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8-07》 |
本期內容 | |
◎ 美國傳真:時代環境變遷 室內活動席捲童年時光 | |
◎ 芬蘭傳真:高中無年級制 中國也借鏡 |
美國傳真:時代環境變遷 室內活動席捲童年時光 | |
編寫■盧季寧 | |
9歲的賀威爾與爸媽和弟弟參加威名百貨贊助的釣魚比賽,他邊從春湖中拉起翻車魚,邊高興地說:「釣魚真有趣。」但老實說,賀威爾寧願做別的事,例如打電動玩具,他坦承:「這是我的優先選擇,但我媽說,電動玩具打多了會傷腦。」 賀威爾的媽媽波拉克太太笑說:「童年時,我們常到戶外踏青,如今,你得強推孩子走到戶外。」 根據今日美國報等媒體報導,這個世代的美國兒童的童年時光,其本質已出現根本的改變,無拘無束的戶外童年──打棒球、做樹屋、回「家」吃晚飯──幾乎快要消失了。 如今,美國兒童的童年時光多半在室內渡過,看電視、打電動玩具、上網等等。當兒童走出戶外時,主要是要參加既定的活動──足球營或釣魚比賽──並且是在大人的監視之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一項調查,在平常的一週中,年齡9至13歲的兒童有27%參加分隊的棒球比賽,僅6%自己玩耍。 參加戶外活動比例下滑 根據美國運動器材協會(National Sporting Goods Asso-ciation)和美國運動數據公司(American Sports Data)的調查,過去10年來,在室內渡過童年時光的兒童比例逐年增加,從事自發性戶外活動,如騎腳踏車、游泳、打美式足球的兒童大幅減少,特別是在過去5年。 根據上述研究,自1995年以來,7至11歲兒童到戶外游泳、釣魚、打美式足球的比率下滑了近3分之1,滑獨木舟和滑水的兒童比率也下滑近3分之1。 兒童和腳踏車的關係疏遠的情況最為明顯。1995年,68%的7至11歲兒童每年至少騎腳踏車6次,去年只有47%的兒童曾這麼做。 根據腳踏車業和零售雜誌(Bicycles Industry and Re-tailer News)報導,2000年兒童腳踏車的銷售從1,240萬輛,跌至去年的980萬輛,跌幅高達21%。 腳踏車業和零售雜誌發行人馬克‧桑尼(Marc Sani)表示:「腳踏車以前讓兒童握有行動的權力,我爸媽不在乎我騎腳踏車上哪去,只要我可趕得上回家吃晚餐,如今家長擔心孩子在他們的視線之前消失。」 凱瑟家庭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和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調查發現,兒童在平常時刻打電動的機率,比到戶外騎腳踏車高出6倍。賀威爾說,他喜歡打電動玩具,「滑板高手2」(Tony Hawk's Pro Skater)比真正的滑板有趣多了。 組織性的戶外活動依舊吸引兒童,但參與的兒童人數也漸漸下滑,只是下滑的幅度不如非組織性的戶外活動。 根據美國運動器材協會的調查,參加少棒聯盟比賽的兒童減至210萬人,已由1997年的高峰下滑了14%,但平日練習傳接球和揮棒的兒童快速減少2倍。 威廉波特少棒聯盟發言人克里斯‧唐恩斯(Chris Downs)表示:「童年時,我常常把手套扔在腳踏車上,然後騎2、3英哩到棒球場練習傳接球,如今這種練習已吸引不了兒童,他們有很多種不同的選擇,包括打電動、看電視等等。」 3D電視遊戲機「入侵」 印地安那州迪保大學(Depauw University)撐竿跳選手麥克‧莫里斯說,1996年任天堂64引進美國,對他那個世代的童年生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任天堂64有3D圖畫、搖桿和射擊遊戲,可以使朋友相互競賽,幾乎就在隔天晚上,麥克‧莫里斯隔壁的小孩原本喜歡在戶外玩耍,現在轉回到室內打電動,有些小孩甚至再也沒有走至戶外。 這樣的轉變可以在兒童身上看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數據,1960年代,兒童肥胖的比例僅4%,如今,16%的兒童過胖。這樣的轉變也顯現在兒童的大腦健康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人類環境研究室主任法蘭西斯‧郭指出,研究顯示,待在戶外較多時間的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長,看電視或打電動時間較久的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 郭表示:「新的研究顯示,我們的直覺是對的:兒童在媒體上花太多時間,到戶外的時間不太夠。」 室內比戶外安全 電視和電動玩具的誘惑,不是導致兒童待在室內的唯一原因。