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十三與角頭音樂的獨立大夢
文‧張世倫 圖‧林格立
近年來在台灣,逐漸形成一股非主流與獨立廠牌的音樂風潮。其中,「角頭音樂」由於發行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陳建年的專輯,並主辦每年暑假熱到不行的台北縣貢寮海洋音樂祭,而備受矚目。 位於台北社子島,角頭音樂的地理位置,彷彿象徵了它離核心不遠,但又具有邊緣性格的市場定位。隱蔽難尋的辦公室小門旁,是俗豔花俏的檳榔攤,恰巧呼應了角頭粗獷又本土的非主流性格。 「我的故鄉在雲林,一向以生產流氓著稱!加上獨立唱片就是要做有稜有角、具有個性的音樂,才能在潮流前端領頭,所以就取名為角頭,」本名張議平的老闆張四十三邊叼著煙邊說。 具有濃厚草根味,卻又不時流露出精明目光的張四十三,最早在主流唱片公司當企劃,「做了黃乙玲跟廖峻的專輯,賣的很慘。」之後短暫經營地下電台,最後他還是決定回到唱片本行,在1998年創立「角頭音樂」。 有稜有角的獨立唱片 「我們要做的東西就是獨立廠牌,無論在音樂或經營上,都要異於主流公司。」成立6年來,角頭已經出版30多張作品,歌手包括福佬、客家、原住民、琉球人等,甚至在台灣的外國人,都曾在角頭發片。音樂風格上,則涵蓋民謠、搖滾、地下樂團、劇場配樂、電影原聲帶等,甚至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電台叫賣秀,都因風趣詼諧,而一連出了3張。 風格多樣,眾聲喧嘩,是因為角頭的目標,就是要把台灣當代各種異質、多樣的聲音,都儘量羅列其中。「我想證明,唱片,也可以是一種時代的紀錄,」張四十三堅定地說。 創業之初,張四十三借了400萬元,其中200萬就投資在角頭自己的錄音室上。因為「非主流的音樂人,多半具有自由、隨性的風格,常需要比主流藝人更長的錄音時間,才能醞釀出好音樂。外面錄音室以小時計費,錄音時又急又趕,對非主流廠牌來說,不但花費大,錄出來的東西也不自然。」 追求自然,尊重創作的錄音原則,也展現在機動的工作態度上。1999年,為了幫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台東原住民警察出唱片,他們特地從台北南下台東錄音,只因為「那是他覺得最自在,最能忠實表現自己的地方。」這張名為《海洋》的原創專輯,在金曲獎裡爆冷門擊敗張學友、王力宏等主流歌手,讓陳建年成為那年的金曲歌王。 與樂手的伙伴關係 角頭另一特殊處,是不和樂手簽主流唱片所謂的長期經紀約。「訂長期合約,最後常變相地箝制歌手的發展,再說我們也沒有能力長期照顧他們,」張四十三說。因此角頭只針對每次作品發行時,和歌手簽單張合約,「合約內容與歌手版稅,一定白紙黑字清楚載明,不能因為是非主流,就讓人家吃虧。」 即便歌手走紅,主流唱片來挖角,「那也無妨,我誠心祝福他們能有更好的發展。角頭能做的,是幫助有興趣出唱片的音樂人,能在他們生命裡留下一些珍貴的紀錄。角頭與樂手,基本上是伙伴關係。」 自製與分工並行的生產模式 目前角頭每年以出版6張專輯為目標。在這樣的年產量裡,部分是角頭從企劃、錄音、混音、後製全部一手包辦的「自製片」,例如陳建年的專輯;另一種合作模式,則是與樂手分工,直接採用他們錄好的母帶,角頭只負責後續的設計、美編、發行、宣傳事宜,例如「好客樂隊」與「濁水溪公社」的新專輯,都屬這種合作模式。 剛在角頭發行專輯的好客樂隊團長陳冠宇,過去曾是「交工樂隊」的成員。