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魅力新故鄉0052
新故鄉
 Eye-Catching New Homeland

 電子報 0051期   94/10/03發刊

《台灣日本震災社區重建經驗交流系列》

「走過災難.攜手向前」

  鷹取 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記者會

以紙管建材打造災難重建區的建物,是一種創新的嘗試與思維,對國內建築界而言也是一種新啟發。圖為記者會現場的 Paper Dome建築模型。
1995年阪神地震所引發的大火,讓鷹取教會陷入一片焦土,火勢一直延燒到耶穌像背後才止住。

 「鷹取 Paper Dome在台灣的再生,將是台灣第一棟紙管建築,並將成為串聯台日兩地重建區友誼的橋樑!」
 一九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由日本知名的建築師坂茂設計、義工共同打造的鷹取紙教堂(鷹取 Paper Dome ),二○○五年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即將在台灣重生!
 九月三十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舉辦的記者會中,台日兩方的代表均對這項歷史工程充滿期許。

毀損的教會,社區的救援基地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芮氏規模七點二的阪神大地震襲擊日本關西地區,重創神戶市及週邊衛星城鎮,奪走六千兩百多條人命,全半倒房屋各約十萬棟。
 鷹取教會所在地的野田北部,九百戶住家,高達百分之七十點四的房屋全毀。許多人喪失了至親,房屋、工作一夕不保。
 鷹取教會雖在震災中毀損,卻仍扮演鷹取地區社區救援基地的角色,尤其這一帶長久來即居住許多韓國、菲律賓及越南人,震後初期因為語言不通而充滿不安,鷹取教會適時成了這些外國人交換情報、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教會也設立多語言的廣播放送,將震災相關訊息傳遞給在日外國人,並推動亞洲女性的自立計畫。
 「在這樣的地震災害中,醫生與護士對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那建築師又可以貢獻什麼呢?」日本國際知名的坂茂建築師不斷思索著。阪神地震後,坂茂來到了神戶目睹不同國籍的人士在毀損後的鷹取教會進行戶外彌撒。彌撒結束後,他向神田裕神父建議建造一座暫時性的紙屋,但神父目睹焦土後的家園,並不考慮短時間內重建教堂,但他表示,如果義工可以蓋一個暫時性的房子給社區的人當作集會所,他會很高興。

建立在焦土上的紙建築  


 
紙教堂是多功能使用的社區集會所,代表著無數奉獻者及義工的精神。
 坂茂建築師以「紙建築」的創發及運用而聞名,不僅在建築上有傑出的表現,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曾說過:「二十世紀的建築大師為大眾建造公共建築,而冷戰後一代的建築師應該為少數人服務,例如種族衝突的受害者和無家可歸的人。」
 阪神地震前一年,坂茂運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為非洲盧安達難民搭蓋避難所及住家;此次為了替鷹取地區的災民設計一座紙教堂作為集會所,他四處奔走、演說,募集整個建造費用所需的一千萬日幣。
 三百多位義工及教友共同打造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地震滿八個月的九月十七日正式完工,義工們在慶祝晚會上將她命名為「鷹取 Paper Dome」。
 震後十年間,這個面積約一百七十平方公尺、由五十八根紙管圍成橢圓形空間的鷹取 Paper Dome,是社區災後重建過程中人與人間的橋樑,是居民交流的場所,它跨越國籍、宗教,許許多多的人在此互相分享悲傷、喜悅、挫折與歡欣,這裡也被稱為是「社區營造、交朋友」的地方。

  Paper Dome在台灣重生  

 
垂水英司先生帶來神戶地區各重建時期的影像紀錄,致贈台灣的推動委員會。
 
在台日雙方推動委員會的努力下, Paper Dome的再生即將積極展開,這段「走過災難,攜手向前」的行動,亦期待各界的支持與參與。

 二○○五年元月,由台灣重建區的朋友組成的「台灣.神戶震災受災地市民交流會台灣訪問團」,在參加阪神大地震十週年紀念活動時,於野田北部邂逅了鷹取 Paper Dome。
 得知紙教堂即將功成身退,於六月拆卸時,訪問團團長、同時也是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即提出能否讓 Paper Dome在台灣重生,藉以搭起台、日地震重建區友誼的橋樑?當場獲得教會及社區朋友的贊同。
 在鷹取教會以及日本「鷹取 Paper Dome台灣再利用計畫執行委員會」的協助下,鷹取Paper Dome的紙管等建材已順利運抵台灣,正逐步展開規劃。
 在記者會中,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致詞時表示:「九二一大地震重建工作已進入第六年,正是需要反思的時刻, Paper Dome的到來是一個契機,希望能在台灣延續她的生命,並且作為我們再思考與再出發的基地。」
 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陳亮全亦表示,重建工作是沒有截止日期的, Paper Dome象徵著再發展與永續的目標,同時也示範一種新建築模式與材料的運用,對於重建區的家屋再造等工程,都會是一種新的意義跟挑戰。
 負責再生設計的建築師邱文傑,將與坂茂建築師進一步溝通後,讓飄洋過海而來的 Paper Dome除展現永續、低調、純樸的建築空間特色外,也賦予新的生命與價值。
 此次日本的推動委員會亦有垂水英司、天川佳美、天川雅晴三位委員特地出席記者會,垂水英司先生以「滿載著社區營造的心到台灣」為主題代表發言:「 Paper Dome充滿著許多人對於社區營造的期望之下,來到台灣展開重生,也希望能將這些對社造的期望傳達到更多人的心中。」

擎起夢想的支柱

 目前台灣的推動委員會已積極展開規劃事宜,未來即將在埔里鎮桃米里新故鄉基金會社區見學園區,成為台日震災社區重建的交流站、台灣社區營造的聚會所、重建區農產品及社區產業展示、生態保育的推廣及社區學習的講堂……等。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表示,藉由鷹取 Paper Dome在台灣的再生計劃,希望能促發台、日重建區的經驗交流,串聯兩地從瓦礫中復活的意志與堅毅,一起走過災難,攜手向前,也讓後代子孫記得,有一群人,曾經這樣走過……
 新故鄉歡迎各界成為這個歷史工程的推手,共同擎起夢想的支柱。民眾可以加入志工行列,參與實地打造 Paper Dome 的工程;也可以響應購買紀錄台灣社區重建故事的「地動的花蕊」套書(贊助價每套 1000 元),經費將作為台日震災社區重建經驗之紀錄、出版、研究等相關工作。

洽詢專線: 049-2422003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郵政劃撥帳號: 22322812
戶名: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訂閱魅力新故鄉:

電話:049-2422003

傳真:049-2422018

地址:545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一段259號

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