家長愈來愈擔心讓孩子在交通繁忙和充滿戀童癖和失蹤兒童報導的世界中漫遊;而自1960年以來,出生率下降41%,意味了鄰里的兒童很少;家家戶戶裝冷氣,也使得兒童無須到社區游泳池涼快。 描述兒童與自然的關係愈來愈疏遠的《森林裡的最後一個孩童》(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一書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表示:「從前,孩子遊玩的界線是以區段或英哩來計算,如今,多數孩子遊玩的界線僅限於前院,許多孩子只能待在家裡。」 理查‧洛夫說,許多家長擔心戶外,無論是否讓小孩在戶外爬樹或獨自在森林中騎腳踏車,家長認為讓小孩在房間裡玩Xbox遊戲機,比在戶外更加安全。 就拿俄亥俄州來的好朋友提摩森和希爾薩默為例,這兩個活潑好動的11歲男童,家裡只隔了一條交通繁忙的街道,但他們的父母從不讓他們離開居住的小鎮。 在上學期,兩個男孩每天下午兩點回到家後,就得獨處好幾個鐘頭。希爾薩默會在床上蹦蹦跳跳,然後看MTV或電視喜劇《正義前鋒》(The Dukes of Haz-zard)。提摩森會和兩英哩外的朋友玩即時通,偶爾會到院子裡獨自練習投籃。 這對好朋友也參與威名百貨贊助的這場釣魚比賽,希爾薩默的母親貝葛莉開車載他們倆到比賽現場,並坐在他們身後的海灘椅上,閱讀神秘謀殺小說《隱藏的掠食者》(Hidden Prey)。 貝葛莉說,她絕不會讓兒子希爾薩默在沒有大人監視的情況下,獨自在森林中玩耍,更不會讓兒子獨自到對街的公園。她說:「公園是戀童癖者喜歡出沒的地方。」 貝葛莉回想起自己像頑皮男孩的童年時光,她騎著腳踏車逛遍整個小鎮,也可以在戶外自由自在地玩耍──爬樹、玩捉迷藏、踢鐵罐等。但她說:「現在孩子的生活與從前孩子已經不一樣了。」 在天主教學校讀書的9歲女孩諾斯,也在幾公尺之外的湖畔釣魚。昨晚諾斯到朋友家過夜,還設法用果汁和牛奶製作葡萄果醬,她與朋友聊天聊到午夜,討論尼斯湖水怪是否真有其事。 但諾斯說,她多半的時間都是一個人渡過。她說:「當我快樂的時候,我就到戶外,當我悲傷的時候,我就看電視。有時候,我從醒來之後就看電視,一直看到上床睡覺。」 1960年代,電視每週播放27小時的兒童節目,且多半是在週六早上同步播放;如今,美國有14家以兒童為收視對象的電視網,兒童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還不在這14家電視網裡。 凱瑟家庭基金會的研究顯示,上學期,8至10歲兒童平均每天花6小時看電視、打電動和用電腦。針對兒童在假日時期的作息,目前並無相關研究,但電視收視率調查顯示,兒童在暑假時看電視的時間多於平時。 許多家長對小孩的這種作息感到不滿,但不太確定要怎麼做。 現年54歲的達倫‧穆勒在內布拉斯加州籌畫公園和娛樂計畫,他的童年時光都在打球、騎腳踏車和建城堡,甚至到現在他都不喜歡待在室內。 達倫‧穆勒的小孩剛好反,他們寧願坐他的車到學校,不願步行到兩棟房子之外的學校。達倫‧穆勒11歲的女兒艾薇每天與對街的朋友玩即時通,問她為什麼不過街找朋友玩,她說,這樣更有趣。 達倫‧穆勒16歲的兒子泰勒醒來以後幾乎都待在寢室裡,在網路上與世界各地的玩家玩「魔獸爭霸」(Warcraft)遊戲。 達倫‧穆勒說:「我把兒子當作穴居人,因為他很少離開寢室。他偶爾會出來吃晚餐,但不能跟我們同桌吃飯,因為他得回去打電玩。」 泰勒最近在寢室裡興奮地大叫,原來與他同隊的電玩高手在「魔獸爭霸」中拿下很高的排名,達倫‧穆勒不知該說些什麼:他應該恭喜泰勒,還是擔心他的生活? |
|
(回目錄) |
芬蘭傳真:高中無年級制 中國也借鏡 | |
涂翠珊 | |
自1982年起,芬蘭就開始在一些高中實驗「無年級制」,到1993年正式在全國高中實行,從此高中裡再也沒有分年級,也沒有固定的班級,每個學生都可以獨立地選擇並安排自己想學習的課程,獲取足夠的課程數後即可畢業。 鑑於芬蘭基礎教育在PISA評量中的亮眼表現,從2001年起,大陸教育部與北京教育局的官員學者們也開始與芬蘭互動頻繁,除了簽訂高中合作計劃,加強雙方學生與文化上的交流之外,芬蘭以課程為導向的高中教育模式,也成為大陸新的高中教育改革借鏡的對象,光是今年就有將近5百名大陸高中校長計劃前來芬蘭觀摩。究竟芬蘭的「無年級制」高中,如何實施,又有何特色? 學生擁有課程選擇權 芬蘭的「無年級制」是以課程為導向,在十幾個科目下把課程分為三類:必修課程、專門課程、和應用課程,同一科目下還分出許多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課可供選擇,連必修課程也不例外,因此一個學校開出上百堂不同的課也不奇怪。學生必須修到至少75個課程才能畢業,其中應包括47至52個必修課程、10個專門課程、和其它應用課程。 