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50823】被遺忘的「奇萊」——「沙奇萊亞」歷史溯源 (潘繼道)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被遺忘的「奇萊」——「沙奇萊亞」歷史溯源

作者:潘繼道(國立師大博士後選人)

◆奇萊地名由來

沿著花蓮市的中山路往西中央山脈的方向走,在四維高中附近,有一間稱為「達固部灣」的冰果室在那裏。為什麼它會取名「達固部灣」呢?而附近為什麼又叫做「佐倉」呢?在過去這個區域居住了什麼人?又跟我們生長的花蓮發生了什麼關係呢?這一連串的疑問耐人尋味,而答案就必須從一支快被人遺忘的族群--沙奇萊亞(Sakizaya)談起......

翻開有關台灣原住民或舊地名來源研究的書籍,「沙奇萊亞」無是個陌生的名詞,但如果把它換成了「奇萊」,大家就能瞭解了。對!「沙奇萊亞」就是「奇萊」,也是花蓮的舊地名之一。

從前,沙奇萊亞人就住在四維高中附近,是個強勢的族群,當外來族群接觸到他們時,誤以為 Sakizaya 是地名,加上聽不清楚他們的發音,因此就寫成「奇萊」,並把附近的高山稱為「奇萊山」。

根據該族長老的口述,沙奇萊亞人的祖先是從東海岸的鹽寮上岸的一對兄妹,因為不能結婚,所以就分開來行動,後來哥哥繞了不少地方,來到了河邊,看到一位姑娘在河裏洗澡,就一直接近她,結果碰到的還是他自己的妹妹,因此兩個人就攜手渡過了花蓮溪,並來到花蓮市的西邊,但這裏還是找不到其他人,所以兄妹二人只好同居,且繁衍了子孫,最後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族群。

沙奇萊亞人在花蓮後站到四維高中一帶發展得很快,不久就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而且與外族打仗都打勝仗。

延伸閱讀

SAKIZAYA TRIBE(沙奇萊亞族)部落格

第二屆阿美族歷史文化暨故帝瓦伊.撒耘(李來旺)校長紀念學術研討會(9/24、9/25)

◎懇請支持Sakizaya正名運動

◎ 「台灣原住民正名運動」二十歲(博佑.雅古瑪卡納)

◎原住民族正名不只是正名而已(廖國棟)

在地的聲音──原住民的吶喊(孫大川)

最初,沙奇萊亞人的大本營在四維高中附近,稱為 Dagubuwan (達固部灣,在清代的文獻上稱為「竹窩灣」)。隨著人口增加及耕作等需要,慢慢地分成了六個主要的部落:即大本營的 Dagubuwan 、 Navaguwan (今花蓮市舊火車站到南京街一帶)、 Chibaugan (即飽干,今花蓮市德一帶), Damasaiidan (今花蓮市北濱街;一說在林森路一帶), Duabun (即大笨,今花蓮港口附近的華東路,又稱「美崙鼻」)與 Bazik (今美崙山麓)。當時 Dagubuwan 裏面有五個頭目,為政治中心的領導者,所有部落內的事務、政令都由他們商討、決議。

 

◆爭戰捍衛家園

由於沙奇萊亞人居住在奇萊平原的菁華區,所以經常受到外來族群的襲擊。當噶瑪蘭(Kavalan ,來自今宜蘭縣的蘭陽平原)遷移到花蓮後,想要在美崙溪抓魚,當時沙奇萊亞人曾出戰將他們擊退,使噶瑪蘭人不得不往北邊發展,而定居在加禮宛(今新城鄉嘉里村)。後來,兩族和睦相處,並曾共同打擊近山地區的 Dalugu (大魯閣族),甚至追擊到現在的秀林村附近,可謂相當英勇。

