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昱賢(本文轉載自 吳昱賢‧記錄‧追思部落格 )
1927年,引發德國公眾最熱門的話題是蘇聯國家足球隊在德國進行的八場友誼賽。在這之前,俄國才剛剛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終結沙皇王朝,1922年正式成立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27年在德國的足球賽,是蘇聯革命後第一次派出國家足球隊到西歐訪問。
這系列的友誼賽,不只在公眾日常生活引發話題,賽前也在德國分裂的工會與左翼政黨間引發論戰與互相攻擊,而在保守、右翼的政黨裡,更是讓保守政客們神經緊張。當時德國的工會與勞工政黨分屬兩大派別,一派是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SPD),以及親社會民主黨的工會,也就是改革派;一派是自社會民主黨分裂出來的德國共產黨(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KPD),以及親共產黨的工會,此為革命派。這兩派雖然都是勞工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但兩派之間卻也鬥爭激烈。
蘇聯國家足球隊之所以到德國訪問,乃是受德國「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Arbeiter-Turn-und-Sportbund,ATUS)的邀請。1922年蘇維埃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隔年德國「勞工體操與體育協會」馬上就邀請蘇聯足球隊到德國訪問,並且和八支隸屬「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的勞工足球隊進行比賽。「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是當時德國最大的工人體育協會,它跨過勞工政黨與工會的惡鬥,直接邀請蘇聯國家足球隊到德國。
然而,「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籌辦這系列友誼賽,可說是困難重重。首先是德國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百般刁難,「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從1923年開始籌辦比賽,一直到1926年定案,期間就經過3年的會議,以及與德國政府的不斷周旋;其次,社會民主黨的黨刊《前進》(Vorwarts)刻意不報導這條消息,而共產黨的黨刊《紅旗》(Rote Fahne)則已被禁刊而無法報導,這使得宣傳工作變得困難;最後,反動的「德國體操協會」(Deutsche Turnerschaft,DT)、「德國足球聯盟」(Deutscher Fusball Bund,DFB)、右派政黨與保守的媒體等,則在賽前一直詆毀這系列比賽。於是,「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只能一方面想盡辦法應付德國行政機關的刁難,一方面自行製作海報與傳單在比賽的城市裡宣傳。例如在萊比齊(Leipzig),「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的工人們就張貼了14,000張海報,散發了20,000張傳單;在漢堡(Hamburg)則在工廠、工會、政黨地方黨部張貼了800張海報,發出20,000張傳單。終於,1927年5月底,蘇聯國家足球隊第一次抵達德國。
這系列友誼賽,總共有八場。第一場在萊比齊的比賽,就吸引了大約1萬7千個觀眾,第二場在漢堡,也吸引了1萬2千5百名觀眾,第八場在柏林(Berlin),更湧進了2萬5千個觀眾。(註1)由於蘇聯國家足球對球技高超,這八場比賽都贏了德國「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底下的八支工人足球隊。不過,德國勞工卻也不在乎,因為在球賽進行中,他們可以和其他工人弟兄一起歡呼,感受到集體的興奮,與其他工人聊天,交換資訊,並且欣賞、享受蘇聯球隊淋漓盡致的球技。
同時,因為觀眾的踴躍響應,加上蘇聯足球隊也的確厲害,賽前抵制、詆毀這系列比賽的媒體與政黨,在這友誼賽進行的過程中,多多少少也轉變了態度。一些右翼的媒體,原本宣稱這只是工人刻意「演」出團結的樣板戲,是做假的比賽,也不得不在比賽後的報導給予正面肯定。社會民主黨的刊物《前進》與其地方黨部的報紙,最終也寫出讚美蘇聯足球隊的文字,例如:「急速的發動攻擊、精確的傳球、身體的協調控制、控球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技術上的完美。」漢堡的《漢堡異聞報》(Hamburger Fremdenblatt)則說:「德國勞工體操與體育聯盟的足球隊都輸了球,這還能說是體育上的大日子嗎?當然是!因為蘇聯足球隊所展現的,是絕對第一級的。他們把公平競賽的精神與偉大的意志力完全帶進球場,同時也是球技上的典範。」
這都還只是球場上的集體歡愉與亢奮,球場之外,這系列比賽也發生了一些政治影響。社會民主黨、共產黨以及工會,在工人支持者的極力要求下,終於也展開初步合作的會議。而德國工人階級在國際上聯繫體育活動的兩大組織──親社會民主黨的「社會主義勞工體育國際」與親德國共產黨的「紅色體育國際」──在這系列友誼賽進行的同時,也展開合作的會議與計劃。
當政黨把團結講得既抽象又口沫橫飛的時候,這系列足球比賽則直接且具體地說明,什麼是把工人情感聯繫在一起的團結。
◆工運三大支柱
在回顧、分析德國歷史上的勞工運動時,常常會在文獻資料上看到所謂勞工運動「三大支柱」的說法,這三大支柱分別是:工會、工人政黨以及同志協會(Genossenschaft)。也就是說,分析德國勞工運動不能只看工會的組織,也不能只看到工人參與、組織政黨的運動,還必須兼顧到公共領域裡形形色色的工人同志協會;勞工運動作為一個整體,是由這三個領域的各種組織所支撐起來的。再換句話來說,工會運動不等於勞工運動,而是勞工運動大於工會運動;勞工運動也不能等於工人政黨的運動,它大於工人政黨的運動。簡而言之,勞工運動可以說是這三個領域的總和,是這三大支柱的建立才撐起勞工運動的整個面。
高雄市婦女館史料室
第四屆女性史料田野調查營—探索高雄歷史中的女性勞動者
|
高雄女工的故事,也是高雄的故事;她們是一群什麼樣的女人?她們究竟如何走過?
