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08-04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8-04》

本期內容
◎ 形上的流亡:我的天國已經崩落──史蒂芬‧茨威格的悲劇人生之一
◎ 教授爸爸週記:流浪教師



形上的流亡:我的天國已經崩落──史蒂芬‧茨威格的悲劇人生之一
  宋國誠
我最感興趣的是瞭解別人,而不是審判別人──史蒂芬‧茨威格

在世界文壇中,一個流亡作家死於異國,卻由異國政府為他舉行國殤,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是第一個。茨威格是20世紀享有最多讀者、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一個慘遭納粹迫害的德語─猶太作家,他一生沒有得過任何文學獎項,卻被視為「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俄國大文豪高爾基稱茨威格是「世界第一流的作家」。

負傷飛行的野鴿

茨威格1881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中學畢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1903年獲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戰戲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1933年希特勒竊取政權之後,茨威格和海涅、湯瑪斯‧曼等人的作品被納粹黨人焚燒殆盡,為了反對奧地利與納粹德國合併,茨威格毅然放棄自己的奧地利國籍。當年10月,已經譽滿歐洲的茨威格被迫遷往倫敦,成為「亡命敵國的異鄉人」。1942年茨威格與第二任妻子綠蒂移居巴西,住在里約熱內盧北部山區的小木屋。1942年2月,日本宣佈參戰,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茨威格眼見和平已經絕望,決定「以自己的身軀反對戰爭,以自己的生命維護和平」,在來不及看到二次大戰反法西斯主義鬥爭的最後勝利,於1942年2月23日,與妻子一起相擁服藥自殺。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國殤儀式,他的靈柩被安葬在國王彼德羅二世的墓旁。

茨威格就像是一隻展著受傷羽翼而長途飛行的野鴿,帶著和平與人道的信箋,在始終尋覓不到落腳之地而倦飛墜地,但是他即使在絕望於個人前途時,還掛念著人類的未來。茨威格一生只活60歲,他在來不及寫完的長篇遺稿《青雲無路》(又譯為《醉心於變形》、《富貴夢》)中說道:

人和動物相比,唯一的優越之處在他什麼時候想死就可以去死,不只是到了非死不可的時候才死。這也是人的一生偷不去的、搶不走的、一直可以享用的、唯一的一點點自由吧,這就是毀滅生命的自由。(註1)

茨威格出身於藝術氣氛濃郁、生活溫文儒雅的維也納,這個「世界藝術之都」,歷經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兩大王朝的偉大首都,不僅提供了茨威格青年時期文學啟蒙的肥沃養份,而且還造就他對文學藝術終生不渝和宗教式的痴迷志趣。

茨威格終生維持一種「維也納情調」,一種厭惡政治軍事,崇尚精神享受,唯藝術至上的文化風格,一種既喜愛模仿貴族身段但也不吝於對貧窮弱小付出關心憐憫的行事態度。19世紀末期的歐洲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但唯有對藝術的愛好可以打破階級的藩籬,窮人對藝術的鑑賞能力並不亞於富人。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中寫道:「在歐洲再也沒有一座城市像維也納這樣狂熱地追求文化生活。……這座音樂之城最突出的天才莫過於把各種各具差異的文化和諧地融為一爐,形成新的獨特的奧地利文化、維也納文化。……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都變成了一個超民族主義者、世界主義者和世界公民。」(註2)

顯然,在茨威格青年時期,絲毫沒有感受到種族差異或階級對立的矛盾,茨威格不僅沒有猶太認同問題的困惑,沒有階級恩怨和貧富衝突,也沒有動盪或不安的外部憂慮,他把自己看成一個醉心於統一的歐洲文化中的榮譽成員,一個普世平等的世界公民。但是茨威格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切美好世界,他一生夢縈魂繞的精神家園,「不過是建立在夢幻中的一座空中樓閣」,「維也納這座有著兩千年歷史的繁盛之都,在它變成德國的一座省城前,我不得不像一名罪犯一樣離開它」(註3)。二次大戰和納粹殘暴的猶太滅族罪行,使他從一個維也納精神貴族淪為亡命作家,最終被逼向精神崩潰的境地。

