年次)指出,還好此男子是被正直的女性乘客所發現,而非一些心術不正份子,否則後果恐將不堪設想。林女士還玩笑地表示,到時候誰是色狼還不知道呢。

    你翻到下一張,斗大的標題「家庭與事業兼顧的秘訣——第一位男性副市長的心路歷程」與右上角的小字「男強人專題」一併躍入你的眼底。  

 
 
 

李佳穎

一九七七年夏天生於台北

交通大學外文系畢

小說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等獎項

現就讀科羅拉多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

著有小說集《不吠》

 

木馬文化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