隨著漢人的拓墾足跡出現在奇萊後,沙奇萊亞人又面對新的挑戰者。嘉慶十七年(1812A.D.),因為李享、莊找來到奇萊一帶募佃墾殖,侵犯到沙奇萊亞人的地盤,所以在道光四年(1824A.D.)他們發動攻擊。咸豐元年(1851A.D.),以黃阿鳳為首的一干人招募二千二百餘名漢人入墾十六股(今後車站豐川一帶),數月後因水土不服,黃阿鳳病死,其餘漢人繼續墾殖,到了咸豐八年(1858A.D.)六月,墾眾與沙奇萊亞的 Dagubuwan 發生衝突,最後在漢人同意每月供給酒及若干布疋的條件下與之談和;但在同治三人(1864A.D.)雙方再發生爭端,直到同治六年(1876A.D.),漢人才力屈而敗走,而這場戰役,漢人被殺的超過半數,其他人因害怕而逃往璞石閣(今玉里)及新城一帶。

但衝突並未完全結束,隨著清廷「開山撫番」政策的推動,沙奇萊亞人命運從此改變。

2005台灣地方志影展

網路徵文活動

台北縣文史學會

由文建會指導,台北縣文史學會主辦的「台灣地方志影展」,已經於日前截止徵件了,目前進入評選階段。而首次辦理的網路徵文活動從即日起開始收件,9月1日截止,邀請大家書寫看紀錄片的心得以分享觀影經驗。

此次徵文活動以[我看紀錄片]為主題作發揮,題目可自訂,1000字以內。書寫紀錄片帶給你的影響或是感動。12歲以上即可參加,活動分為青少年組及成人組。

入選的作者可以獲得本屆影展套票並將文稿刊登於2005年地方志影展手冊、台北縣文史學會網站及電子報中。投稿請email至local.voice@msa.hinet.net。

本屆「台灣地方志影展」訂於9月1日公佈優選紀錄片作品,並於9月30日起在新店市國賓戲院盛大放映,其後亦將於新竹、高雄、沙鹿、台中等地舉行巡迴影展。

詳情請見

同治十三年(1874A.D.),發生「牡丹社事件」,使清廷注意到後山番地的經營,為避免外國勢力覬覦後山,於是著手「開山撫番」,開鑿番界道路,並解除海禁、山禁。光緒元年(1875A.D.),大清帝國的統治力正式進入後山;光緒四年(1878A.D)三、四用間,因陳輝煌指營撞騙,按田勒派,詐得不少錢財,又發生人向噶瑪蘭人購買土產時過於欺壓及凌辱當地婦女的事,使得加禮宛的噶瑪蘭人聯合沙奇萊亞人共同抗清。

◆抗清失敗

以前,從新站到佐倉公墓一帶,沙奇萊亞人用刺竹把生活空間圍起來,以防止外族的入侵。

根據沙奇萊亞人的口述,當時因為 Dagubuwan 有刺竹保護,使得清軍傷透了腦筋,後來因為居住在七腳川(Chikasowan)的 Vaguai (與日月潭的邵族同族;但從發音上來看,可能是太魯閣族的木瓜番)與沙奇萊亞人不和,而向清軍通報沙奇萊亞有兩個入口:第一個靠 Bazaiwan (即今美崙溪附近靠變電所的地方);第二個在四維高中附近,因此清軍從四維高中這個門魚貫進入,因此當清軍一進入 Dagubuwan 就被砍殺,使得入口處清軍的屍體堆積如山;後來清軍改採火攻,在箭尾點火射進部落裏來,使得策竹、茅草房子都被燒燬,為了避免被滅族,五個頭目在商議之後開門投降,結束此次戰役。

當戰爭結束後, Dagubuwan 的頭目 Muibalik 及其夫人 Yijep 被清兵處以死刑。當時,清兵為了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曾叫附近的南勢阿美前來觀看。其中 Komod balik 被處凌遲,相當殘酷,他被綁在茄苳樹(sakulu)上用刀片慢慢割,從早上大概九點左右到下午太陽下山才死;而 Yijep 則被放在劈開的圓木上,再蓋上另一半的圓木,然後由清兵踩在上面,大約二十分鐘後, Yijep 氣絕身亡。

