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木馬電子報

: :  第二十五期  :  2005-10-12

          本期主筆  紀大偉

    新書搶先看:建築的表情   文化部落格:灰色的靈魂

         來自世界各國的推理小說,包括近期在台出版的《灰色的靈魂》(作者:菲立普克婁代),都在台灣書市占有一席之地。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奇異的經驗:和幾乎不讀書的朋友聊天時,對方竟然會提起最近讀過的推理小說,甚至是對方心儀的外國推理作家。或者,在幾乎沒有藏書的朋友家裡,廁所裡竟然出現一本翻爛的偵探小說。

          託推理小說的福,現在就連不看書的人也開始看書了。

          推理小說的內容一般可以拆解為三個部分:發現謎團調查因果找出真相。而晚近的小說紛紛將第三部分衍生為「同時也找出調查者自我的真相」(而非只有事件的真相),或是讓調查者「找不到」真相。這種革新的推理(調查者質疑自我;調查者找不到真相)其實也早已不新了:波蘭斯基的經典老電影《唐人街》就是典型,而大衛.馬密的電影也愛推理的變奏;在小說家之中,波赫士和卡爾維諾都在幾十年前寫過這種新派推理,而保羅奧斯特的《紐約三部曲》也屬於同一血脈。

          我並不是說推理小說不夠新奇,而是要說:它是日新又新的,歷久彌新的。 許多西方文學理論家認為推理小說是「現代主義」(即,在「後現代主義」之前)的產物:調查者充滿信心,將謎團分析得頭頭是道,顯示出人腦的無敵理性。福爾摩斯以及阿嘉莎.克里斯蒂的白羅探長就是這種理性的代表。但是過去幾十年來推理小說的發展已經証明,推理小說早也進入「後現代主義」:調查者不是具有信心的(甚至有心理問題,酗酒習慣等等),陷入謎團不能自拔,理性完全被擊敗。我在上一段提及的波赫士等人作品就是範例。後現代的推理,已經有了半世紀以上的歷史。「曾經」以後現代主義標籤著稱的作家黃凡、張大春等人,也都寫過實驗性強的推理小說。

          值得推理的是:推理的魅力何在?為何就連不看書的人,也開始看推理小說了?為什麼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一直到後現代之後的作家,都投身於推理寫作?

          推理小說除了是具有娛樂功能的類型小說之外,一方面也是(隱性或顯性的)社會批評,另一方面又是(隱性或顯性的)哲學思考。在此,社會批評和哲學思考可能是疊合的,也可能是粗糙不成熟的,也可能是原下筆人並沒有多加細想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許多推理小說呈現了對於當代文明的抗議(有些抗議是比較天真的,但也有成熟的),以及對於人類生存價值的懷疑(以至於許多推理看起來都像是憂鬱症文學)。在娛樂之外,讀者也不知不覺之中滿足了自己對於社會批評和哲學思考的需求。

          古哲蘇格拉底一直提醒大家自問:「我是誰?」而《伊底帕斯王》等等希臘悲劇揭示「我在找罪人,而罪人就是我。」看來,後現代風格的推理在西方已經存在幾千年。推理能夠穿越歷史和文化的疆界讓台灣讀者觸電,正是讓人痛得過癮的福氣呢。                                                                                                                                                  

 

建築的表情─建築風格與流行時尚的演變

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及居家裝飾的風格,常透露出他是什麼樣的人,或是希望別人如何看待他的價值觀:是極端前衛或堅守傳統?是波西米亞風格或古板保守?書充滿了作者銳利的觀察──形式並非追隨機能;最卓越的建築物並非超越時代,而恰恰是時代的產物;細部不只是彌補建築的不足,細部就是建築。同時,也闡明了建築、室內裝飾和時尚之間無法逃避的關係,他認為風格是建築的語言,時尚則是塑造這種語言的文化潮流。

講題:建築與時尚的流行對話──《建築的表情》新書講座

時間:1015日周六1430-1600

地點:PAGEONE 書店天開圖藝坊

對談人: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林洲民先生

時尚品牌策略顧問                   石靈慧小姐

主辦:木馬文化22181417*156                           

建築與時尚的對話:名家說法 

「建築透過風格為時代烙下印記,建築人對風格欲迎還拒的愛恨情結,在這本書有精闢的詮釋。」——黃永洪(建築設計師)

