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blue light
 
Fresh Air電子報  
有機園地 2005-10-06  
回歸自然的力量   
 
近十年來人們如覺醒般地渴求自然,這個趨勢在全球繼續的蔓延著。 形成的因素很多,如食物安全與營養的重視、對化學藥物負面影響的警覺、環保意識的抬頭等等。 而引領這股趨勢進入我們的生活,並進而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的重要力量是有機的觀念。為了滿足幾十年前大量的糧食需求,自1960年代開始

普遍使用農業化學用品及致力於相關技術的研發,幾十年來,我們對食物或用品中的化學成份早已習以為常,或者可說是理所當然到毫無知覺的地步。但在多年後一些疾病被證實與攝取的非天然成份過多有關聯,或是實行自然飲食法所帶給人們具有說服力的成果與相較的差異下,人們驚恐於原來在未知的情況下,我們可能集體讓自己成了實驗品。 於是人們開始尋求回歸自然的方式,也開始思考與研究適合現代生活的自然方法。 早期這個觀念展現在有機農業生產方面,一種兼顧整體生態環境和食物安全的農業生產方式,不但在該領域影響層面漸漸擴大,歐美等較先進國家更逐漸將此回歸自然的生活態度延伸至食、衣、住、行各個領域,成為一種有機生活風格,讓人們重新體會到自然的力量,感受到接近自然的喜悅。

雖然在此有機產業成長的過程中,國外也有部份反對的聲音,但是有機農業生產方式的用意與目的完全符合現今人們對品質化生活的追求及對維護生態環境和後代生存空間的關懷。 因此,它仍然在全球快速的成長。 過去十多年來,美國、歐洲、和日本相繼立法來促進該產業的發展。 台灣也於2003年9月公告有機法規,雖然目前法規只涵蓋農作物和畜產,尚無食品加工和運銷方面的規範,但這對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來說已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可惜的是“有機”這個名詞在本地已有些被濫用了,以致常會給人它只是個銷售名詞或只是個噱頭的錯誤印象,而在本地這方面認證制度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品質真假眾說紛紜更是模糊了有機原本的涵義與價值。相關單位與一些民間團體正努力的推動認證及對供應端做實務宣導等工作,想要扭轉過去近半個世紀的觀念與普遍使用的方式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我們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的不同,使得考驗重重,雖然與國外相較我們算是起步階段,但是我們願意等待,也值得我們等待,不是嗎!

一種生活態度必源於觀念的形成和內心的認同。 我們都聽過“有機”這個名詞,但不是相關領域的人,一般知道它的起源與發展的人就不是那麼多了。 整理以下資訊讓我們進一步的認識它吧。

有機農業的發展
有機農業的生態概念在1960年代所謂的綠色革命之前就存在,不少有機農業生產方法和技術源於最早的傳統農業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經濟發展及人口增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漸漸無法符合國內和國際市場大量的糧食需求,因此,開始使用化學肥料來提昇生產力,至1960年代,許多農業化學用品 (如:化學肥料、人工除草劑,殺蟲劑等) 和技術 (如: 密集的機械化耕作、單一耕作等等) 更是大量的被採用,成功的改善了生產力,造成了所謂的綠色革命,這也就是至今居於主流地位慣用的農業方式。 但是在滿足了市場的大量需求後,其對天然資源和人類健康方面的負面影響卻逐漸浮現出來,於是在1970和1980年代間,重視生態觀念的有機農業生產方式開始受到先進國家們的注意。自1990年代,一些重大的環境災害和食物污染事件加強了消費者的警覺,隨著消費者對食物安全及營養的重視,全球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再加上有機生產技術的創新與提昇,使得有機農業自1990年代開始快速的成長。雖然目前有機產業在農業的領域還只佔很少的部份,但它卻在全球快速的成長中。 依據國際貿易中心 (ITC) 2002年底的資料,全球有機市場規模於2003年會有23 – 25 Bio. 美元,而且每年有5-15%的成長率,預計至2005年全球有機市場規模將達29 - 31 Bio. 美元。 根據Organic Monitor 2001年的調查資料顯示美國、歐洲、和日本為全球有機產業成長最快的地區。 另依據美國農業部的資訊,其國內有機產業市場自1980年的 78 Mio. 成長至2003已有10 Bio. 美元,並持續以20%的成長率快速攀升。

什麼是有機產品?
有機產品的生產方式與過程強調土壤和水源的保護、減少環境污染、再生資源的利用、及食物之衛生安全,而且有機產品必須符合相關的生產作業規範,並經由農業主管部門授權的驗證單位審查合格,才可取得有機產品合格標籤。

有機農作物栽培方式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農藥、污泥灌溉、基因改造物質、輻射、及其他人造成份物質,而採用有機質肥料、利用自然或物理方式防治病蟲害、建立輪作、間作等耕作方式改善土質與防止土壤沖蝕等等方式。 在畜產方面,有機生產方式不允許使用抗生素和荷爾蒙等促進成長之製劑,並且要求使用有機飼料與自然飼養方式。

有機產品因為生產過程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抗生素、及荷爾蒙等非天然製劑,自然較安全外,依以下行政院農委會資料顯示,其生產方式使一些產品在風味和儲存期限方面都較有改善,而其對生態環境更是有良性的影響:

風味方面 ─ 例如有機農耕法栽培之稻米,其游離糖含量較高及直鏈澱粉含量較低,其食味品質較佳。 另以化學農法栽培之香蕉往往較為粗大,且果肉會有硬心;葡萄果粒雖然較大,但有時會有明顯的藥斑;枇杷果皮常會縐曲且有較不易撥離、果肉硬、風味較差之缺點,但是以有機方式栽培對以上缺點都有改善情況。

保存期限方面 ─ 有機農產品有較久的保存期。 根據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試驗結果,化學農法栽培之楊桃儲存五天即開始產生褐斑,八天就劣變,而有機楊桃到第十二天才有劣變情形;另化學農法栽培的番石榴亦較有機栽培者約早一星期劣變。

生態環境影響方面 ─ 降低環境污染 – 有機栽培法對於病蟲害防治,以栽培抗病蟲品種,或利用天敵、微生物製劑取代農藥,或以物理方法防治。 以有機質肥料取代化學肥料。 此種栽種方式避免河川、湖泊、水庫農藥累積,確保水源品質,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農業廢棄物回收再生資源利用 ─ 台灣地區一年產生之農作物殘渣、稻殼、家禽畜泄物等農畜廢棄物一千餘萬公噸,如未妥善處理將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如將這些農業廢棄物經充分醱酵後轉化為有機質肥料,再施於田間,不僅可有效處理這些農業廢棄物,並可改良土壤性質,以及提供農作物生育所需之氮、磷、鉀肥,降低化學肥料用量。

改進空氣品質 ─ 化學氮肥大量的使用會產生氧化亞氮(N2O),會破壞大氣中平流層的臭氧層,使得紫外線穿透大氣層直達地面之量增高,將危及地球上的生物,減少或不使用氮肥可以協助減少N2O形成量。+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IFO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