一顆心就是一個時代

茨威格是20世紀「創傷文學」(traumatic literary)最傑出的代表。對一個目睹兩次世界大戰和史上最殘酷的反猶、屠猶事件,歷經晚年的流亡和與故鄉終生訣別的敏感作家來說,面對人性的困惑與精神荒原化的年代,茨威格自然擁有取之不盡的寫作題材。但是,當世界的變化和道德的淪落遠遠超出作家的感知範圍,當人們的遭遇和未來的期待遠遠背離人類文明的軌道,當理性的良知也已陷落在仇恨的深淵時,作家的寫作就有如隻手提舉千鈞萬頂的不堪沉重,而其作品則像是風中閃爍的火燭,氣弱游絲的呻吟,作家的精神世界則像天國崩落前的恐慌,地獄來臨時的無助。

茨威格一生的作品,始終以「戰爭創傷」和「人性裂解」為主題,圍繞在戰爭的迫害給人們留在心中的精神創痛,以及在這個無助且無望的世界中,以全部生命為一絲微弱僅存的理想而力搏至死的卑微人物。實際上,那些佈滿在茨威格全身、期待歐洲走向大團結的理想主義細胞,正被當時有如瘟疫般的納粹病毒一一吞噬,一顆溫良憨厚的詩人之心,正慘遭當時野心勃勃的侵略陰謀層層撕裂。而從現代文學史來看,人們很難從怡情雅性的觀點,將茨威格簡單的歸之於現代主義、象徵主義或寫實主義等等流派,因為他的作品既是肉體孤絕和精神流亡的自傳書寫,也是整整一個世代妻離子別、生死一瞬、無處逢生的真實記錄。一顆心,就是一個時代,茨威格的個人生活就是一部時代悲劇史詩的展開,而時代的每一場悲劇,沒有一時一日不是構成了茨威格個人生活的全部境遇。

若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界,茨威格前期的作品以詩、戲劇、翻譯和名人傳記為主,後期則以小說和自傳為主。1901年,當茨威格還只是個大學生,就以發表50篇短詩輯成的《銀弦集》(Silberne Saiten〔Silver Strings〕)而受到矚目。儘管茨威格謙遜地指出,詩本身並不是出自親身體驗,只是「一些不確定的預感和無意識的模仿,只是一種語言上的激情」,但他的處女詩集卻獲得當時已經成名的詩人里爾克(Rainer M. Rilke)等人的讚賞。當時《法德雜誌》刊出高度肯定茨威格的評論,認為這部詩集具有一般處女作少有的「沉靜莊嚴之美」,「超然物外的意境」,具有「優美的音韻和豐富的形象」(註4)。1906年茨威格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獲得當時堅持高藝術水平的「島嶼」出版社青睞而出版,從此奠立了茨威格在歐洲文壇啼聲初試、一鳴驚人的地位。

從第一部戲劇《泰爾西特斯》(Tersites〔Tersites〕),就已顯露出茨威格對一種處於歷史命運下無力回天之卑微人物的憐憫和關注。這部被茨威格視為「一生中寫得最優美的作品」,取材於荷馬史詩,但作了符合茨威格情感模式的改編。泰爾西斯特是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軍裏的一個小丑人物,雖然地位卑微,卻能言好辯,敢於在不可抵抗的命運之前為自己的理念辯護,直到被希臘聯軍的大將阿喀琉斯一拳打死為止。茨威格從不去關心歷史中的天才或英雄人物,反而將情感的熱力投注在小人物的悲劇生命之上。

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同樣表達了茨威格對歷史偶然因素和突發事件的關注,一種無規律性的歷史觀。茨威格對遭受命運擺佈而不得自由的人充滿了寬容和理解,只有同情,沒有審判。茨威格劇中的人物,都是歷經苦難、承受痛苦的人,而不是以自己的力量或某種偉大目標而使別人痛苦的人。在他眼中,偉大的人往往是給眾人帶來痛苦的人,反而是身邊的小人物,歷史中的可憐蟲,才是給人們帶來溫馨和感觸的人。茨威格說道:

這部作品體現了我創作思想的一個個性特徵:從來不為所謂的英雄歌功頌德,而只著眼於失敗者的悲劇。在我的中篇小說中,主人公從來都是屈服於強者的弱小者,我傳記中所寫的人物,不是在現實生活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物,而是精神高尚者。(註5)

寫於一戰期間的《耶利米》(Jeremy〔Jeremiah, 1917〕),是一部反戰劇本,它在茨威格一生的創作生涯中具有絕對的重要性,通過這一劇本,茨威格「表達了對那個時代最強烈的抗拒情緒」,確立自己的歷史觀點和人生哲理,確立他從此以後不曾改變的和平主義的創作立場。

