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電子報

: :  第十八期: :  2005-8-24

個人情愛和道德觀卯上國家力量的時候,你怎麼選擇?

勒卡雷高見廣春讓你看清楚。

      

  愛情不全然是官能性的,但是任何誠實的人都無法否認,其中必定有某種官能性的部分。每個談過戀愛的人都曾經歷過這種時刻:某一個人在你眼中突然變得非常美麗,美得讓你覺得又害怕又歡喜又不知所措,當場逃走跟永遠留下的衝動一樣強烈。

  如果這個在你眼中美不可言之人剛好秀外慧中又身兼道德楷模,恭喜你。但如果不是呢?你能擺脫這樣不幸的愛情嗎?……很多人不能。很不幸,愛情沒長腦袋,也不守道德。

  勒卡雷常常毫不留情地寫出愛情不長腦袋的一面。他筆下幾乎每個女主角都是美麗的,道德情操與智慧方面則因人而異,然而真正重要的是:那種美麗總是有如一股無可抗拒的魔力,首當其衝的男主角別無他法,只能受其驅策。滑稽可笑嗎?荒謬而難以理解嗎?一開始我確實這麼覺得。

  看看老史邁利吧。「他的」安恩美得讓人印象深刻,所有見到過她的人都不會忘記向史邁利提起她。然而安恩永遠在結交新的壞男人,永遠對他只有三分鐘熱度。但是她永遠在他心頭縈繞不去。在《史邁利的人馬》裡,史邁利出馬了結恩怨之前還去見了安恩一面,誰能說得清楚那曖昧模糊的一幕到底是意味著什麼?他想從此把她趕出他的世界?或者完全相反?

  再看看《榮譽學生》裡的威斯特貝,或者《夜班經理》中的潘恩吧。他們都在無意之中,把監視的目標變成了愛慕的目標。他們的下場有別,然而他們做出一切大膽冒險之舉、甘冒破壞任務與個人性命之危,原來的出發點可以說都是因為……她們太、美、了。美到讓男主角禁不住著迷,無可自拔。

  膚淺嗎?

  唉,或許愛上一個人的理由並不重要。重點是,那些幹間諜的男主角們都有些不可救藥的浪漫部分,就算他們活在勒卡雷那種冷酷無情的間諜世界裡,還是忍不住要那麼愚蠢而認真地力挽狂瀾,拯救一個人。誰忍心嘲弄這種認真的感情呢?

  他們或許是傻瓜。不過,因為他們這麼傻,我反而覺得他們充滿了一種尊嚴的光彩。

     

by 櫻桃馬

 

莫斯科情人

「間諜的工作就是憂慮,間諜的工作就是等待。」這是勒卡雷小說莫斯科情人當中的主角的一段經典獨白。或者用來形容小說中那位拓落不羈愛好爵士樂的書商,面對愛情的態度也是如此 ,愛情的過程也是等待,等待他所鍾愛的那位莫斯科女編輯轉過身來,等待她有一天可以到西方世界與他長相廝守,等待是唯一的希望。

  莫斯科相信愛情──巴雷的救贖     郭重興(共和國發行人)

  是一九八二年沒錯,我在紐約看了平生第一部俄國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光從片名也知道這肯定是個很「正面」的故事。但儘管調子輕鬆,有點反諷,還是聽得出聲聲來自遠方的吶喊,雖微弱,訊息卻很清楚。莫斯科,不,該說是蘇聯正在改變,恐怖的史達林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改革重建」的口號彼時尚未出現,但顯然號角已經響起,只待戈巴契夫一登場,冷戰的惡靈,包括無形的鐵幕與分隔東西柏林的圍牆即應聲而倒。

