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觀察電子報
   
2005.7.29/報主.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媒觀電子報第131期
 

反思台灣數位無線電視政策

◎反思台灣數位無線電視政策
◎劉貞宛(媒體改造學社成員,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研究生)

2004年7月1日台灣數位無線電視正式開播,五家無線電視台一共推出14個頻道,至今屆滿一周年,正是我們反思數位無線電視政策的起點。去年隨著轉播雅典奧運的強力宣傳,大大推動數位無線電視,家電業者也趁勢推出數位電視機種或數位電視機上盒,一同搭上數位電視的熱潮。然而隨著奧運光環的逐漸退去,數位無線電視發展政策也隨之進入平淡期。觀看目前台灣觀眾對於數位無線電視的陌生程度,以及如何收視數位無線電視等相關問題,政府與業者在推廣數位無線電視政策上,似乎有後繼無力的狀態。有鑑於英國是當前全球數位電視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以下將敘述英國推廣Freeview的經驗,藉此反思台灣發展數位無線電視的政策。

英國在發展數位無線電視方面,1998年由 OnDigital 首先推出數位無線電視,但之後因經營不善而結束。在2002年10月,BBC、BskyB以及Crown Castle三家公司聯手推出數位無線電視平台 Freeview,一般家庭只要花費約60英鎊購買並加裝機上盒,就可以免費收視30個數位無線頻道以及16個數位廣播頻道。英國之數位電視普及率自2002年起顯著成長,在2003年年底正式達到50.2%,而2004年第一季英國的數位電視普及率更上升到53.0%,約1300萬戶家庭。

英國之所以能在數位化進程上領先其他科技先進國家,其公共電視集團BBC在無線電視數位平台建制上,所發揮的主導性角色功不可沒。BBC成功的將原有的2個類比頻道,透過數位技術壓縮為8個數位頻道。再結合其他無線電視及衛星頻道,形成一個包括娛樂、新聞、音樂、兒童青少年、知識、體育、旅遊、購物等數位頻道,構成內容豐富的數位無線電視平台。2004年3月,英國再度出現了付費數位無線電視—Top Up TV,用戶只要花上25英鎊的裝機費,以及每月7.99英鎊的月租費,除了可以收看到 Freeview的所有頻道,另外還外加了10個數位頻道。

觀眾是否願意收視數位無線電視是政府推廣數位無線電視的關鍵因素。根據英國貿易與工業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的報告中指出,觀眾透過三種層次來思考對數位電視的觀感:一、數位電視所代表之意義,二、數位電視所能夠提供的內容為何,三、家中是否有需要數位電視。為了更深入了解數位轉換進程中,民眾實際上會產生什麼反應?英國文化部與經貿部共同推動了數位轉換實驗計畫。該計畫選擇威爾斯Ferryside 及Llansteffan兩個社區為實驗對象,計有450個收視戶提早在2005年2月終止類比無線電視訊號的傳送。反觀台灣當前沒有政府單位作出民眾對數位電視態度的研究報告,主管機關不去了解民眾心中想要的數位電視是什麼,而只是一昧的將焦點關注在電視產業結構的轉變上。

英國當局為了提醒民眾政府即將終止類比訊號的傳送,同時鼓勵民眾購買數位電視及相關設備,英國政府自2004年9月開始,在商店所販售的電視機貼上「數位化標籤」。藉此提醒民眾如果購買類比電視機,可能會在電視全面數位化之後,即無法繼續使用。在德國也有類似的做法,德國政府自2003年2月起,以信函告知每一個收視戶,說明關閉類比訊號的三個階段,以及對收視帶來的可能影響。同時提供各平台的詳細資訊,讓民眾據此判斷未來最適合自己的電視接收模式。反思台灣推廣電視數位化的政策中,在在缺乏輔導民眾適應類比訊號轉換為數位訊號的問題。民眾只聽得見喊得震天尬響的「數位電視普及化、數位頻道多元化、數位內容優質化、數位落差極小化」的無線電視發展目標,卻看不到主管機關的實際作為。

主管單位應透過各種行銷宣傳管道,讓民眾理解數位電視為何是比類比電視更好的選擇,提昇民眾對於電視數位化的意願。如果只是強調數位電視具有互動服務,對民眾來說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應在數位頻道內容方面再加強,讓民眾感受到數位頻道內容品質優於類比頻道。再者,政府應告知民眾可以透過何種途徑接收數位電視,以及各種平台間的差異點為何。同時應以多元化的管道告知民眾數位化的重要資訊,讓絕大多數的民眾皆能了解電視數位化的相關訊息。

數位傳播科技除了改變傳統的傳播形式與市場秩序外,也改變了民眾的收視習慣。台灣將在2010年終止類比訊號傳送,政府必須加強輔導民眾在訊號轉換期間的適應問題,以及告知可能會對民眾收視行為所產生的影響,讓民眾有充分的時間為迎向數位電視時代作好準備。只有透過更積極主動和具有充分資訊的民眾參與,才能為當前台灣推動電視數位化注入一股新活力。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記者?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記者?

