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2005.7.9/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本週媒大事
媒來稿
媒邀稿

編輯室報告

重整有線電視頻道新秩序


如果突發奇想計算一下電視新聞某一小時各種類型新聞所佔的比例,可能分成政治新聞、緋聞八卦、社會新聞、消費娛樂、國際新聞及其它硬性新聞,也許會對於每日接受資訊的濃度有所警覺。

如果,禁不住牢騷:電視,我們還要忍受多久……。


前陣子閱盟提出的電視新聞頻道減半口號,與日前民調顯示,收看新聞台的觀眾當中,有四成三認為台灣新聞台的數量過多,但有趣的是,也有四成三民眾覺得新聞台的數量適當。這其中似乎透露某種矛盾與衝突,然而,與其詢問觀眾對新聞頻道數量的看法,倒不如切開縱深,質問有線電視為何老是呈現令人「不忍卒睹」的新聞品質;其中,可以探尋的也許是台灣有線電視多頻道發展的歷史,以及媒介市場的特殊性與法令管制的角色與必要性。

自1993年台灣有線電視市場開放以來,政府對於新科技始終抱持自由放任的態度。許多研究稱台灣多頻道市場(multi-channel)的來臨,始自1993年香港媒體資本家邵逸夫所投資的TVBS於台灣開播。而其後發生的系統與頻道擴張大戰,以至於斷訊風波,是為台灣有線電視擁有如此多頻道數量的背景。

1991年,香港衛星電視的五個頻道:包括衛視中文台、衛視音樂台、衛視體育台、衛視合家歡、衛視電影台,委託台灣和信集團代理大舉進入台灣市場。而政府亦於1992年有條件開放國外知名頻道如HBO、ESPN、Discovery等頻道進入台灣市場,由台灣頻道廠商代理。

此外,外資與本地業者也合資成立頻道。台灣媒體大亨邱復生挾旗下年代公司,於1993年聯合影視製作人葛福鴻的福隆公司與香港邵逸夫的TVB電視台合資,共同成立聯意公司,推出TVBS頻道;而當時的超視、中天、大地等頻道也都有港資勢力。此時,許多資金龐大的集團紛紛成立「家族頻道」,藉由不斷擴增頻道的方式意圖搶佔有線電視頻道之操控權,甚至以成立雷同性質頻道以排擠其它系統商成立之頻道。以東森集團為例,短短幾年間便努力生出各種五花八門的頻道,包含綜合及影視等內容,同時考慮新聞台的競爭利基,於2000年推出東森新聞二台,以擴張新聞台的市場優勢。同樣的,年代集團也不遑多讓,同樣推出新聞、體育、綜合、影視等頻道,並於2000年成立年代新聞台,拓展原本收視就極佳的TVBS新聞台的版圖,並透過資源共享的方式減少成本開銷。

除了精彩的頻道擴張大戰之外,台灣有線電視發展的紊亂與缺乏遠見亦可於有線電視斷訊事件中顯現。由於系統業者與頻道業者之間在換約或者競爭態勢之下造成斷訊情形時有所聞,而其中最為嚴重者,莫過於1997年底至1998年初,東森與和信兩大財團的斷訊風波,不僅影響全台收視戶,更使得斷訊時間長達將近一個月。由於波及廣大民眾權益,最後甚至由政黨高層出面協調,才結束這場鬧劇。然而此後一到年底換約時間,各台斷訊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其後各系統商與頻道商在利益謀合之下也許互相合作,但已使得台灣有線電視頻道數量暴增,市場競爭白熱化,節目製作品質低落。其問題的根源,即出於財團壟斷競爭,罔顧收視大眾權益。

政治經濟勢力長期操縱台灣有線電視的歷史背景,使得有線電視市場各財團發展競合與頻頻易主間透出顯露而微的政治角力,實不易透過嚴謹的法律機制及政府管制進行整頓;且在當前政治氛圍下不難產生政黨干預之聯想,尤以箝制新聞自由可能造成之反彈為最大。且不探討各新聞台苦哈哈支撐經營背後隱含的政商利益(或品牌形象?)因素,亦或許新聞頻道的重要性與影響性被拿來作為最明顯實際的鏢靶,總體而言,媒介市場之特殊性與其帶有的公共性質必須經由法律及公權力的制衡加以約束,是以媒體改造學社選擇於換照此時,要新聞局「硬」起來,嚴格審照,驅逐劣幣,同時提出公民參與審照的機制,進一步深化民主機制。見諸有線電視市場自由開放的發展歷史,倘若繼續放任媒體亂象,希冀市場競爭法則頻道自然淘汰、期待商營媒體主動覺醒製作深度新聞與優質節目,豈非一種奢求?