帶著過去歲月痕跡,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偉大「螺絲釘」將如何說她們的故事?
歡迎您與我們一同探索~~
本次田野調查營師資陣容堅強且多元豐富;資深文學家、國策顧問楊青矗先生,中研院社科所、高雄勞工博物館籌備處館長謝國雄教授,中研院近史所游鑑明教授,高師大性別所長游美惠教授,高醫性別所、史料室主任王秀雲教授,無米樂導演顏蘭權...等等。
隨著資本外移與全球化浪潮,港都開始褪去工業城市的外衣,這些默默貢獻的女性的面貌在歷史中相當模糊,而我們若不及時寫下她們的故事,恐怕這段歷史也將隨著高雄這個都市的脫胎換骨而消失。讓我們在理性與感性兼具且學識經歷豐富的專家學者帶領下;針對高雄女工的生命歷程進行口述史的收集與撰寫;厚實女性生命成長記憶、也深耕在地歷史文化。
‧課程培訓:8/18(四)至 8/20(六)上午 9:00-下午17:00
‧田野調查暨彙編:94年8月21日至8月30日
‧成果分享茶會:93年8月31日(三)
‧活動地點: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高雄市九如一路777號)
‧活動對象、人數:性別不拘、不分年齡,有興趣各族群朋友50人
‧活動收費
a.參與活動者,需繳交500元保證金。學員在全程參與,並於活動結束後,交回書面口述資料、 圖片影像紀錄、反思紀錄、錄音帶及底片等物 件後,保證金將全數退還。免費索取本次營隊相關資料。
b.若不願接受上述者,參加此活動需支付訓練費用及材料費2,500元。
c.參加三天培訓課程,酌收講師及講義費1,500元。
‧報名方式:
歡迎電洽07-397-967#史料室專員~葉華英小姐 (FAX):3979680或來信至women@ms1.kcg.gov.tw
(詳情請見)
|
|
工會,所追求的是工人所處勞動場域的組織能力與經濟知識,以及由此洞察、理解到自身在整體社會關係裡所佔的重要環節:工會之特有的雙重功能在於它是薪資鬥爭與階級鬥爭的結合點。
工人政黨,它尋求的不只是動員選民投票而已,而且必須啟蒙大眾,在公共領域形成更廣大的政治對話,吸引、帶動政治參與,讓這些參與的成員從中學習到政治教育,形成歷史與社會意識,而最終要設法解決當前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並對未來提出一套全社會的願景與藍圖。在德國歷史上,代表工人階級的政黨是最主要的是社會民主黨,以及從社會民主黨分裂出來的德國共產黨。
至於工人同志協會,也就是第三支柱,就比較複雜一點。基本上,它包括各式各樣的生產、消費合作社、工人自組的信用合作社(註2),以及各種休閒、文化同好的協會或社團(例如喜愛體育活動的,就組織體育協會;喜愛文藝的,就組織音樂性社團、美術社團、文學社團,等等)。在同志協會這領域,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經濟性質的,另一類是文化活動性質。
經濟性質的話,例如生產、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這不等同於工會活動,因為工會是相應於資方的工人組織,而經濟性質的同志協會沒有資方,它是工人企圖脫離資本主義邏輯所另外創造出來的另一種生產與消費組織。這類組織是當時工人對於經濟信念的具體化,希望以此建立自己的經濟共同體、工人自力經營的生產組織、勞工自我管理的企業,以及新的社會–經濟連結方式,這也是百年前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經濟實踐。
而文化性質的同志協會就更加雜多,這些是工人在工作之餘的休閒時間裡,基於不同嗜好與休閒方式所組織起來的社團。表面上看來,這類文化性質的同志協會無關政治,和勞工運動也沒有多大關係,然而事實上,這類組織卻在工人團結的作用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其中特別是工人組織的足球協會。因此,有些德國社會學家甚至說,德國工運的三大支柱其實是:工會、工人政黨,以及足球協會。
