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08-30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08-30》

本期內容
◎ 傳播線上─傳學鬥讀書會:反思商業媒體政策與制度
◎ 來去紫禁城:愛談教育的諾貝爾獎得主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傳播線上─傳學鬥讀書會:反思商業媒體政策與制度
  傳播學生鬥陣
書介Robert W. McChesney《問題媒體──21世紀美國傳播政治》上

「……若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新聞自由觀點來說,實在諷刺──媒體系統如今業已成為反民主的一股重要力量。」──McChesney,2004

就在月前,台灣的媒體與輿論界正因為新聞局換照風波,而爭議不斷。反對政府「干預」者,提出新聞自由被侵害的說法,並且高呼超然獨立的NCC應盡速成立。而新聞自由一詞的詮釋與界定,以及NCC的成立,是否可以帶來美好的願景,便成為其中討論與爭議的焦點。然而,於此同時,《問題媒體》一書的適時出版,或許可以為這些討論與爭議,帶來一些不同的視界與啟發。

當我們提到媒體制度結構的典範時,經常會提及英國的公共廣電制度以及美國的自由市場放任制度。以台灣在地社會而言,台灣的媒體產業市場結構,較類似於美國,而以目前的媒體制度走向,便亦希望能夠朝向美國媒體政策的管理方式前進。然就在許多媒體財團企業與學者、支持自由市場人士高喊著向美國制度看齊的同時,本書的作者則以觀察者的身分與角度,道盡美國現行媒體政策制度(以FCC為主要批評)與其自由市場結構所帶來的諸種問題與迷思,並將這些問題與迷思嘗試著一一以實際例證翻轉戳破,並促發我們一些新的思考,重新審視媒體制度與主流新聞專業實務牢固僵化的教條概念。

本書作者希望從政策與歷史的角度,探討美國媒體政策與所謂自由放任市場的結構演進與觀念的演變、傳統新聞學實務中客觀中立意理成形的市場性緣由,以及諸此種種之原因與脈絡。並且,試圖從中找出既以成形的僵固意識形態,是如何與當代的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市場構成一個牢固的結構,作者試圖從此一牢固的結構中,解構此一結構的意識形態迷思。作者並以新傳播科技、公共廣電制度來探討媒體改造的可能,最後以2003年美國社會的媒體改革運動作為結尾,提出媒體改革的他山之石。

本書作者提及美國媒體結構運作的八大迷思, 前三章主要針對前五項迷思詳細討論;後四章,除解構後三項迷思外,亦提出建構新媒體改革的思維與方式。

第一章作者論及了市場與國家政策之間的關係,爾後論及媒體發布管道(郵政與電報)對於美國媒體結構與政策發展的影響。首先,主張自由市場的人士以為美國媒體此般以市場為依歸的政策,乃是自然而然的,甚至連開國先賢與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確保的新聞自由,是建構在自由市場之下的。對此作者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並認為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乃為不同層次的範疇,必須分而論之。作者並認為,任何市場或媒體結構,不可能沒有政府公共政策引導。作者更論及,每個人都會引用美國開國元勳的傑弗遜總統「寧要報紙而不要政府」的一段話,卻鮮少人提及後面的但書:「但我必須說明,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可以收到這些報紙,也要都能讀這些報紙。」作者以此,將美國開國元勳對於新聞自由與公共責任的定義帶開,對新聞自由乃是一種社會權作出詮釋。

爾後,作者從公共郵政系統對於報業流通的貢獻,闡述具有公共責任的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此後,再論及廣播與電報系統等新科技所帶來市場概念崛起的影響,以及FCC的成立與此機構的種種向商業靠攏的問題。作者認為,作為美國引以為傲的獨立媒體管理機構,卻因為市場經濟力的影響,而根本無法善盡其身為整體國家獨立媒體管理機構的責任。更甚之,接手執掌FCC的管理委員,不是本身與媒體企業甚至是政治人物有政治經濟利益掛勾,不然就是離職後每每被收編(再就業)為媒體企業的管理階層。因此,FCC作為一個獨立於政治體制的管理機構,是真獨立或是假獨立,便被赤裸裸的呈現在讀者眼前。

