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童書,幾乎青一色都是粉色系的作品,像《永遠愛你》 ( 和英 ) 、《 The Kissing Hand 》等書,總在閱讀中不經意的擴散出一股淡淡的甜味,讓孩子們在聽完故事之後,就會心滿意足的躺在媽媽的懷裡,沉沉睡去。
可是,隨這時代的轉變;大人發現圖畫書,對於孩童而言;已經不僅僅扮演這著“吹眠曲”的功能了;它除了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外,更可以引領孩子去體驗、感受人生各個不同的層面,甚至,探討許多人不敢碰觸的問題;例如:性、死亡、悲傷…。
最近,台灣的出版社竟不約而同的出版了幾本討論“喪子之痛”還有“憂鬱症”的圖畫書;這樣冷門的議題,能被搬上檯面上來,足以證明童書在台灣,已經開始步入成熟的階段了。現今的孩子生活在這麼一個開放且多元的社會,透過各種媒體所傳達的訊息,已經超乎我們所能想像的了,與其讓孩子沉溺在無明的恐懼中,不如提供孩子各個角度的思考層面;而“圖畫書”就是以孩子能夠理解的範疇下,將現實面的種種作為創作主題,希望能夠協助孩子以較正向的態度,去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以下介紹幾本相關書籍:
《曼先生的旅行》 ( 三之三 ) 在簡潔的構圖中,卻流露出喪子的父親最深層的悲哀;作者以“空椅子”具象了所有失去至親者心中的那個“空位”;他把“空椅子”背在身上,讓自己正視自己心中的痛;進而幫助另一個失親的孩子,背著彼此的“空椅子”走出悲哀。
《傷心書》 ( 維京國際 ) 憂鬱,像濃煙似的從門縫偷偷的滲進來,在毫不警覺下,瀰漫了我們整個空間,讓人窒息無法呼吸。麥克‧羅森赤誠的將自己陷入憂鬱的過程、心境,一五一十的呈現在字裡行間,而昆汀‧布萊克更是精準的將一個悲傷父親的影像勾勒出來。悲傷,從自我接納開始,最後,引領著我們從窗口,看到生命的脈動…,重尋生命的意義。
《顏色女王大考驗》 ( 巨河 ) 這是一本有別於其他“顏色”的圖畫書,它所討論的“顏色”,是在於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作者喬塔 ‧ 鮑爾巧妙以說故事的方法,把人在情緒上的轉變,結合顏色,層層的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憂鬱症”的來和去,透過“顏色”竟然如此鮮明。
李苑芳 2005/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