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8-25》 |
本期內容 | |
◎ 形上的流亡:我的天國已經崩落──史蒂芬‧茨威格的悲劇人生之四 | |
◎ 教育論壇:到底招誰惹誰?──評教師請假規則(下) | |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形上的流亡:我的天國已經崩落──史蒂芬‧茨威格的悲劇人生之四 | |
宋國誠 | |
茨威格是一個非常珍視友誼的人,維持一種真誠而高尚的友誼,是茨威格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在文學創作上,影響茨威格最深的是佛洛伊德,我們隨時可以在茨威格的作品中感受到佛洛伊德那條「指引進入人類自身的危險之路」。最令茨威格欣賞的是比利時法語詩人維爾哈倫(Emile Ver-haeren, 1855-1916)和俄國作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但茨威格最要好的朋友則是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來自這位朋友的友誼不僅影響著茨威格「世界主義」的思想與人格,更是他在半生流亡中得以求生和存活的意志來源。 對茨威格來說,羅曼‧羅蘭是在偶然巧合但又像是等待良久之後出現的。當他在1910年第二次前往巴黎時,第一件事就是探聽羅曼‧羅蘭的消息,他把羅曼‧羅蘭的作品看成是「為整個歐洲的團結服務的」,羅曼‧羅蘭代表的是一種「所有道義的力量」,一種「對愛的彼此瞭解和對獲得這種瞭解的真誠願望」,「在關鍵時刻代表著歐洲的良知」。(註14) 在羅曼‧羅蘭面前,茨威格表現出一種知己式的崇拜和內省式的謙虛,因為兩人的友誼並不是一般情投意合、利害與共的那種功能性友誼,而是一種超越了個人好惡和利益、建立在無畏戰爭的恐懼而共同致力於反戰和人道主義宣傳、因而是一種「良知共享、義理結盟」的精神之友、理念之友。在1927年出版的《羅曼‧羅蘭》傳記中,茨威格表明這部傳記不只是在記錄一個歐洲知名作家的創作歷程,而是在頌揚一種個性和一種人格,這種人格是一種堅持信仰而不是追求成功的人格,這種個性是一種「時代之道德現象」的個性。在茨威格筆下,羅曼‧羅蘭是一個忠於人類最高法庭──良知──的精神導師,因為良知是人的靈魂和自由的最後保障。 茨威格高度贊賞羅曼‧羅蘭的「無祖國主義」,也就是一種以人類良知為祖合的、超民族的、無階級的「世界國家」。茨威格欣賞一種「藝術化的人格」,一種能夠免於平庸和超越自身之侷限性的人格,一種能在盲目的世俗狂熱中維持清醒不惑的個性。然而毫無疑問,羅曼‧羅蘭與茨威格都是「時代的悲劇者」,因為宣揚和解與寬容的力量,始終比不上宣揚仇恨和報復的力量。儘管羅曼‧羅蘭一再提醒:不能沒有準備或無所事事面對可能爆發的歐洲大戰,但他也不時表露對世界之脆弱結構的悲哀。回憶中,羅曼‧羅蘭向茨威格說道:「藝術能給我們每個人帶來慰藉,但它對現實卻無能為力」!(註15) 而一次會見雕刻家羅丹(Augeuste Rodin, 1840-1917)的經驗,給了茨威格終生受益的影響。這位被茨威格譽為「有著最好心腸的偉大人物」,在帶領茨威格參觀他的工作室時,因陶醉於自己的工作而全然忘記身邊這位年輕的訪客,乃至當他發覺時,竟一時以為有人闖進他的工作室。在羅丹身上茨威格體會了一切藝術永恆的秘密,那就是全神貫注,忘掉整個世界。(註16) 反戰小說 以藝術表現和社會批判相結合,為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創傷作出歷史記錄和見證,使茨威格在現代文學史上具備了無可取代的地位。在茨威格眼中,戰爭的殘酷不僅表現在殺人成河、屍骨成堆,更殘酷的是戰爭撕裂了人性並助長著獸性。戰爭是罪惡中的罪惡,它改變了人類之間最基本的情感關係,從親情、友情、愛情到人情,全部被戰爭染黑、變質而發臭。 在《十字勳章》中,描寫西班牙人反抗法國的侵略戰爭,一位效忠拿破侖的上校率領部隊在運送補給途中遭到西班牙人伏擊,整個部隊全部死於伏擊,只有上校倖存下來。上校殺死了一個西班牙人,換上死者的衣服假扮西班牙人逃難,在危急之中上校沒有忘記把拿破侖授予他的勳章拿下,放入換上的西班牙衣裝的口袋裏,因為這枚勳章不僅記錄了他的榮譽,也成為維持他逃亡的意志和有朝一日重返故國的證據。當法國援兵路過他藏身之處時,上校一時忘記了自己的偽裝,向他的法國同袍狂奔求救,結果一整排的子彈朝向這個「西班牙敵人」射去。當一個法國士兵在口袋中發現失蹤的上校的勳章時,士兵以為就是這個「西班牙人」殺害了上校,因為這枚勳章正是上校身份的證據。