是的,正是足球這項體育活動在德國勞工運動史上,非常重要地佔有一席之地。弱勢者若想要行使權力反抗強權,就只有團結一途,而足球,正是社會團結的絕佳黏著劑之一。
◆足球的起源
足球原產於英國,它真正出現的年代並不可考。不過,在17世紀末,足球就已經成為英國庶民最普遍的競賽活動之一,特別是在所謂的農民流氓無產階級與手工業工人之間。當時的足球(football)和今天的足球(soccer)不一樣,比較有點像是今天的橄欖球(rugby),但沒有一定規則與人數限制,比賽場地往往大到從一個莊頭到另一個莊頭之間的整個田野與森林,也就是兩村莊之間的對決。參賽各村集合莊頭裡男人,比賽開始就努力把球帶到對方村裡,為了快一點進攻到對方村莊,所以球幾乎都用踢的。但是,也可以用手、用粗暴方式阻撓對方的進攻,或是把球搶回來。這種競賽,常常持續一整天,有時甚至打到半夜。比賽也不講求什麼優雅動作或美技,更重要的反而是力量與暴力的展現。
18世紀,隨著英國的工業化與大都市興起,農民流氓無產階級和手工業工人變成只能出賣勞動力的工廠工人,於是這種鄉間競賽漸漸消弭。不過,它卻在英國的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給保存下來。因為從1728年到1832年之間,英國就發生了22次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平均每4.7年一次大暴動,王公貴族們對付暴動的辦法有軟有硬,其中之一就是設立免費的公立學校,希望以此收編、控制、馴化農民的下一代,讓他們要有教養、要乖馴一點;於是,足球就這樣被學童們帶進了公立學校。不過這種競賽畢竟太過野蠻,於是在公立學校老師(主要是Thomas Arnold)的帶頭改良下,開始有了初步的文字規則。在這演變的「文明化」過程中,其過度時期就是今天的橄欖球(rugby),而後又漸漸改革成當今的足球(soccer)。
當然,這段敘述有非常多的簡化。其中不可忽略的是當時逐漸上升興起的資產階級,他們在握有經濟與政治實力後,也開始介入英國公立學校的教育,而粗暴的足球(football)成了他們極力改革的項目之一。於是,在規則的設定上,就融入了當時資產階級對於市場平等競爭的想像,例如:上下半場要換邊攻防。而得分的計算、積分制與聯賽的排名表,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會計簿記。至於比賽時間的規定,使得參賽者要掌握時間感、節奏與效率,又類似於資本主義工廠的勞動過程。(註3)
無論如何,當今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當時就這樣在英國公立學校所確立。
◆足球傳到德國
英國的足球在1870年代被康拉特‧寇赫(Konrad Koch,1956-1911)引入德國。寇赫當時是布饒恩史懷柯城(Braunschweig)馬丁諾–卡塔力諾伊姆中學(Gymnasium Martino-Katharineum)的老師,他在1874年開始教學校裡的學生踢足球,並且也極力推廣足球運動到德國其它城市。因此,在德國足球史上,他被尊稱為德國足球之父。
不過,要推廣一項運動(social movement),就需要組織,而這些組織最好是已經建固穩定,而且能有效運作。在德國,這類組織就是各地的體操協會(Turnerschaft)(註4)。德國的體操運動與協會組織,最早是由楊恩(Freidrich Ludwig Jahn,1778-1852)在1811年所建立,他也因此被稱為德國體操之父。楊恩推廣體操運動,目的雖然是健身,但其實還有政治目的。
那時候,今天所謂的德國還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許多大大小小的不同政治體,分別由各地貴族所統治,統治階級是貴族,而像英國、法國那種新興的資產階級在德國都還很薄弱。更重要的是,當時這些政治體,事實上是屬於法國拿破崙的佔領區。當時德國資產階級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於是封建保守的德國貴族,以及外來的佔領者法國,便成了統一德國的障礙。而德國人民在貴族與法國的雙重統治下,德國城裡到處可見飢餓的兒童、貧病交迫的乞丐,從娼的女人也越來越多,這是當時的政治與社會背景。在這樣的情況底下,楊恩決定了他的政治與社會改革。他希望,德國將能夠由人民主導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以便徹底解決政治與社會問題。