第二章與第三章,作者便開始對於現今美國媒體新聞實務作一連串的分析批評。作者認為,在資本主義商業邏輯的運作之下,傳統新聞學實務中客觀中立意理的新聞報導方式,其實是對於整體民主政治發展與公民社會的運作的一種威脅與危機。而此種客觀公正的專業義理,事實上也是在一個資本主義商業邏輯的歷史發展脈絡下運應而生。由於媒體資本家與政治人物間,存在著一些物質的利益與權力的轉換,所謂公正客觀的新聞報導,實際上隨著媒體財團的併構與集中,愈來愈無法將新聞事件中內涵的權力與利益分贓的深入問題挖掘出來,記者的自主性隨之愈來愈成為象徵性的價值。而趨逐利益的方式再加上政治利益的間接干預下,導致著社會學家Wright Mills所言:「微不足道的瑣事被毫不留情的公開檢視之際,根深蒂固於這個社會系統邏輯的罪大惡極之行反而被忽視了。」以此,作者對於美國商業媒體的市場運作與保守派政治人物之間的掛勾,說明了美國媒體政策與制度結構的腐敗與墮落。

前三章作者開啟了一個反思美國商業媒體政策與制度的迷思與問題,美國媒體制度層面的問題在作者的論述與大量舉證下昭然若揭,並促使後四章的論述有了承接的依據。(下週續)

1.對照台灣媒體制度與環境的現狀,與美國所遇到的情況差異為何?

2.思考看看客觀中立的新聞專業意理是否是牢不可破的唯一價值?

3.台灣的NCC一旦成立,其可能的侷限與問題會在哪裡?

1.行政院院會24日通過「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數位電視發展兩年計劃」。公視總經理胡元輝表示,兩年92億元的特別預算,將用於擴大公視集團現有規模,除了整合台視與華視兩家無線電視外,將在明年動支新台幣80億元開播「境內外語頻道」與「海外國際頻道」,並在2007年前,投資新台幣11億元增設「公民美育頻道」與「兒童頻道」。

小編媒批:此番公視擴增計畫,著實振奮人心!公共電視的節目製播品質如何,外界自有公斷,用不著小編多說。若國內商營媒體志向夠大,應去思考如何開拓海外華人市場,而非汲汲營營於台灣內需市場,或惡意扭曲公共媒體。

2.為了鼓勵台灣影視產業的發展,行政院日前召開「振興影視協調會報」,祭出高額獎金鼓勵國片創作。倘若獲得國際四大影展(美國奧斯卡、法國坎城、義大利威尼斯、德國柏林影展)首獎的國片製片業及導演,將可各得新台幣一千萬元的獎勵,而該製片業和導演如於2年內有拍片計畫,還可再各獲得新台幣4千萬元的補助金,總金額可達約新台幣一億元。但附帶條件是影片必須介紹台灣風土民情和景點,並且能夠行銷台灣形象。此一新獎勵措施自明年起實施。

小編媒批:電影是國家的記憶和圖像,政府重視國片固然令人欣慰,然而參看南韓等國的影視產業發展經驗,真只是推出高額獎金就能將慘澹的國片市場整體向上提升嗎?倘若民間不興電影文化意識、映演管道體制仍不健全,只是象徵性的高掛大餅,真能稱上有「提升影視產業文化」的決心嗎?

3.年初新聞局以「明天過後──一萬個希望」活動募款4億元,原計畫擬支助南亞大海嘯救災之用,並委託民間團體協助認養災童,至今善款卻仍凍結在國庫中,一毛錢都未發出。接受委託的家扶基金甚至緊急動用急難救助金,先行替新聞局墊款。為此,前任新聞局長林佳龍忙說是行政程序問題,現任局長姚文智也僅能尷尬善後。

小編媒批:乍聞此訊息,小編腦中忽然想起一則笑話。外商驚訝台灣企業行政效率頗高,故而想討教企業管理之法。豈料,台灣老闆答道,「如果貴國政府行政效率如台灣這般低,那你們企業的行政效率便會自動提高」。
(回目錄)



來去紫禁城:愛談教育的諾貝爾獎得主
  魏宏晉(北京大學博士生)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日前在烏魯木齊舉辦的「中國科協學術年會」上表示「中國大學辦得很成功」。這不是楊振寧第一次做出肯定中國大學教育的發言,雖然他的判斷引起很多人的反駁,可是他還是堅定地表示將繼續堅持這一論斷,因為這是親身體會讓他作出的判斷。

楊振寧表示,目前全世界對大學的責任的看法已達成共識,即大學有教育年輕人、做尖端研究,以及為社會服務三項重任。按照自己給出的三項標準看,楊振寧自問自答做出結論:「中國的大學教育是有成績的。」

在21世紀之初選擇回歸中國、並定居清華園的楊振寧,對於他的祖國表現出無限的喜愛熱情和信心。他去年曾公開表示,中國自己培養的大學生的素質絕不遜於歐美一流大學的學生。他依自己的經驗指出,2004年他曾在清華大學為大一學生上過一學期物理課,此前他曾在美國教過兩次大一物理。相比之下,中國大一學生比美國大一學生基礎更扎實、學習更專注、更努力。這是因為中國大學生在中學時代訓練題目做得好,而且學習注意力很集中;相反美國學生則有很大差距,他們在大一時候對未來的設想很模糊。