憤怒的法國士兵舉起槍托把這個「西班牙兇手」的腦袋搗碎,還把他的屍首丟棄在荒涼的田野中。 茨威格通過這部短篇在說明,那枚放在西班牙服裝口袋裏的勳章,原本是上校「證明」自己是「法國上校」身份的依據,但卻成為自己的法國同袍「誤證」其為西班牙殺人兇手的證物。何其諷刺的是,用人的鮮血打造的勳章根本與戰功無關,反而是死亡的符咒!上校以殺人無數而獲得這枚勳章,但自己也命喪在這枚「死亡信物」之上。那一身「西班牙服裝」雖然矇騙了西班牙人,但卻使自己失去了法國上校的身份,它躲過了西班牙人的耳目卻躲不過自己軍隊的子彈。慘烈的戰爭雖然沒有讓上校忘記自己的身份,他攜帶著勳章一路行乞求生,但正是這個「記憶」使他成為槍下亡魂。 茨威格通過「勳章」、「西班牙服裝」在國別與身份上的混淆錯亂,來諷刺戰爭的盲目和荒謬。在戰爭中,交戰的士兵只能依據「服裝」和「勳章」作為敵友的識別,仇恨和殺氣根本掩蓋了認清真相的理智和耐性,那個用以表彰上校軍事功績的勳章,竟成為同胞殺害自己的鐵證。 在茨威格的反戰小說中,他始終致力於從小人物的感受來折射戰爭的冷血和殘酷,因為歷來的戰爭都是以小人物為受害者,大人物則在戰爭中發財致富。《舊書商門德爾》描寫一位畢生狂熱地蒐集各種書籍,並牢記所有書籍的作者、版本、價格、封面、裝訂、出版日期等等的書商,他被戲稱為「食書獸」,他的大腦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的蒐尋引擎,以致於包括維也納教授在內世界各地的讀者,都來請教他。但是他對書籍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對於書中的思想內容一無興趣,他雖然飽「記」群書,但在現實世界中像個聾子或白痴。像門爾德這種「書痴」,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但即使這種卑微到沒有存在價值的小人物,也受到戰爭的迫害。門德爾不知戰爭已經來臨,還給交戰國的讀者寫信,以回答他們在戰前所詢問的問題,結果被奧地利當局冠上通敵的罪名,押入監獄坐牢。 同樣的劇情也發生在《日內瓦湖畔的插曲》中,一個俄國農民在莫明其妙的情況下被抓去當兵,他被派往從來不知遠在何處的法國前線作戰,這個農民因為思念妻子和小孩而逃離了戰場,但卻無法越過邊界回到俄國。雖然善良的日內瓦湖畔村民給這個俄國農民安置了一個暫時的家,但農民一直渴望回到自己的家,因為無法忍受戰爭到底何時才能結束,他最後投湖自殺了。 俄國農民其實是後來服藥自殺的茨威格的自我寫照。對這位從來不知「邊界」在那裏,也不知法國到底是什麼樣無惡不赦的敵人的俄國農民來說,戰爭像是不知從何處飛來的噩運,他從來只會耕作不會殺敵,他完全被一種「不知是什麼」的任務所擺佈,即使他逃離了戰場,也因為「不知國境在那裏」而魂斷異鄉。 一個不問世事、只記書籍的舊書商,甚至不知戰爭已經大難臨頭,但即使「無知者」也被捲入戰爭的風暴中。茨威格旨在表明,戰爭對許多「維生渡日」的無名人物來說,是一種「不知何物」的橫禍與災難,對尋常百姓來說,他們根本不知「前線」和「後方」有何不同,因為他們從來就不知「國界」的作用是什麼,也不曾去區分國與國之間的界線。 (下週續) 註14: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頁198-199。 註15: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頁200。 註16: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頁140-144。 |
|
(回目錄) |
教育論壇:到底招誰惹誰?──評教師請假規則(下) | |
羅德水(教師) | |
三、教師之年休假應按服務年資累增其年休假之日數,教師及兼行政職務教師之休假應一致,其休假均應安排於寒暑假期間。 基本上,此一主張與前一個類似,都是典型的雙重標準。長期以來,各級學校教師,不分大中小學,亦不分年資深淺,各層級之專任教師皆享有與同級教師同等之寒暑假期。誠如前述,這已是行之有年約定成俗之工作條件,豈是少數家長團體成員主張如何就該如何的?筆者只想反問,大專教師是否比照辦理?答案如果為否,單獨要求中小學教師之正當性又在哪裡? 此外,有關「教師及兼行政職務教師之休假應一致」的說法,同樣讓人無法理解。我們以為,無論是假期較短但比照公務員領取不休假獎金與旅遊補助的兼行政職務教師,或是有較長寒暑假期卻無上述獎金補助的專任教師,皆是因不同職務所生之不同工作條件,並無任何不妥。 