◎張正(永和社大社區新聞社顧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

如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記者?以寫字為主的,文筆必須流暢,以說話為主的,口齒必須清晰,另外,所有記者都應該有一顆能夠思考的腦袋,並且內裝處處懷疑追根究底的精神。

為了替服務的報社網羅新血,試寫了一小段應徵記者的小啟。不過寫完上述條件之後,仍覺得不太對勁。這些都只是基本的技術性要求罷了,擁有這些技術,就足堪擔任記者嗎?

於是我再加了幾句:「不藍不綠,替弱勢發聲,具有國際觀。」在貧富差距拉大、藍綠陣營對立、眼裡只有自己的肚臍眼的台灣,這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條件。

但是回想前陣子的一份民調,我以為分居政治光譜兩端的《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卻勇奪「最公正客觀」的榜首與榜眼。這莫非表示,只要立場和自己一樣,就是公正客觀?再解讀下去,是否也意味著藍綠兩大陣營已經瓜分了大部分群眾?那麼,如果我的報社「不藍不綠」,是不是只好吃自己?

至於「替弱勢發聲」的新聞報導,有人要看嗎?想想街談巷議最火最紅的題材,要不是光怪陸離的奇聞,要不就是名人權貴的私生活。就以原本號稱要替弱勢發聲的公共電視當例子,也只有在轉播王建民時,才拿得到像樣的收視率。

而「具有國際觀」這項條件,我也越看越心虛。因為覺得台灣只關心自己,所以要多報導國際新聞;但就是因為台灣只關心自己,所以國際新聞沒人愛看。或者反過來說,是因為台灣的媒體老是在肚臍眼裡打轉,所以養成大家的肚臍眼口味?又或者,目前的狀況,是因為台灣長久以來在國際上被孤立的後果?而我們區區一家小報社,即使請來幾位「具有國際觀」的記者,能打破這樣的肚臍眼惡性循環嗎?

大環境一時難以改變,但是既然已經攪和在其中,還是得想辦法踩穩步伐繼續走下去。也許在問「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記者」時,更重要的是先問:「我們要做個什麼樣的媒體?」甚至更進一步問:「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是賺錢?是公平正義?是通通都要?而這些目標,一定得藉由作為『媒體』來完成嗎?」等這些問題都能回答之後,才有辦法描述清楚我們所需要的記者。

上網亂逛,看到東森新聞報一位實習生的「側寫」:「實習記者該不該拿小贈品?」這位實習生抱怨記者會的公關大小眼,沒主動奉上贈品。作為媒體人,我確定自己不想招聘有如此心態的記者,也慶幸我不是在這家會刊出這種文章的媒體。補上「不要期待能賺大錢」、「最好還有一點幽默感,不然日子太苦了」這兩項應徵條件之後,暫時收工。

{訊息快遞}Graham Murdock來台演講:民主與公有--數位網路時代的公共廣電體系

適逢今年度IAMCR在台北舉辦,許多在台知名的歐美學人來台參加。其中在英國羅浮堡大學任教,長於文化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的Graham Murdock,受媒體改造學社及臺灣民主基金會邀請,將於下週二(8.02)有一場公開演
講,講題為「民主與公有--數位網路時代的公共廣電體系」。

這是十分難得的機會,敬請把握參加。

活動形式:公開演講
日期時間:2005年8月2日(Tue.)14:00 – 17:00
活動地點:福華國際文教會館103階梯會議室 (80人)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02-8369-1155)
進行程序:
13:30 – 14:00 聽眾進場
14:00 – 14:10主持人開場與介紹演講者
14:10 – 15:40演講
15:40 – 16:20 觀眾提問與回應
16:20 – 16:50 使用茶點與自由交談
16:50 – 17:00 活動結束與整理場地

主辦單位 台灣民主基金會 媒體改造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