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減半,電視環境復活
◎新聞頻道減半,電視環境復活 ◎魏玓(媒體改造學社執委、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經過五月份的任務行國大代表修憲會議,台灣社會亂源之一的立法院已展開改革的第一步,下一屆立委的席次將減半,並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席次減半的真正效果當然還有待時間來證明,也需要其他配套措施,但是其出發點「去蕪存菁,提高效率」的精神,對改革另一個台灣社會亂源----媒體----來說,實有重大啟發意義。
台灣媒體環境和表現之亂,有目共睹。而媒體環境中的有線電視,尤其是有線電視頻道中的新聞頻道,更是亂源中的亂源。目前台灣有線電視頻道中,共有八個專門新聞頻道,加上無線電視台與綜合頻道的新聞報導節目,以相對的人口數和土地面積來觀察,台灣的電視新聞報導產量實在驚人。事實上,目前美國只有三個二十四小時的有線電視新聞頻道,即CNN、梅鐸集團下的Fox News Channel以及MSNBC;英國也只有公共電視台BBC的24小時新聞頻道和私營的Sky News;日本則是一個也沒有。
台灣有線電視新聞頻道和新聞產量雖然多,但是提供的新聞品質卻十分低落,而且每況愈下。十年來,各種羶色腥新聞的大量炒作,錯誤烏龍新聞的不斷出爐,帶來的不僅僅是觀眾們愈來愈多的反感和抱怨,對於某些具體社會活動(例如較早之前的白曉燕綁架案、以至於後來的SARS風暴,與最近的腳尾飯事件等),以及民主政治運作(例如2004年總統大選開票報導灌票,與最近怠忽提供任務性國代選舉資訊等),也都造成嚴重的負面後果。
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的數量過多與品質低落,有著密切關係。自1993年有線電視頻道合法化以來,政府對於新增頻道申請的態度幾乎是來者不拒,也無任何社會功能和市場生態的考量。就如同我們的新銀行、新大學的「無政府式開放」,為台灣的金融秩序和高教品質帶來巨大災難一樣,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的氾濫,也為台灣的資訊環境帶來一場浩劫。超出合理數量的高度同質新聞頻道彼此進行惡性的收視率和利潤競爭,壓低成本和短線刺激收視熱潮的邏輯,引導大部分新聞頻道往羶色腥的新聞題材和報導風格聚攏。缺乏實質社會意義的八卦新聞吸引大量的新聞編採資源投入,但是重要的政經社會議題卻乏人問津。
因此,我們在台灣新聞環境已然病入膏肓之際,有必要仿照立委席次減半的概念,進行有線電視新聞頻道減半的改革工程。這個減半工程必須由政府展現魄力來執行,但這當然不是任由政府片面介入媒體生態,也不是針對特定電視公司而來。政府掌有法律工具,透過每兩年評鑑與每六年換照等法定程序,並且搭配主動舉辦的觀眾意見調查,那麼部分表現惡劣的新聞頻道,自應給予撤照或是不予換照處分。嚴格來說,值得繼續存在於我們電視上的新聞頻道,恐怕連一台都沒有,因此要過濾出「比較沒那麼差」的四個頻道,應該不難,也已算寬鬆(畢竟,四個新聞頻道,仍比美國多出一個)。
當然,減半也無法就直接保證保留的新聞頻道會「改過向善」,因此可以考慮四點政策作為配合。首先,這套嚴格的評鑑和退場工程必須能夠持續執行,而且標準一貫,那麼理論上保有執照的頻道,也就投鼠忌器,並能有所依循。其次,經過評鑑或觀眾意見調查表現良好的新聞頻道,可考慮給予優先續照或時限較長執照之獎勵。第三,鼓勵現有頻道自行進行合併,但必須設予更嚴格之合併條件與評鑑審核標準,以避免特定財團的惡性壟斷。最後,必須強調,減半工程可分階段完成(例如以六年為期),而且減半是一個相對概念,如果新聞頻道的表現在一定時間內有所改善,最終頻道總數也不見得必須硬性減半。
這個提議是否過激?對新聞頻道的經營者來說或許是的,但是如果說過去幾年來新聞頻道的表現已經是一個失控的瘋狂狀態,那麼採取非常手段,何曰不宜?反過來說,對於那些慘澹經營的頻道,或者良心受到折磨卻身陷惡性競爭漩渦無法自拔的業者,這也是個解套良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