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5-09-0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中國學歷認證與政治
無能取信於民的二次金改



【社論】
中國學歷認證與政治
 
 

陳水扁總統日前在青年國是會議的場合中公開宣示:「只要阿扁擔任總統一天,絕不可能承認中國大陸的學歷。」陳總統表示,政府不承認中國學歷,不是為了阿扁,而是為了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因為:「如果我們承認大陸學歷,現在去大陸求學的學生就不僅幾千人了,國內160多所高等學府嚴重招生不足怎麼辦?」雖然原先可能就沒什麼人對當前的政府開放中國學歷認證抱持太多的期待,但是陳總統的這段強硬宣示,仍然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大多數人應該都可以清楚的認知到,開放中國學歷認證,在政府的考量中,主要是政治問題,而非其他,因此,陳總統這番以「國內大學恐將招生不足」為由,來作為拒絕中國學歷認證的因素,基本上並不能說服眾人,也容易引起非議。大專院校過度膨脹正是政府十多年來的政策所導致,若要真正面對大學即將招生不足的難題,便應該從此一高教市場化政策來重新檢討,而非夾纏不清的再引入另一個充滿爭議的政策或話題作為解決方式,如此只會治絲益棼,不但無助於問題之釐清和解決,更容易增添困擾。

事實上,中國學歷認證問題,並非只是單純的教育議題,它乃是台灣大陸政策中不可分割的一還;另一方面,我們恐怕很難否認,將中國學歷認證與政治考量脫勾,其主導位置也並非全在台灣一方,甚至,台灣所能自主掌握的部分極為有限。我們不得不有一個基本認知,亦即,和中國共產黨主政下的中國打交道,政治還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為,中共幾乎所有的考量基本上都是以政治作為出發點,因此,若是台灣認為和中共主政下的中國來往可以不考慮政治──包括之前的水果銷中問題,那就是天真得過了頭。

教育在中國,一方面當然具有教育本身所應具有的性質,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個政治控管的範圍,因為教育所牽涉到的是思想與文化,牽涉到的是對於過去的歷史與當前的社會(包括政權)的認知、甚至評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於是看到中共對於歷史的扭曲、對於思想層面的控管,甚至,將知識和權力之間直接掛勾,製造出不少的御用文人。在如此的教育體制下,台灣與中國之間不可否認的又處於實質對立的狀態下,那麼,將中國學歷認證當作一種政治議題來操作,恐怕也是當前處境的不得不然。

然而問題也在於,台灣當前的主政者在政治上的操作與思維,往往很容易讓人看出其在選舉考量和權力欲的私心,並非真正無私於公眾,因此就更使得大陸政策的相關問題難以展開理性的思辨與對話過程。因此,我們雖然願意承認中共具有其政治圖謀,但是,我們所能寄期望的主要還是台灣的主政者,若你們能少點私心、多些為人民而謀的大公之念,兩岸問題必將會清明許多。

(回目錄)



【左右看】無能取信於民的二次金改

【左看】
林全部長,別說笑了!
慕禕辰/文字工作者

財政部長林全前日向媒體喊話,表示「二次金改」不等於財團化;同一日,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公開建議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在金控合併爭奪戰中,「應該及早出擊」。

對照兩位政府財經大員的發言,其實並不矛盾,「二次金改」的內涵,其實是「金控與官股銀行減半」,意在數量上的削減,不能一概歸諸為「財團化」。但若再進一步想,誰有能力來購買與經營泛官股銀行減半下的銀行?答案就簡單多了,不就是那幾家私營金融機構嗎?

借用台大教授石之瑜所指稱的「手段與目的」的辯證關係。在官方說法中,金融合併、消滅官股銀行是手段,目的是在促進市場競爭力、打造世界百大銀行。可是大家都知道,手段才是目的本身,一旦二次金改水到渠成,台灣金融市場生態將是外資與聯合外資的本土財團的天下,而所謂的高市佔率,對一般貸款人而言,無異是令人畏懼的、具有市場壟斷能力的金融寡頭集團,貸款門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後果,地下錢莊即將捲土重來,合力蠶食那一塊被金融市場遺棄的民眾。

如果吳榮義與林全當真相信競爭性的市場將帶來效率與進步,當前的二次金改政策,卻是聯合壟斷與社會不平等的製造機,增強了「大到不能倒」的道德風險,其間必然出現的社會後果,不可小覷!




【右看】
吳副院長,財團前鋒
歐陽無敵\文藝工作者

千呼萬喚中,副閣揆吳榮義終於吐露未來「五大金控」的想望:有一家必然是官股,一家開放外資參與,另外還有一至三家的名額;言下之意,島內金融財閥,是各個都有機會,就看在金融合併的過程中,誰吃得快、吃得狠、又能吃得「夠營養」。

台灣金融機構規模普遍較小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大」是不是與競爭力成正比,則是持保留的態度。以日本銀行體系為例,經過2001年重整合併後只剩四家主力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三井住友集團、三菱東京金融集團、日聯集團等四大集團,這四家在這兩年間都出現鉅額的虧損。換言之,日本四大金融集團,雖然個個都是世界級的巨無霸,但在資本收益、產品開發等各方面與其巨大規模頗不相稱。

台灣金融產業面臨的問題何嘗不是如此?台灣這幾年金融業營運有所成長,與先前幾乎毫無限制的擴張個人信用脫不了干係,信用卡、現金卡滿天飛,靠將近18%的循環利息衝業績;另一方面,景氣有所復甦,銀行呆帳減少,復加上政府將銀行營業稅從5%降為0%,每年全國銀行業因此節省的稅金至少一千億元。另外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台灣金融商品幾乎沒有產品區分,純粹是價格割喉戰,這種沒有特殊競爭能力的銀行,難道市佔率達到20%就會脫胎換骨搖身一變變成「區域金融中心」?實在讓人存疑。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