他的做法是在中學(Gymnasium)教授並推廣體操運動,同時吸引更多的體操教師加入陣營。學生從事體操的鍛鍊,塑造強健的體魄,在楊恩的想法裡,這是為了從德國貴族與法國統治中解放出來的一種嘗試,也就是說,是一支潛在的人民游擊戰部隊。因此,他除了不斷在各地協助成立體操協會之外,也設計了類似戰鬥技能的官兵抓強盜遊戲給學生操練,在這種遊戲裡,更融入了摔角技能的訓練。從遊戲入手,很快地就在各地引起回響,並吸引了廣大學生的參與。不過,楊恩所寄望的人民革命最後並沒有成功(註5),原因在於這些體操協會的成立與推廣太過成功,很快就引起統治者注意,1819年就把楊恩給逮捕入獄,體操協會也在各地被查禁,楊恩素樸的左翼民族主義失敗了。
體操協會雖被查禁,但唯一的例外卻是在布饒恩史懷柯。因為,布饒恩史懷柯當時在體操協會上的建立上比較少也比較薄弱,反而就這樣倖存下來,從而繼續發展下去。1830年法國發生三月革命,革命烽火也沿燒至德國,統治布饒恩史懷柯的公爵被趕出領地,他的城堡也被人民放火給燒了,於是體操協會得以繼續壯大發展。1842年體操協會的禁令取消,過去追隨楊恩的體操教練又開始在各地重建協會。1848年,德國又發生人民起義革命,很多體操協會都是參與革命的組織。1830年和1848年的兩次革命最後雖然都被統治者給鎮壓下去,然而體操協會的組織卻是統治者再也無法控制住的了。
1848年革命之後,德國學生興起組織學生同志會的熱潮,尤其到了1860年代更是到達高峰。學生組織同志協會,一方面雖然鼓吹德國統一,強調一個自由祖國的重要,但另一方面,這類組織聚會,往往也是年輕人發洩精力,展現叛逆、放蕩的場所。由於過去楊恩在組織體操協會時,幾乎都是和學校結合,因此,這些學生組織也都吸收過去楊恩那套徒手搏鬥、摔角等競技,而後有些甚至發展成劍擊協會。年輕學生在這類搏鬥活動的操練中,故意展現他們的反叛精神與男子漢氣概,同時體操的鍛鍊造就身體肌肉的均衡健美,也符合所謂的男性形象。不過,在這發展過程中,這類組織也離楊恩原本左翼民族主義越來越遠了,學生同志協會在組織上,採取學長學弟制,學長與學弟之間的關係與規範,事實上是模仿封建貴族的禮儀與層級支配的關係,這可以說是組織上的封建化(註6)。
然則,這類協會卻成了寇赫1874年起推廣足球的組織基礎。他透過學校課程的安排,強制規定高年級學生要學習足球(註7),把學生摔角、搏鬥的競爭比賽改成足球競賽,並且強調足球不只是肢體肌肉的運動,更是一種鍛鍊「勇氣」的教育,是精神意志力的操練。更重要的,寇赫強調足球比賽所需要的合作,以及合作過程所產生的默契、緊密的互相連帶感,每個球員在球賽中都同等重要的互助關係,使得足球成為把學生同志會去除封建化的機制。
寇赫在足球推廣上的努力,也吸引了其他的體操教師加入。藉由學校課程安排,以及體操協會與學生同志會,足球很快地就在德國擴展開來。
附註:
1. 這系列友誼賽總共進行了八場,第三場是在布列門(Bremen),第四場在德勒斯登(Dresden),第五場在克姆尼茨(Chemnitz),第六場在曼海姆(Mannheim),第七場在巴爾門(Barmen)。筆者手邊所擁有的各場觀眾人數統計,只有第一、第二和第八場的比賽。
2. 這就是目前德國人民銀行的前身。
3. 目前所採用的足球規則,大部分是在1892-1894年所確立的。
4. 這裡所指的體操不是台灣中小學運動會那種大會操,也不是部隊裡的陸軍操,而是奧運裡體操項目那種體操。
5. 德國的統一也不是虛弱的資產階級所完成。反而,是由普魯士在1871-1890年以軍事武力所達成,一場由上而下的革命。
6. 原本楊恩的信念是,在體操協會裡,鍛鍊體操的兄弟之間是完全平等的。
[留言 / 轉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