Our Questions:

1.有線電視節目的品質無法提升的問題出在哪裏?
2.有線電視新聞數量的繁多,能夠代表意見的多元和品質的提升嗎?
3.如何能從政府管制著手,將有線電視惡性競爭所帶來的缺點降至最低?


本週媒大事

本週媒大事

1、美紐約時報記者遭收押

據報載,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於CIA幹員身分曝光一案,因其拒絕向法院大陪審團透露她的消息來源,而被法官下令立刻收押監禁,她若繼續拒絕配合,將坐牢到10月。而同案《時代》雜誌記者古柏則態度逆轉,表示願意服從法院命令,交出採訪紀錄,以換取免去牢獄之災。

小編媒批:即使是新聞自由昌盛,並有憲法保障的美國,亦不能完全保障記者的權利(力)。據報導指出,美國聯邦高院1972年的判決,對記者保護消息來源作出如下限制:記者若面對刑事案大陪審團,而消息來源對該案舉足輕重,且無法從其它地方得到這樣的消息,記者就必須公布消息來源。這或許說明,記者在面對類似事件或消息來源時,必須謹慎小心。然而,政府也不能就此,過度以政治力要求媒體必須透露新聞消息來源,造成對媒體與新聞報導的不當控制。不過,由於美國是個以判例為往後案例判決依據的國家,此次判決,或許將對未來美國的新聞自由有所影響,也將可能會改寫美國的新聞學與新聞史教科書。
 

2、廣電基金調查 七成三民眾憂心新聞台帶壞社會

日前,廣電基金委託中時民調中心調查,進行「觀眾對新聞台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7成3民眾認為台灣的新聞台水準已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而其中,在30至50歲的中壯年族群,5成左右認為台灣的新聞台家數過多,而整體調查中,完全不再花時間看新聞頻道的閱聽人,則已佔整體調查的三成一。

小編媒批:比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全天候新聞頻道的密度的確是全世界屬一屬二的世界奇蹟,而各台每天為了生存競爭,致使新聞報導嗜血、無腦已經到了眾所皆知的地步。小編只求各大新聞台的老闆們摸摸良心做新聞,善盡真正的社會責任,教育問題的深入探討絕對比豪門八卦更需要深入探究與報導。


3、謝揆宣布五年兩百億投資文化產業

據報載,行政院謝長廷院長於八日新聞局在行政院大禮堂的國片「龍眼粥」首映會上,宣布行政院開發基金將以5年200億元的資金投資「數位內容產業」、軟體和「文化創意產業」。而未來,行政院所核定的「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數位內容、軟體及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投資比重為直接投資占50%;投資創投事業占25%,希望能成立2家創投公司,另國際指標性事業占25%。

小編媒批:政府仍然是以慣用特別預算的方式,填補一個體質不良的國家政策,治水、教育亦復如此。整體國家電影政策的不良,才是台灣國片市場萎縮的主因,而通路演映比例、國片映演與製作人才培育、公民欣賞國片素養等措施與習慣如果無法成型,五年兩百億的「投資」又如何真正復興台灣國片與文化產業?


媒來稿

從才藝販買到隱私販賣

文/鄭國威(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台灣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數量與日俱增,除了政治性的call-in節目以外,娛樂綜藝性的談話節目最近更是有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其中的指標性節目莫過於「康熙來了」與「兩代電力公司」,前者以藝人為主(偶有其他領域來賓),後者以議題為主,都受到廣大觀眾群的歡迎,也是金鐘獎的得主。其後仿效者不斷:例如康康嚇一跳、今夜女人幫、麻辣天後宮...國光幫幫忙、智勇志永電力公司、桃色蛋白質等族繁不及備載。

相反的,傳統大型綜藝節目逐漸凋零;從「群星會」到「雙星報喜」,從「鑽石舞台」到「龍兄虎弟」、「超級星期天」。這類的節目曾經是許多觀眾的最愛,是全家大小週末的必備娛樂,但如今盛況不復,不但數量驟減,許多該時段的節目也逐漸轉型為談話性節目,像是「快樂星期天」、「綜藝大贏家」、「十字路口(邊吃邊談話?)」、「大家來說笑(藝人互相吐槽的部份)」等等。