當時的清軍將領是吳光亮,他擔心加禮宛的噶瑪蘭人與沙奇萊亞人會東山再起,而分別加以遷社,建立了 Chibaugan (飽干,今花蓮市德安)、 Maivuru (馬立雲,今瑞穗鄉舞鶴村北邊的紅葉溪畔)、 Karururan(加路蘭,今豐濱鄉磯崎)及留在 Dagubuwan 原地的改社名為「歸化社」;部分族人則散居在阿美族人的部落中,使得勢力大減。日據時代, Chibaugan 社眾再次北遷,而建立了現今的北埔村(於今新城鄉境內)。

◆被阿美族同化

沙奇萊亞人遭遷社後,大多被附近的阿美族人同化,只有在四維高中附近的族人仍以沙奇萊亞話交談,並且在每年八月底、九月初,當刺竹尾端彎下時舉行豐年祭(rarigi),而服裝上較阿美族樸素,以紅、白、黑、藍、綠等顏色為主。

沙奇萊亞人的祖先死了之後,就埋在現在四維高中西南邊的土地公廟附近,而其祖先埋葬的方式與漢人不同;先將墓地挖深後,將遺體放下,然後在上面覆土打平,而不是堆高。

從祖先來到 Dagubuwan 之後,沙奇萊亞人的大本營一直都在四維高中附近,但民國六十七、八年時,德興棒球場附近發生生了大洪水,淹沒了他們的部落。當時族人只能帶著簡單的鍋子越過砂婆礑溪逃到現在的國福社區,自此又得艱辛地建立新的家園,以便安身立命。

◆文化滅亡危機

光復後,政府將原住民區分為平地山胞與山地山胞。由於沙奇萊亞人與阿美族人住得很近,甚至混居;加上曾遭清軍遷社,深怕再遭報復,因而不敢承認自己就是沙奇萊亞人,以致於被劃為阿美族人,事實上在語言方面,他們有很大的差異。例如牛,沙奇萊亞人叫 gadalalan ,阿美族稱 lalaba (南邊族群叫 gulung);衣服,沙奇萊亞人叫 zigut,阿美族稱 vuzui (南邊族群叫 lipot);女孩子,沙奇萊亞人叫 dadaiina,阿美族稱 vavahi (南邊族群叫 vavahiyan),而整句的會話差異性更大。

今天,我們習慣地把四維高中附近稱為「佐倉」,這是從茄冬樹的 sakulu 來的,早期的漢人稱附近的聚落為「茄冬腳」(Ga-dangka)。在日據時代,日本人依照 Sakula 的音,將地名改稱為「佐倉」(sakura,其中佐,日文讀作Sa;倉,日文讀作kura,它的讀音跟櫻花一樣,但與櫻花沒有關係);光復後則劃為國福、國慶二里。

回應潘繼道:
(看別人的回應)

大名:
信箱:
網址:
記憶身份

◆找回失落的族群

回溯國福社區的人文與歷史,我們瞭解了了沙奇萊亞人的興盛與衰亡,而當見到沙奇萊亞人逐漸地「阿美化」,或「漢化」時,使我們不禁為他們擔憂。希望政府或有關單位能夠關懷這支被遺忘的「奇萊」民族,使其慢慢找到自我文化的整體性,否則,當他們真的被完全同化了,那就真的只能在文獻上加以憑弔,而 gadalalan、dadaiina 的沙奇萊亞語也將成為絕響。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中國人來了!

作者:顏敏如

連綿不絕的壯麗山巒與終年不化的皚皚白雪一直是瑞士引以為傲的山河故土。阿爾卑斯山貫穿東西,將瑞士橫切成南北兩大陸塊,這一位於中歐交通要衝的山間小國,將大自然的厚愛發展成經濟所得的一大資源;世界公園的無煙囪工業一向傲視全球。

然而二十世紀末至今,越加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得瑞士觀光業界所標榜一年四季均可享受滑雪樂趣的賣點面臨重大挑戰,原因是,幾乎零污染的冰山正在緩慢消失當中。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來自小情人們的暖暖祝福

作者: 對教育過敏的老師

對機器有著某種程度冷感的我,非不得已,絕不會留連於各式現代資訊設備前。昨日是商人打造出的情人節模式,對我而言僅是個虛無的噱頭,平淡的度過;不過,是個平淡卻又瘋狂的手機簡訊回覆日!

