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5-10-06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5-10-06》

本期內容
  ◎形上的流亡:沒有答案的人生──維吉妮亞‧吳爾夫崩潰中的書寫之四 
  ◎教授爸爸週記:印儀學院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形上的流亡:沒有答案的人生──維吉妮亞‧吳爾夫崩潰中的書寫之四
  宋國誠
依據自己的文學原則而進行實驗性創作的《牆上的斑點》是一篇典型的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從「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牆上的那個斑點」開始,到「哦!牆上的斑點,那是一隻蝸牛」結束,全文沒有時間、地點和情節,而是通過「一個斑點」作為意識的節點和觸媒引起一連串隨心所想、自由奔放的意識表達。

意識流小說是一種通過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的方式,運用形像語言,藉由意識的跳躍、連接、流淌、穿插、臆想、迂迴、分岔、匯聚、回憶、揣測等等,來表達意識主體內在的深層活動和體悟。人們經常以為意識流小說總是雜亂無章、漫無邊際,但事實上人的意識活動一方面本無時空、人事和邏輯的規定性,另一方面,經由意識的流竄和奔湧,反而能夠達到一種超越時空障礙的效果,經由意識裸露和袒承,反而更能深刻地表達生活的真實體驗與本質。

一個「斑點」的聯想

《牆上的斑點》是從第二次看見牆上的斑點而想起第一次看見同樣的斑點為起點,於是從模糊記憶中開始追索,通過將「第一次看見斑點的記憶」予以明朗化而將「第二次看見斑點的觀視」予以模糊化,由此呈現意識的多層化和延展性;而第一次的觀視所產生的聯想又被這同樣的斑點所打斷,也就是打斷了比第一次觀視更早以前的孩童時代的幻覺,但是這一打斷實際上又將前後兩次的意識予以串接,並將「從前」、「過去」、「現在」(以及隨後的「未來式想像」)的時空予以聯結,形成一個「四度意識空間」,進而開啟了一個無限寬廣的「意識流域」。由此可以看出,維吉妮亞是以一種折疊式、圈層化的意識流動形式,來導引小說的進程。然而,這種導引又是「潛意識的」,是在維吉妮亞自己並未察覺的意識底層默默指引的,於是,藉由一種「讀者對作者無意識的有意識閱讀」,就構成了一種特殊的「讀寫實踐」,共同形成一個精神領域的文學世界。

意識流並不是指意識的盲目流動,我們可以在維吉妮亞每一個意識流動的節點上體會她的精神感受和體悟。在小說中,存在著「客物─聯想」之間的對應關係,引起聯想的對應物包括火炭、罐子、鳥籠、溜冰鞋、手搖風琴、煤炭塊,而對應於意識聯想中的對應物則有彈子台、桌布、劍鏃、地毯、鏡子、古塚、白骨、博物館、查理一世、內閣大臣等等無數的「聯想物」,例如「火紅的炭塊」對應著「無數紅色的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岩璧的側坡」,「壁爐上的塵土」對應著「被埋了三層的特洛伊城」,「淺藍色的罐子」對應著「無法被消滅的神秘碎片」。

然而所謂「客物」又不必然是僵死的靜物,例如始終弄不清楚但卻作為意識流動之觸點的「斑點」,它從「一個斑點」開始,而後被設想為「掛孔」,後再顯示為「不確定的未知」,而後再被想像為一個「圓體」,而後可能是一個「淡影」,又可能是一隻「釘子」,一片「花瓣」,一處「裂紋」,到了最後則被確定原來是一隻「蝸牛」。但實際上,被確認為蝸牛的斑點也不一定是蝸牛,因為客觀上並不存在「移動的斑點」或「靜止的蝸牛」,如果是移動的蝸牛就不應被視為斑點,如果是斑點那就不會是不移動的蝸牛,但是在主觀心理上,不管是斑點還是蝸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清晨一場愉快的室內夢幻!