他說,「過去在交工時,一切都自己來,結果音樂錄完後,還有很多行政、宣傳、鋪貨上的事要處理,對團員造成很大負擔。如今有角頭這類的專業獨立廠牌,讓音樂人能更把心思專注在創作上。」 強迫取分的包裝策略 角頭在通路與包裝上的優勢,並非憑空而來。創業之初,為了讓品牌曝光,張四十三奇招盡出。為了突圍,他親自走遍全台各唱片行跑業務。「雖然累,但效果不錯,如今大部分唱片行都看得到我們的作品。」 雖願意進貨,但唱片行常把非主流作品擺在不顯眼處。張四十三的第二招,則是打破一般人對CD的想像,刻意將封套仿照傳統黑膠唱片規格,採用24乘24公分的超大包裝,「弄得這麼大,唱片行非得要把我們的東西放在顯眼處,消費者想不看到都難。」 一般主流公司在企劃時,只會把內頁文字與美術設計的功能侷限在襯托與粉飾歌手上,但在角頭作品裡,文字可以是報導文學,美術設計可以是氣味獨特的創作,既和專輯相關,又有獨立的生命。 美術表現上,角頭的作品多由設計師蕭青陽操刀。「幫角頭做專輯時,我們工作室都獨立作業,角頭完全不干預,」蕭青陽因此把每張替角頭設計的封面,都當成自己獨立的美術作品,努力傳達一種台灣特有的視覺風格。如2001年出版的《少年ㄞ國》合輯,蕭青陽便以當時最流行的電視連續劇《飛龍在天》為範本,將自己兒子模仿劇中人裸身擺出武打架勢的照片當作封面。而替脫口秀藝人恆春兮設計時,蕭青陽特地把抗議天王柯賜海拉進來,呈現一種突兀的時代趣味感。 音樂祭的強力推手 自2000年起,角頭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每年暑假在貢寮舉辦《海洋音樂祭》。這項標榜獨立樂團與創作藝人參與的大型國際音樂祭,從首屆參與者不過千餘人,一路演變成去年有30多萬人朝聖的盛會。 海洋音樂祭的成功,反映消費型態的改變,以及演唱會市場的逐漸成形。有別於主流公司只把演唱會當成打歌工具,現在的活動主辦單位,都逐漸傾向將演唱會定位為創作者或樂團的音樂慶典,這個趨勢,讓獨立唱片公司比主流公司更有機會承包案子。 「因應潮流,目前角頭的業務量上,音樂祭等活動大致佔了7成,唱片本業只佔3成。就未來趨勢而言,唱片市場只會繼續萎縮,因此經營副業來支撐本業是必要的,」張四十三無奈地說。 至於海洋音樂祭,近年來由於參與者眾,贊助廠商介入太深,被不少人批評逐漸遠離鼓勵獨立創作的本意,變成只是一場短暫的夏日狂歡派對。張四十三因此考慮在未來改採售票模式,並加強音樂祭的主題訴求,「海洋音樂祭可以轉型成環保的、政治的、或議題式的音樂祭。」 獨立音樂的長征路創業6年,角頭從沒沒無名變成台灣最具規模的獨立廠牌。放眼未來,張四十三表示將繼續深耕音樂祭市場,並將音樂祭營收回饋到音樂製作與唱片生產上。 角頭這場由台灣出發的音樂長征未來要怎麼走,所有關心流行音樂的人都在關注著。「但無論如何,獨立音樂的『勢』,現在已經出現了,隨著廠牌越來越多,在這條獨立音樂的大路上,角頭將不會孤單,」張四十三自信地說。 (本文節錄自光華雜誌2005年8月號) |
角頭音樂老闆張議平,自己也是出過專輯的非主流歌手。由於母親在43歲時生下他,因此取了個「張四十三」的藝名。(莊坤儒攝)
來自台東的原住民警察陳建年,以專輯《海洋》成為金曲獎歌王。
卑南族歌手紀曉君,明年將以母語名稱Samingad進軍歐洲市場。 角頭專屬的唱片設計師蕭青陽,堅持用美術紀錄當代台灣的視覺風格。
2000年第一屆海洋音樂祭時,參與者僅千餘人,如今每年現場觀眾高達30多萬人,已成為北台灣暑期音樂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