  《莫斯科情人》是勒卡雷繼或許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完美的間諜》後,於一九八九年出版的,而柏林圍牆即於該年底倒塌。相較於史詩般的「史邁利vs.卡拉」三部曲和經典《完美的間諜》,《莫斯科情人》該稱之為間諜的愛情小說。妙的是書一出版即大受歡迎,英美不少視勒卡雷為畏途的讀者竟為之廢寢忘食,欲罷不能,而眼明手快的好萊塢也打鐵趁熱,找來史恩康納萊和蜜雪兒菲佛兩個大卡司拍了一部大爛片。勒卡雷的小說似乎總和海明威的一樣,每次只要上了大螢幕,都變成俗不可耐的肥皂劇。

  向西方敞開大門的蘇聯至少在小說中改變了一個英國人的命運。拜東、西方和解之賜,英國羅曼史出版商巴雷得以因參加書展之便,幾度出入莫斯科。英國人怎麼看他們這個冷戰宿敵?俄國人終究還是白皮膚的韃靼嗎?史達林的殘暴、赫魯雪夫的粗魯無文,這些記憶對歐洲人來說都還歷歷如新,何況蘇聯鐵騎還在東歐陳兵百萬,與北約對峙!

  但腥風血雨的俄羅斯大地同時也是托爾斯泰和巴斯特納克的故鄉。面對俄羅斯偉大的心靈,再睿智的西方知識份子也只能謙卑以對。玩世不恭、幾已自暴自棄的巴雷,一旦在生命中出現可媲美俄羅斯文豪筆下的女人卡蒂雅,其久已荒蕪的心田即重綻生機。愛情衝破了所有的藩籬,不管其屬文化、種族、鐵幕,甚至敵我終日交戰的諜報世界,都因半調子間諜巴雷為愛捨身的決心、勇氣和機智而消弭於無形。東、西方算是白忙了一場,巴雷則得到救贖,雖然也因此吃了幾年牢飯。

  勒卡雷寫作為人所知的是,他習於以自己的個性、外型和教育來鋪陳書中的主角。所以我們常讀到的好英國人都有六呎高的身材,修長卻顯得有些笨拙,尤其當面對美女時。通常情史不斷,卻也常為女人所棄。都有個陰魂不散的老爸,也因這老爸而皆能就讀公立學校,然後千篇一律的是成為牛津或劍橋的校友。聰明、善良、愛英國,卻總找不到方向,因此一旦受到徵召,即丟家棄子,親赴火線,雖說所剩本也不多,無啥可離了。

  死亡似乎是這些英雄必然的歸屬。勒卡雷先是給他們優於常人的出身、資質與教養,然後又讓他們一樣樣失去,終至連一身皮囊都從人間消失為止。所以巴雷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幸福下場才顯得異乎尋常。勒卡雷的英雄在面臨愛情與忠貞的抉擇時,總是捨命就情的,巴雷的孤注一擲,不僅贏得蘇聯諜報人員的信任,也重拾回自己殘破、不堪聞問的一生。作家勒卡雷不會天真到以為人世間真有完美的人與事。太多的變節、殺戮不僅是他文學創作取之不竭的素材,也著實是真實人生的寫照。也許他動了惻隱之心?為了彌補《完美的間諜》平恩不幸的一生,或為了在鐵幕即將傾頹之際,告慰那些不計其數、死於非命的冷戰冤魂?從而許自己片刻虛幻的幸福?

永遠的園丁   

       在非洲奈洛比任職的英國外交官賈斯丁,他年輕美麗的妻子因為調查跨國藥廠的惡行,無端地被神祕謀殺了︰喉嚨被割斷,全身赤裸;他本人也因追查殺妻的兇手而逐步被捲入大藥廠的邪惡漩渦之中……

  此書為約翰‧勒卡雷的第18本新作,除描述資本主義的黑暗面,也講述了一個男人經歷人生悲劇而重生的感人故事。這個喜歡園藝、無一技特長的公務員,最終才發現自己真正的力量何在,以及這個自己還來不及好好珍愛的女人所具備的超凡勇氣。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本書的書名源自英國的一首兒歌,但同時也是書中其中四位主角的代號。故事的重心是要查出誰是潛伏在英國情報局最高階層的一個雙面間諜。