意識閱讀與意識環流

所謂「對作者無意識的有意識閱讀」,是指讀者通過對作者意識流動的軌跡、含示、追索等等而作出衍生的、延展的「意識再流動」,於是原先作為「作者獨白」的意識流動就演變為流轉在作者與讀者之間一次或無數次的「意識環流」。例如從一個「掛孔」聯想到一幅貴婦肖像,想到一戶人家,而後搬家、離開、分手……,在這裏,聯想本身以「火車和窗外景物擦身而過」的形像語言來表達,時間在這裏像火車疾速一般的變形,延伸至對一種「觀視/速度/瞬間/消失」之人際關係的感觸。

例如「但是我還是弄不清楚那個斑點到底是什麼?……即使我站起身來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說不出它到底是什麼?……唉,天哪,生命是多麼神秘!思想是多麼不準確!人類是多麼無知」!(註5)這意味著從一未知的靜物聯想到人生的本質和對人的自我懷疑和質詢,賦予客物一種雜亂而深刻之精神印記與時間軌跡。

「要拿什麼和生活相比呢?就只能比做一個人以一小時50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鐵道,從地道口出來的時候頭髮上一根髮針也不剩。光著身子射到上帝的腳下」,這使我們再次聯想到人生將因無數次的遺失而一無所有,最終都將一絲不掛地回到上帝的面前,而「歷史的遺失」和「私物的遺失」完全一樣,所有英雄豪傑、一切冠蓋錦衣、一代恩怨情仇,都將如「被拋出地下鐵道」一般的散落於地。

「人們在敞開的門外張望」,這是一種心靈的窺視,好奇的探究,一種對自身精神處境的反思,一個虛構的歷史想像;「查理一世種的花」顯然是一個歷史的隱喻,於是,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反射出我們呆滯、朦朧的眼神,它意味著歷史猶如一個巨大的垃圾箱,裝滿著令人發笑的廢物,在這裏,「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惠特克的哲學」、「惠特克年鑑」,都是一種反諷式的聯想,它代表一種男權中心和階級差異的傳統,但它卻像「所有遺失的東西中遺失得最神秘的東西」而被裝進了無人問津的罐子裏;歷史的虛榮曾經何其莊嚴,而揭穿這種虛偽的矯作,將讓人獲得何其暢快的「非法的自由感」。

在一個關於「未來小說」的聯想中,維吉妮亞呼應著她在《現代小說》一文中的批評觀點,那就是真正的小說不是在描寫「事物的外殼」,而是在透析「內在的心域」。維吉妮亞把一種沒有內心只有外殼、沒有鏡像與幻覺、沒有森林和草木的現實文學,看成是一個垂死待斃的世界,「假定鏡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個浪漫的形象和周圍一片綠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復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見的那個人的外殼──世界會變得多麼悶人、多麼浮淺、多麼光禿、多麼凸出啊!在這樣的世界裏是不能生活的」。

在維吉妮亞的觀念深處,還潛藏著對傳統知識教條的反叛,特別是嘲諷一群以科學之名在田野、在鄉間、在森林進行事實蒐集和調查記錄的學者;在想要起身觸摸那一個淡淡的影子(斑點)的聯想中,維吉妮亞進行了一種「反諷的聯想」,於是意識之流從「一個小小的古塚」,流到「一些白骨」、流到「一群古物收藏家」、流到「考古旅行」、流到「古物考証」、流到「調查報告」、流到「考古學家病死」、流到「博物館」、流到「收藏那些古物的櫥櫃」……。於是,「我們的學者除了是蹲在洞穴和森林裏熬藥草、盤問地鼠、記載星辰語言的巫婆和隱士們的後代,還能作什麼?」實際上,博物館不過是一座華麗的歷史墳場,科學家、考古旅行家、人類家、田野調查員乃至文學家,最後也不過和他們收藏的古物一起埋葬在博物館的櫥櫃子裏,維吉妮亞說道:「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證明了什麼?」