吾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少數家長團體成員仇視教師幾已達歇斯底里的狀態,一方面要求教師比照公務人員,一方面卻又蠻橫地限制教師只能於寒暑假中休假,這樣自相矛盾、嚴厲苛扣教師之行徑,究竟所為何來? 四、教師請事、病假應列入考績指標。 這顯然也是一個誤解,因為依現行「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第4條之規定,教師「事病假併計超過14日,未逾28日,或因病住院致病假超過28日而未達延長病假,並依照規定補課或請人代課者」,即應考列4條2款(減發半個月薪給之獎金);如事病假併計已逾28日者,則應留支原薪考列4條3款(不得晉級亦無獎金),準此,並無修正相關辦法之必要。 五、全教會聯合教育部偷孩子的錢,慷全國孩子之慨、拿孩子的便當錢補教師代課費? 這是何其嚴厲的指控啊?事實上,依現行作法,教師請假不僅要按日扣新,所遺課務尚要自行處理,簡直就是「一條牛剝兩層皮」,為修正此種不合理現象,此次「教師請假規則」規定:「其事假及家庭照顧假合計超過7日者,應按日扣除薪給,其所遺課務代理費用應由學校支付」。我們以為,既已扣除教師之薪給,代課費當然不能再叫教師支付,這不過是還教師一個公道,怎麼會被扭曲為「偷孩子的錢」?這樣的惡意曲解豈是口口聲聲宣稱關心教育的團體應有之作為? 其實,相較於其他工會與壓力團體,爭取權益時的天經地義,幾年來,教師組織在與行政部門的協商過程中,總是展現出高度的自製,如放棄教育部對全教會的經費補助,再如爭取教師會會務假時的高度自製,均可證明,教師組織在維護自身權益時,可以同時兼顧教育與學生之權益。 六、教師在寒暑假期間如何上班,不應訂在教師請假規則內,而應於教師聘約中明訂。 平心而論,個人倒是不反對這樣的見解,不過,在「教師請假規則」訂定完成後提出這樣的看法難免讓人誤解,而家長團體恐怕也不清楚,全國教師會與教育部的「聘約準則」協商迄未完成。尤其必須指出的是,寒暑假問題一旦於教師聘約中協商,就全然是教育行政部門與各級教師會之間的問題了,不過,以部分家長團體少數成員之民主素養,屆時不免又是一番說詞了。 七、比照歐美國家實施教師寒暑假不上班即不支薪的制度,落實不工作則無薪資的普世勞動原則。 筆者以為,前述幾點家長所舉反對實施「教師請假規則」的理由,或因組織立場或法律見解不同而有不同看法,吾人即便無法支援仍尚可理解。至於所謂「比照歐美國家實施教師寒暑假不上班即不支薪的制度」,則是萬萬無法讓任何行業別的受雇者接受的。 基本上,所謂「比照歐美國家實施教師寒暑假不上班即不支薪的制度」,這樣的主張本身即帶有強烈的偏見。我們質疑,家長團體為何不比照教師於寒暑假帶薪休假,又同屬東方文明傳統的日韓?而既然凡事都主張要向歐美看齊,為何碰上教師組工會卻又推託台灣國情不同?其實,我們甚且不必提及什麼歐美日韓,只消看看人權記錄屢遭台灣消遣的中國是怎麼做的,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於第7條第4項第明訂:教師享有「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之權利。少數家長所謂「不工作則無薪資的普世勞動原則」,已然讓台灣民主人權蒙羞。 眾所周知地,人人享有帶薪休假之權,才是勞動人權的普世價值!「No Work No Pay!」絕非是什麼先進國家的所謂勞動原則,而是普世資本家的意識型態。1948年12月10日於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在第24條清清楚楚寫著,「人人有休息及閒暇之權,包括工作時間受合理限制及定期有給休假之權。」這才是勞動人權的普世價值。筆者以為,所有的受雇者都應享有定期有給休假的基本人權,全台具有勞動者、受雇者身份的家長豈止百萬?從「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少數成員對本案的發言可知,他們不只遠離,甚至已經站在廣大勞動家長的對立面,如果號稱「全國」的家長團體卻只代表了極少數特定成員的特定利益,這種團體的社會正當性與代表性又在哪裡? 綜觀家長團體之主張,顯然已到了引喻失義、前後矛盾的地步,筆者呼籲教育部,應儘速公佈費時1年7個月,歷經13次研商會議的「教師請假規則」,並自94學年度開始實施,早日完成教師差假法制化的既定工作。 |
|
(回目錄)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 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