  而奉命要查出這個臥底的雙面間諜的是一個被迫退休的超級情報員喬治‧史邁利。記憶力像電腦一樣好的史邁利,在一團亂絲中一點點理出頭緒來,鑽進塵封的舊檔案裡尋找蛛絲馬跡,最後終於解開俄國情報頭子所設計的「最後一個聰明的結」。雖然在工作上成就非凡,但在情感上卻是失敗的。史邁莉與貌美的妻子之間,似乎永遠只能等待妻子的回心轉意。

 

 

 
 

只有贏家才稱得上是玩遊戲__我看《大逃殺》原著/   心戒 

      讀過《碧血劍》的人應該對何鐵手製蠱的段落記憶深刻。把「青蛇、蜈蚣、蟾蜍、蜘蛛和蝎子」這五聖放置一沙甕裡,讓其自相殘殺,勝者會食其肉,允其汁,最後再將殘存者製成蠱毒,足以迷魅誘惑,或是毒殺害人。

     不知怎地,在看《大逃殺》的時候,我老是想到這種畫面。
     1999
年高見廣春完成《大逃殺》後,立即引起一番非議,卻也打響了本書的名聲。接連的電影、漫畫,以及相關的電動產品一一出現,最後上達日本國會討論的例子成了令人不可忽視的現象,卻也證明了本書的話題性和衝擊性。對日本人而言,《大逃殺》一書明諷暗喻地點出許多日本的社會問題,更因原著豐富的人物設定,深刻寫實的描寫,造就了相關改編作品的單一主題性彰顯。已故的名導演深作新二,將背景改成了失業率高達15%的日本,80萬不願意上學的中學生凸顯了世代對立的問題;漫畫家田口雅之則是在強調娛樂性之餘,放大每個學生背後與社會的關連性,凸顯愛的重要性。豐富的相關改編作品,反序著進入台灣觀眾的生活中,觀賞過充斥暴力的電影,閱讀過被禁斷的漫畫,原著登台的時候,不禁讓人好奇,那作者本人到底想強調什麼?

秩序規則化的衝擊

      在日本,因為喜愛《大逃殺》而出現過幾個驚人的犯罪例子,導致作品被封殺的命運,甚至延伸到台灣來(如斷頭的漫畫《生存遊戲》台灣版)。在青少年未能明顯地區辨故事與現實的同時,往往因為高度的感受力,加上原著活靈活現的人物和貼近年齡層的環境設定,「規則化」往往成為仿效的源由。由於社會環境的不確定性,你永遠無法預測會進到哪一家公司、或遇到什麼樣的同學伙伴,甚至連你身邊的人都無法預測他們會做出什麼,而又應該遵循什麼的時候,《大逃殺》一書裡清楚的規則設定,依照規則移動、生活、戰鬥,這些一樣會出現在生活中卻無法預測的事情,在經過規則化後,容易讓無目標的青少年欣羨主角們的遭遇(應該不會有人會把自己想成是一開始就被幹掉的天堂真宮吧?),進而仿效。

這是《大逃殺》最容易為人詬病的把柄。但在另一方面,作者卻巧妙地利用死亡,悄然地施加社會化的過程。 

靈魂重量的社會化滲透

       死亡在《大逃殺》裡隨處可見,畢竟你不殺了你的同學,很有可能他就是下一個會幹掉你而活下去的人選。電影【靈魂的重量】裡,相信著人在死去的瞬間,體重會減少21克,也代表著靈魂的存在。那麼,在《大逃殺》裡諸多死去的靈魂,又是飄附到哪裡去了呢?