畢業的、還沒畢業的孩子們,傳來一封封的簡訊,給予我祝福,簡單的文字,滿滿的真情祝福。因為個人的因素,暑假後即將調動離開目前服務的學校,四年的停留不算短,其中孩子們的〝真〞,總是讓我感動不已,他們總是笑我,裝著一副大人的口吻說:「太容易被感動,很容易被騙,以後〈出了校園〉出社會,他們可沒辦法在身旁保護我。」中學生裝模作樣的童言稚語,讓我好氣又好笑。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翻開有關台灣原住民或舊地名來源研究的書籍,「沙奇萊亞」無是個陌生的名詞,但如果把它換成了「奇萊」,大家就能瞭解了。對!「沙奇萊亞」就是「奇萊」,也是花蓮的舊地名之一。

從前,沙奇萊亞人就住在四維高中附近,是個強勢的族群,當外來族群接觸到他們時,誤以為 Sakizaya 是地名,加上聽不清楚他們的發音,因此就寫成「奇萊」,並把附近的高山稱為「奇萊山」。 (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海嘯援助串連

2005第三部門學術研討會 論文徵稿
「桃園神社 - 殖民歷史文化館」回溯、反省與再現 共識研討會(9/4截止報名)
台南人劇團.首度搞怪亂現《K24》.黑色幽默喜劇張力強勢蔓延(10月)
不滿教育現況?行動吧! 2005教育公共化青年營
唐山出版社徵人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求才會計
台灣鹽博物館 徵求 研究典藏人員
人本教育基金會高雄辦公室尋找工作夥伴!
荒野保護協會誠徵保育部專員
第三部門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 徵聘啟事
台灣優良社區產業培力與獎勵計畫成果專輯徵稿
樂生國際協力工作坊【生命大樹劇場】舞台製作木工班招募義工學員(8/19、8/20)
鬥鬧熱最終場「河的故事—從賴和出發」(8/20)
團體動力工作坊 (9/16截止報名)
臺北縣康復之友協會需要您的支持
伊甸學員製作月餅表誠意 歡迎訂購
【女書經典講讀會第2期】開始報名囉!(9/5截止報名)
第二屆資源工程研討會(9/10截止報名)
女性影展需要你的熱情血脈,歡迎加入我們的志工
【環保看我!】學校環保尖兵培訓營研習活動(8/30)
2005臺北社區年:國際會議系列活動(—11/1)
【貢寮,你好嗎?】貢寮在地夏夜放映會(8/26)
角落對望系列 3 & 4(8月、9月)
【三叉坑】紀錄片放映消息(8月-10月)
樂生院病友搬遷模擬短片
「第十屆國際志工協會亞太區域義工會議」台灣代表團招募(9/30截止)
我的學校是古蹟---「舊市府空間再利用」繪本工作坊(7/23-8/28)
2005「第二屆紫蝶保育義工」培訓(7月-12月)
「2005第五屆南方影展」競賽單元即日起開始徵件!(8/31止)
「尋找檢察官的好案件」活動
動的農村:二林三農播種營(9/2-9/4)
我手術同意書影本 抽現金2萬元(10/31止)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國際海灘廢棄物監測計畫」徵求全台各地團體共同參與 ~
◎台灣竹筏文化調查計畫」~志工徵求分區說明會(4月-12月)
聽青年人說故事‧「南方青年公民論壇」開始報名(3月底-10月)
【公益100】讓公益團體使用免費的公益信箱



捐款公告


◎ 感謝潘忠政捐款 3000 元。
(2005/04/12)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免費撥接:

撥接電話:4050-8888
帳號、密碼:e-info
初學者學習網頁

給南方建議:(看別人的建議)

大名:
信箱:
網址:


秘密留言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5/8/23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 日
執編周馥儀 宋明珠
編輯群
方昱 吳易澄 貝爾‧傑 徐江屏 陳毅峰 傅鉛文 管中祥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南方文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