楊振寧對於美、中兩國學生素質的判斷當時就引發質疑;現在更進一步「肯定」整個中國大學教育體系,激起「不以為然」的迴響便愈形強烈了。

丘成桐是被公認為是近4分之1個世紀裏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在29歲時就攻克幾何學上的難題「卡比拉猜想」,轟動國際數學界,因此在1982年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是全球華人迄今惟一獲得該獎的佼佼者。

同樣在學術上有頂尖的成就,也都在大學作育英才,丘成桐與楊振寧對中國教育的看法卻是南轅北轍。楊盛贊中國灌輸式的教育,認為教育制度不需要改變;而丘卻予以當頭棒喝。

「美國最好的學生真是好得不得了。」丘成桐比較他所任職的美國哈佛大學裡美、中學生的素質,美國學生的基礎知識絕不遜於中國學生,反而是要強很多。

一般認為,中國的中小學生在數理化知識要比美國的學生學得多。比如,在某個年齡段,中國孩子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已經滾瓜爛熟;但美國孩子連加減法都還做得跌跌撞撞。但丘卻不同意這個說法,他斬釘截鐵地說:「這也是錯的,在美國比較好的中小學校裏,中國學生念的功課,他們也都是要學的,而且學得很靈活,絕對不是像中國那樣填鴨式地教。一些好的學校,11、12年級學生的微積分已經做得非常漂亮,但聽說國內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學微積分。」

除了教育形式的本身外,中國大學教育制度有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不公平」。招生制度的設計突顯了對渴求上大學的學子有基於財產水平的歧視待遇;並且在基於考生出身的地域考量,同樣實行了歧視性的標準。從這樣「不公平待遇」的視角來看,楊振寧「中國大學很成功」的三項標準被批評為「狹隘的」、「封閉的」,它沒有把大學教育放在滿足社會廣泛需求、為社會提供公平服務這個更大的宏觀層面來看問題。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只能見樹不林。

目前中國大學學費昂貴盡人皆知,有人進行過測算,依實際的購買力計算,中國大學學費是世界次高國家日本的3倍。這種高收費令相當數量出身貧窮的學子根本無力上學,廣大中低收入的家庭為了供一個大學生上學,就必須負債,陷入貧窮,甚至進而傾家蕩產。

此外,大學招生中的地域歧視,更是為人所不能理解。中國大學的錄取並沒有全國統一分數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錄取標準,越是大城市的錄取人數越多,分數也越低。像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在北京的錄取率,比在其他省市的錄取率高得多,這種情況有一定的普遍性,以2005年為例,復旦大學本科招生的上海本地生源比例達63.1%;浙江大學的浙江本地生源比例達67.5%;中山大學在廣州本地生來源也占62.4%。這些狀況反映了大城市的名校其實地域性很強,和財力的歧視一聯手,幾乎完全阻絕窮人子弟經由教育改變命運的可能性。

由於中國大學招生制度根本上的不公平,這樣的大學教育養成與社會期待落差甚遠,但楊振寧卻說「從教育年輕人的角度講,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這就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不同意他的中國「憤青」,便有許多就毫不客氣的批評,管他得過什麼獎,還是得罵個狗血淋頭。

一位大學畢業生便直指中國的大學教育是醜陋的。他說:「大學校園是美麗的,大學生是美麗的,大學教育是醜陋的!楊振寧先生住進小樓成一統,不知學生苦與悲,不談大學是與非,希望楊教授能直面大學教育問題,通過與美國教育管理與教育精神之比較,為中國教育發展說些真正有價值的話,而不是隨意說好話,說空話,這樣的話說出來有人愛聽,大多數人不愛聽,因為是坐著說的,不腰疼。」

由於楊對於中國教育的發言與現實多數的觀感差距太大,許多人不禁質疑他在為誰發言?「他越來越知道替誰講話才能吃香了!」有人這樣說。

看來頂著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雖然可以一時獲得社會的敬重,但是也不能過度消耗這樣的能量。對公共政策曖昧地恣意吹捧,也許可以獲取少數當權派的歡心,但也不能太離譜。畢竟講「教育制度」這種公眾議題,又不是研究「物理」那樣的高深學問,市井小民都有切身感,多少都可以說兩句,且說得不見得比大師遜色。管你啥大師?物理學大師對教育說三道四,離本行太遠,得過再多獎也是討不了好的。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 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一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