整體來看,我們越來越少看到藝人準備才藝表演、現場演唱歌曲、演出短劇;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藝人(大部分)坐在豹紋的椅子上,與主持人一來一往,回憶私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談論本來對藝人屬於禁忌的麻辣話題。這類的談話性節目給觀眾一種「貼近」大明星的感覺,就像是"behind
the curtains"的幕後花絮,也像是電影NG片段的節目規格化。

「演藝圈」長期以來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藝人的明星光芒就是倚靠這層面紗而生。藝人的私生活在以前一向是遮遮掩掩,扭扭捏捏;但如今情況大不相同,不但年輕藝人願意上節目大談感情與私密生活,許多老一輩的藝人,未發片的歌手,以及過氣的藝人也都成為了娛樂談話性節目的座上賓,話題性及收視率不但不輸給當紅偶像,還常常凌駕於其上!

可以從許多角度來研究這個議題,例如頻道間的過度競爭,與節目外製外包制度,導致製作人以節省成本為主要考量,而眾所皆知,談話性節目成本最低;或者,是觀眾口味的轉變,與整體社會風氣的開放,導致此類節目成為顯學,順時勢而生?又或者這情形只是短時間的風潮(fad),暫時滿足了觀眾偷窺的欲望,不久就會沉寂?

我在這裡選擇一個不那麼批判的角度:藝人真的想說話!

也就是說,以前的藝人雖然常常手握著麥克風,但實際上並沒有許多機會能讓他們講出心裡話,或是暢談一些價值觀與人生觀;表演成為他們唯一的面貌,舞台裝是唯一的服裝,而明星的光芒是甜蜜的負荷。以前台灣僅只有無線三台時,綜藝節目的時間有限,而要消化那麼多的歌手演員藝人,只能採群星聚集的節目製作方式,因此每個藝人準備出來的簡短談話和特殊才藝,都是時間限制下的產物,必須能快速抓住觀眾的目光與主持人的興趣,否則表演機會一縱即逝。

如今情況轉變,頻道數激增,為了要填補那麼多的時段,藝人既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學才藝、想笑話、排短劇、練歌喉,也不能老用同一套東西上場,只好轉而上談話節目。娛樂性的談話節目,不管是藝人為主還是議題為主,大抵就是談論「自己」。談論自己最容易了,不僅不需要背誦台詞,也不用自己製造氣氛,交給主持人就行。藝人樂得輕鬆,何樂而不為?

加上狗仔隊風氣盛行,藝人八卦滿天飛,談話性節目就成為藝人與節目單位共謀的好機會:藝人負責澄清,偶爾順便爆料;節目單位則提供時段,讓藝人暢所欲言,順便搭上八卦的列車,坐享漁人之利。接下來,藝人在節目裡說的話,又可以成為娛樂新聞的頭條,當作狗仔隊的下一目標,如此生生不息,簡直有如聚寶盆!

除了八卦緋聞的澄清,藝人也可以藉由談話性節目打歌打片打活動,把個人私底下那一面選擇性地揭露在觀眾面前,除了製造話題,也試圖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提升觀眾對藝人的向心力,最終目的當然是提高銷售與人氣;比起娛樂新聞的短暫時間或?K卦造成的焦點轉移,談話性節目成為藝人的新寵:暢所欲言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這在以前傳統的大型綜藝是極不可能的事情。

總歸來說,談話性節目讓藝人從「才藝販賣」的角色,漸漸轉移成「隱私販賣」;在資訊社會裡,每個人的隱私都是可以計價的商品,而公眾人物的隱私更是價格高昂,投資自己的「隱私股份」,培養觀眾對自己個人隱私的興趣,會越來越成為藝人經營自己的重點方式。不過,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是:藝人被過多的談話性節目通告壓榨,賤價出售自己的隱私,談話節目漸趨同質,議題也不斷重複,更有漸趨低俗之勢。我認為,娛樂談話性節目有其存在之價值,但仍須在量與質之間尋找平衡點,不然以台灣銷耗議題與藝人光芒的速度,很快,過不久,不是沒有藝人值得訪談,就是許多不值得一再訪談的藝人,一直重複接受訪談了。


媒邀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yahoo.com.tw)。此外, 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報主的話:
反對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無理使用,請連署TNT-100計畫。反對教育商品化,請支持教育公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