        除了劇情引導上的意義外,(例如,利用國信慶時的死亡將主角兩人連結在一起;利用赤松義生點出弱者的恐懼和團體合作的不可能性)抑或是利用各式各樣的戰鬥,清楚地讓讀者對於千草貴子(vs. 新井田和志)、相馬光子(vs. 江藤惠),以及桐山和雄(vs. 沼井充)本身個性的不同做出明顯的區隔,藉此讓讀者自行對號入座,欣賞跟自己個性相同的角色,亦或是影射你身邊最討人厭的傢伙。然而,對於故事裡的人物而言,再而再地目睹這些死亡,靈魂的重量卻彷彿攀附在活下去的人身上。不僅僅是做惡夢而已,中村典子在目睹了諸多死亡後,開始懂得為了生存的戰鬥意義,主動地填補著子彈;七原秋也在目睹了燈塔一戰後,開始懂得社會體制維繫的薄弱與不信任感之必要。主角們不斷地背離最開始的想法,儘管並非出於己願,但這些不斷死去的靈魂,緩慢地滲透、加諸於活下來的人身上,悄然無形地餵養著主角體內社會化的種子,然後撫育孵化。 

低溫的培育環境

      當然,有很大的效果來自於作者喜歡「跳進來參一腳」的寫作手法,不斷地在括號內使用第三人稱,形容或說明現在的場景、過程,反而使得故事雖然緊湊地進行著,卻一直盤旋在低溫的狀態下,像是說個故事罷了。反觀電影裡以寫著「秋原加油」的布條懸梁自盡的父親,來刺激觀眾以達到表現成人的無力感,和青少年對於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逃避);漫畫裡以小川櫻、山本和彥兩人為了買一個錢包而猶豫、爭執,奔走了好幾家後還是回到第一家購買,最後珍惜不已的小插曲,刻意強調出愛的技法相去甚遠。再輔以每個章節總會出現的殘存人數,遊戲感的意味十分濃厚。如此一來,讀者接受的程度不免大大的提升,更容易進入作者所創造的世界裡。

      因此,當我們回過頭來,看著最後僅僅兩人勝出,作者卻仍不忘打上「殘存人數2人」的字樣,會不會是在提醒讀者,以遊戲的態度來對待這本書吧!儘管過程中主角們學會為了生存而戰鬥(然後背負著這些死去的靈魂重量,「試圖」在往後實現他人的夢想),學會制度的維繫觀乎於個人的道德,而非體制的約束力(書中最令人恫迫驚心的燈塔一戰),瞭解了大東亞共和國「賞棍子加給糖吃」的賞罰伎倆,並試圖在這樣的過程裡建立自己的目標理想,並勇於奮鬥。但這仍然只是一本書,一本向你介紹社會的遊戲規則,就像《碧血劍》裡養蠱毒一般。你可以像蠍子一開始就躁動,莽撞地攻擊;也可以像蜘蛛一樣,厚植綿密的網子等待獵物的上門;更可以像蟾蜍和青蛇在旁伺機而動,看準時機後出手;或是如蜈蚣般最終以暴力介入奪得最終的一切。但這終究是一本先導書,告訴你仍得起身跑向人群,參與遊戲並生存下去的書籍。
      要怎麼玩是你的事,就像那些實境節目的電視影集,也是把這些賣點玩得讓觀眾目瞪口呆地扒著電視一集集看下去。只是,如果你得以吸允其他人的養分來餵樣自己,然後勝出,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才有本事叫這個過程為「遊戲」。

 
 
 

「敢寫敢嗆聲,我們免費提供今年度最具爭議的小說大逃殺活動」已經順利告一段落文章將上傳於「木馬文化部落格」http://blog.yam.com/ecus2005/,並將嚴選最優秀的三篇作品魚「木馬生活藝文電子報」上推薦發表,三位作者近期內並可獲得池袋西口公園系列作品集三本:《池袋西口公園》、《計數器少年》、《骨音》。本期刊登第一篇作者心戒,個人部落格

http://blog.yam.com/silent_monster/archives/306904.html

 

木馬文化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