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5-07-2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世界人權宣言與反高學費運動
消基會命脈如何存續?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社論】
世界人權宣言與反高學費運動
 
 

針對「教育公共化連線」近來一系列的對抗高學費趨勢的行動,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日前在答覆質疑時表示,學生如果負擔不起高學費,就要努力考上好大學。吳副院長的這句話,大概是這些年來政府官員在面對學子反高學費行動中,最讓人為之瞠目結舌的一句話了,也是繼陳水扁總統所言「將大學教育當做一種個人投資」之後,另一個十分經典的、將教育當做一種市場商品的徹底表現。

在一個商品化的社會中,運用商品邏輯來思考一切,似乎是十分自然,而且,以道德的角度言之,個人付出多少努力、就得到多少結果,亦是十分正當;但問題是,教育是否做為一種商品,從來就沒有一個天經地義的結論,同時,若教育變成一種純粹的商品,那麼,上述那種道德原則也將可能遭到破壞,因為做為一種商品,對其接近的權利與能力,很大程度並不取決於個人的努力,而是取決於「市場購買力」,而「市場購買力」與個人的努力與否,亦不具備任何毫無疑義的正向相關。

因此,在「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就明確宣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應當免費,至少在初級和基本階段應如此……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而對一切人平開放。」這段宣示首先明白界定了教育是一種「權利」,那麼,無論教育是否可以具有商品的性質,或是商品化程度的高低,它的「第一性」、「優先性」就是一項基本權利,而做為一項基本權利,它當然就應該是免費的,即使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麼,「至少在初級和基本階段應如此」,而「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而對一切人平等開放」;換句話說,一個人是否能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其所具備的成績這項標準外,別無其他門檻。這也表明了,以接近市場商品能力的高低來決定一個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不符合「世界人權宣言」的精神。

從歷史上來看,「世界人權宣言」的誕生,是與人類在經歷過商品社會和現代科技文明的高度發展下,所產生的對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的破壞、人權的壓迫等慘痛的歷程有關,並從這段歷史經歷中累積出一整套的心得與教訓。如果這樣來看,我們就不能忽視「世界人權宣言」對教育所做出的這些宣示,它絕對與社會能否穩定運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國家,絕不會是一個將一切事物都以商品待之的國家,這是「世界人權宣言」對我們所揭示的,希望它對於我們的國家官員們能有著同樣的啟示效果。

(回目錄)



【左右看】消基會命脈如何存續?

【左看】
不進則退
秦柏恃/教育工作者

走過26個年頭,催生了一部消費者保護法的消基會,卻面臨縮小營運規模的危機。在當前愈來愈像是「財團治國」的態勢下,更加凸顯消基會存在的意義,但也同時暴露了消基會的侷限性。

消費者運動的歷史源遠流長,近代較為知名者,為美國律師Ralph Nader在1965年撰寫《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書,揭露汽車公司的不良設計帶給消費者的危害。1971年,Nader創立消保團體「公民」(Public Citizen),揭櫫「保衛公民健康、安全與民主權利」的成立原則,「公民」所關心的範圍,不光是泛泛的民生消費問題,從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休旅車的設計製造,以及對空氣污染的影響、水電事業私有化、醫療保健等問題,「公民」所提出的調查報告,無一不是對大肆擴張中的企業權力對廣大民眾提出警醒,對資本主義生產體制提出相對尖銳的批判。

台灣的消基會,這幾年來確實與時俱進,從黑心商品到現金卡高循環利率的揭露等事項,交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說中華電信罷工一案中,卻呈現出抵制罷工的保守態度。消基會必須與社會進步力量相結合,而不是孤立的存在,才能找出全球化時代生存的契機與成長的動力。




【右看】
GO的宿命?
胤稚/文字工作者

台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宣布財務吃緊,即將裁員因應,聞者無不鼻酸。

平心而論,消基會以其老字號的非政府組織招牌,所累積的社會資本應該是全台首屈一指,財務出現問題,固然是收入趕不上支出的速度所致,但吾人不禁疑問提道,其他NGO是怎麼活下來的?

首先,是承接政府的案子,協助政府解決問題,像許多社會福利社團承接政府「公辦民營」的計畫,但卻常被譏諷為「拿錢手軟」,失去了可以存在的批判性格;不然,就是接受財團的資助,數年前勵馨基金會與台鹽合作,每年便有數百萬的進帳,其中是否有政治關係從中牽線,我們持保留態度,甚至許多NGO擺明是財團底下的「企業社會責任部」,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除了以上兩者,還有一類不以政府與財團為資金來源,而是仰賴會員制的固定捐輸。公益團體一方面因具備草根基礎,進而得以達到更廣泛的民主化;另一方面財源穩定,步履自然踏實,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此類多以國外的經驗居多,帶領民眾對環境保有一定程度的關懷,不是像個派出所式的接案單位,當可擴大社會認同基礎,轉財務危機為生存契機。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