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佛教徒們有時以「道場」稱呼「寺院」,譬如:「禪宗參禪道場」、「淨土念佛道場」等,這似乎是從修道、修行的意義來使用。此外,一般人也以「生活即道場」的理念,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修道、修行的意義或重要性。例如,有人說︰可以把逆境當成是生活中的「道場」,好好磨練自己。有些宗教團體也會提醒其信徒,家庭乃是最基本的「生活道場」,奉獻之前,應先妥善照顧好家庭。在日本,將劍道、柔道等武藝教授練習場所也稱「道場」。如此廣泛被運用的「道場」語詞,究竟其原意為何?在佛教史上有何發展與演變?對我們有何啟發之處?
「道場」之梵語 Bodhi-manda,也譯作「菩提(Bodhi)場(manda)」。菩提(Bodhi) 是「覺悟」之意,有時漢譯為「道」,例如:「菩提心」是與「道心」同義;「證菩提」也可翻譯作「成道」、「悟道」。但是,八正道、無漏道或者「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四道)之「道」之梵語marga,則是方法、途徑(path)之義,有所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其中,「無間道」(anantarya-marga) 又譯為「無礙道」,是指上述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四種過程(四道)之第二階段,開始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不為煩惱所障礙,由此可無間隔(即刻)進入解脫道。此與近年的電影「無間道」是不同,電影中所說的「無間道」是指「六道輪迴」之「地獄道」(naraka-gati),此「道」之梵語gati(趣往)是說明眾生各依其業而趣往「六道」(也翻譯作「六趣」)。所以,「無間(地獄)道」是指犯五逆罪者所作的業,導致臨命終時,無間隔(即刻)墮入無間地獄苦果。而且一墮此獄「受苦無間」;一劫之期,相續而無間斷(時無間),壽命無間斷(命無間);身形遍滿地獄無有間隙(身形無間)。
言歸正傳,佛教所謂「道場」、「菩提場」原意是釋迦牟尼在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之成道(證菩提)之處。《增壹阿含經》中,佛陀告諸比丘:「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佛陀在菩提樹下,降伏魔眾(煩惱),覺悟「緣起無我」,此「道場」是指特定處所的佛教歷史聖跡。大乘佛教之《華嚴經》則擴大到十方世界,而說十方世界最後身菩薩「皆詣最勝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
《法華經》更進一步說:「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如此,所有受持、讀誦《法華經》經卷所在之處皆是「道場」。
《維摩經》進而將「道場」發揮為修行佛道的內在世界,而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六祖壇經》則應用此理念,開示門徒:「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即是《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唐代澄觀(西元738~839年;華嚴宗第四祖)之《華嚴經疏鈔》演義為︰「《涅槃》云:吾今此身是幻身矣,則所得道之處,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意云:若因若果皆從緣生,如幻夢故」。他認為:修行成佛的因果,皆是因緣所生,無人無我,如夢如幻,故說「水月道場」。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年)在《萬善同歸集》更加延伸為︰「菩提無發而發,佛道無求故求……建立水月道場……施為谷響度門,修習空華萬行……降伏鏡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這些意境與《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菩提)心」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在《金剛經》之始,佛對須菩提尊者所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問題,回答「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此的智慧,可斷除對於發菩提心之如此深廣、長遠、是否可能的疑惑。
在中國佛教史上,與「寺院」稱呼有關的歷史事件是:隋煬帝大業年間,曾經下詔,明令天下之寺改稱「道場」,到了唐代才又恢復用「寺」名。例如:大業二年(606年,或仁壽二年,或開皇末歲),煬帝下詔設置四道場,三論宗吉藏法師(549~623年)奉敕居住在江蘇揚州之慧日道場。此外,漢傳佛教對某些法會也稱「道場」。例如:慈悲道場水懺法、水陸道場、護國金光明道場等。
「道場」原來是指佛陀之覺悟處所,人類文明史上偉大時刻之遺跡。在時空的遷流中,如此豐富的發展與演變,或許可讓我們在使用「道場」語詞時,增加些深廣度。
精句
佛教徒們有時以「道場」稱呼「寺院」,
譬如:「禪宗參禪道場」、「淨土念佛道場」等,
這似乎是從修道、修行的意義來使用。
此外,一般人也以「生活即道場」的理念,
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修道、修行的意義或重要性。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5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