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魅力新故鄉0053
新故鄉
 Eye-Catching New Homeland

 電子報 0053期   94/10/07發刊

 
特中心黃朝慶老師(左)帶領學員認識水生植物,以及溼地的管理原則。

水與綠的合奏

生態社區專業技術養成工作坊

學員實際參觀過桃米的生態池後,對溼地的營造概念有了較具體的想像。
從石、挖邊坡到討論植栽種類,學員嘗試施作一小段生態溝,累積實作經驗。



在紅瓦厝民宿主人官家億的介紹下,大家了解桃米邁向生態旅遊的過程與轉折。

  充滿創意與生態意象的遊憩設施,讓遊程更加豐富多元,也讓人深刻感受生態旅遊的魅力。

 「池面上開黃色小花的就是台灣萍蓬草,那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水生植物……」在桃米田份仔生態池畔,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黃朝慶老師,正為一群興趣盎然的學員介紹水生植物。
 在擔任專案輔導中心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規劃下,內政部營建署九十四年「社區風貌營造計劃——生態社區示範計劃」,繼七月份於特生中心舉辦「永續與深化——生態社區工作坊」後,又於九月十六、十七兩日在埔里鎮桃米里舉辦一場專業技術養成工作坊:「水與綠的合奏——從生態池的營造、環境教育到生態旅遊」,讓有心在社區內營造生態溼地的夥伴們,有實地施作及交流的機會。
 溼地是大自然的基因寶庫,尤其以生態工法打造或改善的溼地,從其中衍生的物種保育、教育及景觀休憩等議題,是各社區在邁向可持續性發展的過程中,很值得深入探究及推廣的方向。
 此次的小型工作坊,在內容規劃上包含生態池營造概念的啟迪、生態池實地踏查與操作、以及生態旅遊的推廣等,由特生中心彭國棟副主任、黃朝慶老師及新故鄉執行長顏新珠主講。
 桃米社區本身即擁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個水塘溼地,其中幾個主要溼地如茅埔坑、中路坑、草湳經過改善後,均成為保育、教育及推動生態旅遊的良好場域,學員們經過實地走訪及解說後,對溼地的價值與運用都有比較具體的了解;而夜間安排的賞蛙行程,則讓大家親身體驗生態旅遊的運作模式。
 至於實地施作方面,新故鄉以桃米田份仔園區為基地,分為生態溝及小型生態池兩組,讓團員們從砌石、孔隙的製造、植栽的選擇、視覺美學到配合地景的空間設計等一一討論並動手。
 「原來河道也可以這樣施作?!」、「在社區裡作小型的溼地好像並不難嘛!」、「如果用生態工法來營造環境空間,也許可以讓更多人感受自然的魅力,找回人跟土地的情感。」……成員紛紛分享心得。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也期待,藉由這次工坊,可以帶動社區建構生態溼地的想法與行動,也可以讓社區間彼此學習,建立綿密的網絡及夥伴關係,一起往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前進。

訂閱魅力新故鄉:

電話:049-2422003

傳真:049-2422018

地址:545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一段259號

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