面對這種乏味的現實世界,維吉妮亞憧憬著一個「可愛的世界」,這是一個沒有「惠克特年鑑」、沒有尊卑等級、沒有知識權威、沒有人為造作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一首自然的狂想曲:當它起舞躍動時,有著紛落的月色、彈飛的葉片、嘩啦的水滴、跳躍的音符;當它酣夢入睡時,有如一隻不鳴之蟬、一口不湧之泉、一處無波之海。這就是維吉妮亞的「意識流世界」,外部世界因為意識的勃然躍動而被活化與詩化。維吉妮亞旨在表明,精神才是自然運轉的動力,自然就是通過人們對它的冥想而被賦予生命的韻律,幻覺從來都不是虛假,而是存在的昇華,瞬間不是暫留,而是永恆的沉睡和棲息。(下週續)

註5:中譯文採自文美惠(譯),《牆上的斑點》,載《牆上的斑點: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黃梅等譯,杭州:浙江文藝,2002, 頁2-9。
(回目錄)



教授爸爸週記:印儀學院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週六下午,離開許師父的國術館,我決定到印儀學院一趟。

連續兩個禮拜以來,我都利用週末,等許師父推拿後,到印儀學院的佛堂去打坐一番。

名為學院,卻不是世俗腦海中讓人讀書及研究,獲得專業知識的教育機構。它是嘉義縣竹崎鄉香光尼寺於台北所設的分院,只有週一到週六開放,除了隨時歡迎任何人進去拜佛打坐以外,也開辦了各種活動,包括阿含經的研究班、英文佛典研讀班、禪坐班等等。

這樣的分院,在台北很普遍,中台禪寺的分院就到處可見。我所知的,聖嚴法師的農禪寺、星雲法師的佛光山,及廣欽老和尚的承天禪寺等等,在台北都設有多多少少的分院。沒有網路的時代,需要一點點幸運才找得到。在網路時代,一上網,這些分院的所在一查便知。

印儀學院成立時,我就有所聽聞。雖然我與香光尼寺住持悟因法師及寺中的部份法師都認識,但也只有最近一年,我才真正找到羅斯福路及和平西路交叉口上的這個分院,也去得比較勤快。我去的時候,通常都是週末,頂多待個一小時左右,我就離開。

有時,很喜歡這種清修場所就在鄰近的感覺。到了中年,歷經生生死死、人生的各種轉折以後,對於「無常迅速,生死事大」,這幾個字的體會日深。年輕時對專業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到了人生的中年,慢慢轉換為生命意義的探索。因此,有意無意總會去這種場所打坐一下,試圖還原自己,多少找回幾許滾滾紅塵中偶遭扭曲的心性。

上週六到分院的時候,院中的志工,大約不認識我,還問我是不是第一次來。我已懶得作答,有時碰到熟人,反而多了很多的葛藤,必須花很多的時間聊天。不認識最好,雲水的僧人,雲水的廟,來去一向自由。

離開的時候,志工好心地拿了一份院中的活動行程給我。看著她拿給我的資料,我有些心動。她告訴我,學院每週三有禪修的活動,歡迎參加。事實上,我更有興趣的反而是阿含經研究班。對於代表原始佛教精華的阿含經,我一直期望能一字一字讀過,好好了解結集下來的釋迦牟尼原初的思想。

但我知道我是沒有辦法參加的;小兒子剛上國中,很多課業仍需要我在旁,他才會認真做。對於他,我仍然有著諸多的不放心。生命有時總有幾份無奈,有心清修時,通常可以允許的時間並不多。一如我現在對太極的體會日深,但也為了小孩,每天必須中途打斷練習,只為了奔回家叫醒他,料理完他的早餐,送他出門後,才能再回到練習場,練一練推手。

好在,人一到中年,得失心不重。現在的心情,只期望把握能把握的時間,趁著有生之年,多摸索、多學習一點。其他的,就看機緣吧!
(回目錄)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本報誠徵閱讀經驗分享,歡迎教師、家長及學生分享經驗,題材包括如何推動學生閱讀、啟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閱讀心得或小書評,文長500~1500字皆可,投至fiveguys@ms19.hinet.net,凡經採用,敬奉薄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