劇本取材於《舊約》中一位猶太先知的故事。猶太預言家耶利米預言埃及將被巴比倫王國所滅,猶太國也將在隨之亡國。耶利米主張向巴比倫求和,反對與巴比倫對抗,甚至反對那些密謀反對巴比倫的本族同胞。然而猶太好戰派在逃往埃及時,為了讓耶利米證實自己的預言,脅迫耶利米一起亡命埃及,但耶利米還是繼續譴責流亡埃及的猶太人,最後遭到猶太人以亂石打死。

耶利米在當時被視為猶太叛徒和投降主義者,但耶利米的預言卻在他死後一一印驗。茨威格塑造耶利米這一失敗者的原型人物,旨在批判一戰期間歐洲好戰的英雄主義思想,以及那些狂熱的種族主義者。事後證明,歐洲這些狂熱英雄在戰敗後個個成為無家可歸的喪家之犬,但耶利米卻因為能夠預知失敗而勇敢承受失敗,從而在失敗中反思和超越。茨威格諷刺一些以不敢承認失敗來浮誇自己的勇敢、驅使他人犧牲送命以換取自己英雄主義快感的人,才是真正的失敗者,而能夠承認失敗並忍受失敗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下週續)

註1:高中甫(主編),《茨威格小說全集》,西安出版社,1995,第二卷,頁624。

註2: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轉》,汀蘭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頁11。

註3: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傳》,頁2。

註4:中譯本參見張玉書主編,祝彥譯,《斯台芬‧茨威格集:銀弦集、早年的花環、新的旅程》,北京:華夏,2000。

註5: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頁167。
(回目錄)



教授爸爸週記:流浪教師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7月27日,芳慶再度來找我,我靜靜聽他講了近半個小時,很少回話。

芳慶是世新社心系的畢業生,我並沒有教過他,但我當圖書館館長時,他常常在圖書館看書,有時會主動到館長室找我聊天。逐漸的接觸,讓我了解他是一個榮譽學生,所修的學分數遠遠超過畢業的要求,每一科更自我要求都要拿高分。除此之外,更不遺餘力地參加讀書會,讀想讀的書。更重要的是,對事情充滿樂觀,往樂觀面思考,不讓逆境將自己擊倒。年前,一次陪我從景美堤外便道走回家的路上,就是因為他的建議,我才開始推動世新大學的名人及大師演講。

這樣一個表現令人擊節讚賞的學生,最近卻碰到了難關。主要是因為他修了教育學程,立志想當教師,但沒想到環境的變遷如此之快,讓他變成大家最不願見到的流浪教師。

4、5個月前,他剛退伍,我就積極地找南部的記者朋友,看能否幫他順利找到一個學校。月前,他請我拜託一個認識的人,幫他寫推薦信,以應徵中部的一所中學。前者因為他不想在台南應考而作罷,後者則是這位熟人因為與他不熟,因此拒絕幫忙,讓他失去一次機會。

他告訴我,自今年3月以來,他已參加了20幾場教師甄試,南北奔波的結果,讓還沒有開始賺錢的他,已花掉了10幾萬元報名及各種費用。其中的6、7這兩個月,更佔了7、8萬之多。

20幾場甄試,結果都不理想。最近,有一個台北市的私立高商,總算提供了工作機會。但這個學校,除了要他當輔導組長外,還要兼一班的導師。令人無法想像的卻是,與公立學校比起來,同樣的工作可以領一個月近6萬的薪水,但這個學校只給3萬9。讓他在兩、三天內決定退聘的,主要還是因為一接手,就要求他舉辦輔導研習。他自認尚無任何這方面的經驗,因此只好坦白以告,盡快抽身。

他這次上來台北,主要是應徵桃園一所偏遠學校的代課教師。5個人進入最後決選,結果他是備二,正取是多年經驗的一位老師。在回家的路上,他發了一封簡訊給我,告訴我如此勞累地南北奔波,他只有不斷告訴自己要繼續加油。

從與他的對話中,我才了解有些人代課7、8年還在代課,可見工作真是不容易找。從他的語氣中,他的家人其實已不指望他能找到教職,但為了給自己一個交待,他要求自己必須以一年為期努力看看。畢竟這是他的理想,準備了那麼久,如此輕率地放棄,他如何對得起自己?以後該如何面對自己?

面對著他,我常常已經詞窮。再多的勉勵與同情,都無法輕解他不斷受挫的精神。讓我自覺傷感的是,這樣一個有理想、追求優異的學生,就在這個小島的交通幹線上,不斷地磨掉他年輕銳利的心靈。我現在只期望,在下一次的甄選中,他能雀屏中選,讓他早日脫離奔波的苦海。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