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
::本電子報由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九十五期 / 2005年09月14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

在生活裡常常會一不小心就遇到挫折,或者只是因為錯過了一班公車而心生煩惱(好險素的鹹蛋超人都是”飛”到捷運站,沒有這個問題),更別說考試不順利;網路斷線之類另人傷心的事情發生的時候,真的是晴天霹靂啊!以前遇到這個情形時,素的鹹蛋伯就會安慰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每每也只能以此得到小小的安慰。

在今天的文章裡,惠敏法師提到了「生活即道場」,素的鹹蛋超人突然感覺到看到了一道光(是的!就是這光!),原來這些大大小小的不順遂都是修行啊!這樣就想通了,不一定是為了要成功或是天將大任,一心一意專心在眼前的修行,不要多想,面對他,處理他,接受他,放下他,惠敏法師真的是素的鹹蛋超人的典範,趕快去跟愚石小編借一本《心與大腦的相對論》。修行!修行!修行!積極!積極!積極!

 
 

心向外時,
只能看到、聽到很少的東西。
心向內時,
才會經驗到無盡長的時間,
及無限大的空間是什麼。

禪鑰

 
道場、直心道場、水月道場

■ 釋惠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佛教徒們有時以「道場」稱呼「寺院」,譬如:「禪宗參禪道場」、「淨土念佛道場」等,這似乎是從修道、修行的意義來使用。此外,一般人也以「生活即道場」的理念,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修道、修行的意義或重要性。例如,有人說︰可以把逆境當成是生活中的「道場」,好好磨練自己。有些宗教團體也會提醒其信徒,家庭乃是最基本的「生活道場」,奉獻之前,應先妥善照顧好家庭。在日本,將劍道、柔道等武藝教授練習場所也稱「道場」。如此廣泛被運用的「道場」語詞,究竟其原意為何?在佛教史上有何發展與演變?對我們有何啟發之處?  

「道場」之梵語 Bodhi-manda,也譯作「菩提(Bodhi)場(manda)」。菩提(Bodhi) 是「覺悟」之意,有時漢譯為「道」,例如:「菩提心」是與「道心」同義;「證菩提」也可翻譯作「成道」、「悟道」。但是,八正道、無漏道或者「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四道)之「道」之梵語marga,則是方法、途徑(path)之義,有所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其中,「無間道」(anantarya-marga) 又譯為「無礙道」,是指上述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四種過程(四道)之第二階段,開始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不為煩惱所障礙,由此可無間隔(即刻)進入解脫道。此與近年的電影「無間道」是不同,電影中所說的「無間道」是指「六道輪迴」之「地獄道」(naraka-gati),此「道」之梵語gati(趣往)是說明眾生各依其業而趣往「六道」(也翻譯作「六趣」)。所以,「無間(地獄)道」是指犯五逆罪者所作的業,導致臨命終時,無間隔(即刻)墮入無間地獄苦果。而且一墮此獄「受苦無間」;一劫之期,相續而無間斷(時無間),壽命無間斷(命無間);身形遍滿地獄無有間隙(身形無間)。

言歸正傳,佛教所謂「道場」、「菩提場」原意是釋迦牟尼在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之成道(證菩提)之處。《增壹阿含經》中,佛陀告諸比丘:「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佛陀在菩提樹下,降伏魔眾(煩惱),覺悟「緣起無我」,此「道場」是指特定處所的佛教歷史聖跡。大乘佛教之《華嚴經》則擴大到十方世界,而說十方世界最後身菩薩「皆詣最勝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

《法華經》更進一步說:「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如此,所有受持、讀誦《法華經》經卷所在之處皆是「道場」。

《維摩經》進而將「道場」發揮為修行佛道的內在世界,而說:「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六祖壇經》則應用此理念,開示門徒:「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即是《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唐代澄觀(西元738~839年;華嚴宗第四祖)之《華嚴經疏鈔》演義為︰「《涅槃》云:吾今此身是幻身矣,則所得道之處,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意云:若因若果皆從緣生,如幻夢故」。他認為:修行成佛的因果,皆是因緣所生,無人無我,如夢如幻,故說「水月道場」。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年)在《萬善同歸集》更加延伸為︰「菩提無發而發,佛道無求故求……建立水月道場……施為谷響度門,修習空華萬行……降伏鏡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這些意境與《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菩提)心」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在《金剛經》之始,佛對須菩提尊者所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問題,回答「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此的智慧,可斷除對於發菩提心之如此深廣、長遠、是否可能的疑惑。 

在中國佛教史上,與「寺院」稱呼有關的歷史事件是:隋煬帝大業年間,曾經下詔,明令天下之寺改稱「道場」,到了唐代才又恢復用「寺」名。例如:大業二年(606年,或仁壽二年,或開皇末歲),煬帝下詔設置四道場,三論宗吉藏法師(549~623年)奉敕居住在江蘇揚州之慧日道場。此外,漢傳佛教對某些法會也稱「道場」。例如:慈悲道場水懺法、水陸道場、護國金光明道場等。

「道場」原來是指佛陀之覺悟處所,人類文明史上偉大時刻之遺跡。在時空的遷流中,如此豐富的發展與演變,或許可讓我們在使用「道場」語詞時,增加些深廣度。

精句

佛教徒們有時以「道場」稱呼「寺院」,

譬如:「禪宗參禪道場」、「淨土念佛道場」等,

這似乎是從修道、修行的意義來使用。

此外,一般人也以「生活即道場」的理念,

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修道、修行的意義或重要性。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56期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32&ClassType=1&CommId=662禪的生活
/聖嚴法師

本書將禪的精神,貼切著現實人間的實際生活來講。藉以疏導人生的苦悶與無奈,指出如何達成灑脫自在、積極進取的生活目標。並鼓勵每一個人,都應從禪的修行及體驗…<more>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7&ClassType=1&CommId=1377心與大腦的相對論
/釋惠敏

最富科技感的法師,以最鮮活的思維,直探生命本源,從科學的角度與佛法對話,讓科學不再遙遠冰冷,讓佛法不再玄虛難懂,你也會在佛陀拈花時展顏微笑… <more>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第十五期

佛法詢問台-問

我是一個天生失聰的人,因此,常常有人說我是因為前世做了很多壞事、種下惡因,今生才會受這種果報。對於這種「業障果報」的說法,不知佛法如何來看待身體殘障者?

佛法詢問台-答

「佛法講因果,是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其中現在是最重要的,如果清楚的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否則追求、追問、探知過去和未來,除了增加困擾和浪費時間外,別無益處,既對現在無補,對未來也無益。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節錄自聖嚴法師所著《學佛群疑》中《如何使人相信因果》一文)

因此,不要再去在意過去所造,最要緊的是把握現在所擁有的,運用現在所能奉獻的能力及智慧來對他人付出,如此,現在必能法喜充滿,未來也必定希望無窮。

 
友善列印 我要轉寄
除本電子報之外,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並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    >>法鼓文化文摘報           >>智慧掌中書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電子報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法鼓文化修行電子報     >>經典學院電子報           >>人生雜誌電子報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05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如需轉載請洽:data@ddc.com.tw
客服問題請洽:market@ddc.com.tw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