專門課程指的是學生自己從必修課程中,選擇有興趣的部分進階學習;應用課程的選擇則更為廣泛,可以繼續專精專門課程,也可以選擇學校提供的選修課程,甚至其它教育機構提供的課程。每一個課程包括38堂課,而一個學年裡則分成5到6個學習段落,每一個學習段落裡學生都可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4至6個課程集中學習,並在學習段落的最後一週進行考試。 某些課學生甚至可以選擇以自修、寫報告的方式代替上課,這樣的做法,除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外,也讓他們提早熟悉高等教育的學習模式。 選擇權既交給學生,修習高中所需花的時間,也就因人而異,從2年到4年不等。選擇上的自由,不只跨越傳統的班級及年級界線,還可以跨校。教育法令中強調教育機構之間應資源共享合作,所以當學生需要時,也可到別的學校或教學機構去修一部分的課程。教育局也鼓勵高中與技術學校合作,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某職業領域,並更有能力決定未來的進階學習,有的學生甚至選擇完成「雙文憑」,同時取得高中文憑與技職學校的証書。 有特殊專長及需求的學生,也有機會申請使用高等教育的設施,例如到大學聽課,或使用大學的實驗室,彈性之大,為的就是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別興趣與需求。僅管有13%的高中生認為,他們的學校與其它機構合作管道不足,但是對於「無年級制」高中的整體滿意度,在調查中仍然偏高。 無年級制的反對聲音 無年級制讓學生的學習能從自我的興趣及能力出發,並練習自我負責和獨立,然而,反對的聲音也同樣存在: 有學者指出,給予學生各種選擇性的高中,同時也可能給予學生錯誤的訊息,好像人生中充滿著各種美好的選擇,隨時都可以挑選更好的;然而,很多課程雖然不有趣也不容易,卻是教育中必學的知識。 此外,在沒有班級也無年級的高中裡,年輕人便少了與同輩相處的經驗,原本學校是提供群育的場所,這樣的制度則減少了提供群育的環境。 另外,從9年基礎教育的分班分級制,到高中的無班無年級制,對15、16歲的年輕人來說,是個不小的轉變,等於讓高中生擁有成年大學生的選擇自由,然而,他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做這些選擇,則因人而異。當樂於學習的學生享受多樣選擇時,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則可能更感到無所適從失去方向,此種現象尤其以男學生為多。 而學生們在申請高中時就必須要做決定,接下來的幾年中打算學習哪幾種語言、修較進階的數學課程還是短期基礎數學課程;對於將來想讀工科的學生,進階的、較長期的數學課程當然比較有利,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是否已經了解自己未來的走向,則是一個問號。因此,教育工作者提醒,當選擇的自由往年齡下層移動時,輔導的角色就必須更向下紮根,落實在基礎教育裡,讓學生了解,他們做的每一個選擇對未來可能的影響及限制。 整體而言,這個制度受到肯定,但長期的挑戰也不少,例如如何使學生在這樣的系統裡也學到群育與社交能力、減少學生在班級及人數變動下的不確定感、讓有學習危機的學生不被邊緣化、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不特意挑輕鬆的課過關、減少害羞學生可能有的孤離感與挫折等等。教師們輔導學生的能力在這樣的系統中更被強調,然而沒有固定的班級,也使其較不易深入了解學生。 目前大陸的高中教育改革,雖然還未進行到如芬蘭一樣的無年級制,但新的學分制,已經朝這個方向跨了一大步,後續發展自有待專家評估。而1990年代起移民逐漸增加的芬蘭本土,在過去的幾年來則強調,應持續加強與非西方國家移民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畢竟強調個人自由的高中教育模式並不是所有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都能了解的。 僅管任何制度皆有優劣,芬蘭將學生的動機和興趣做為學習最重要前提、並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理念,相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也積極地影響了學生的成長與表現,這一點,倒值得做為參考。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