 「建築的內在秩序(機能)、外在秩序(自然、人文環境)是先驗性的客觀條件,而材料與構造的構成秩序則是選擇性的客觀條件,這些構成了建築必要的形而下條件。與其相對,而令建築得以充分的形而上條件,則是透過空間與形式的力量所呈現的美學內涵,也就是本書所揭櫫的『建築的表情』,它隱含了複雜的社會群眾與建築師個人的價值觀、精神與心靈狀態,可能幽深,可能膚淺。 本書像是建築心理學,也堪稱『通俗的現代建築評論史』,它逼現建築的真情與矯情,也透過其跳接古今的論述,呈現了一部生動的現代建築史拼圖。」——簡學義(建築設計師) 

「在每個時代,建築物的外觀和身體的服飾總會體現時尚的精神,而作者在書中的論述能夠將兩者結合為一,令人耳目一新。」——辜振豐(知名作家)

 「黎辛斯基教授的作品,是我打從學生時代就一直追讀的,常常驚嘆他對生活對環境觀察研究之細緻深入。很高興又見新書中譯。」
「簡單來說,騷在骨子裡的,就是風格。」——歐陽應霽(知名作家.漫畫家)

 「當代建築與時尚都帶著優雅的刻薄與冷漠,突顯出人的熱情。建築是人帶不走的身外物,衣服是人移動時能帶著走的建築。我們可以不在乎風格,卻必須符合個人的美感。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建築就像是一件好衣服,每次端詳,都會發現不一樣的愉悅細節,令人感到舒服。」——王信智(知名作家)
「建築與時尚的關係就如靈魂與其在人間的影子一般。」
——阮慶岳(知名作家)
「時尚反映了整個時代的慾望,建築是這慾望的實體,這使我們看到建築既標記了時間又超越了時間的奇蹟。」——成英姝(知名作家)

 「從大學至碩士的設計教育,加上十二年的時尚工作經驗,我確切相信,只有建築,才是一切設計靈感的發源。」——李性蓁(時尚工作者、作家)

 「一個裸體的女人在歌劇院中或是在體育館裡,你會對她有不同的視覺想像。一名穿著華麗的Versace名模,或是一身黑白的修女進了同一棟建築,你也會對這建築產生不同的偏見。這就是為什麼建築也成了時尚的一部分。」 ——李欣頻(知名作家、創意文案)

 「建築與時尚,是人們以想像力與技術,以自己的渴望投射所創造出來的。

這是寄存在地球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內的兩顆珠寶。它們具有最大的相同基因,就是隨著時代精神、為了容納與包裝人體而變化。我相信,兩者最大的不同是,許多人可以在建築之內安眠,卻沒有人能在時裝的look之內,睡過好覺。」──石靈慧LVMH時尚集團台灣區前任執行長

 

 

 

國在台協會十月中旬邀請《灰色的靈魂》作者來台參加2005法國讀書樂活動!
每年10月中旬法國文化部均在全球各地同時舉辦法國讀書樂活動。今年法國在台協會特別邀請了木馬出版《灰色的靈魂》作者菲立普‧克婁代來台參加此次閱讀盛會,喜歡《灰色的靈魂》的讀者們千萬把握這次與作家親身交流的大好機會,作者將蒞臨北、中、南三地與讀者最近距離的接觸。還沒有讀過《灰色的靈魂》的人,歡迎進入人性當中迷離撲朔的灰色地帶!

《灰色的靈魂》作者菲立普‧克婁代來台參加法國讀書樂活動:

1010日週一1430-1630《灰色的靈魂》講談會

台中struss設計中心(408台中市南屯區文心路一段一號)

洽詢專線:04-2473-9810

1010日週一1930-2030《灰色的靈魂》台中簽書會

誠品書店中友店(404中市三民路三段161號中友百貨C10)

洽詢專線:04-22211287

1011日周二1900-2000  《灰色的靈魂》高雄簽書會

高雄大遠百誠品書店(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2117F大遠百購物中心17F

洽詢電話07-331-3102

1015日周六1330-1530與作家有約座談會《灰色的靈魂》作者菲立普.克婁代 v.s.劉俐 v.s.劉森堯

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十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10

洽詢電話02-2707-1008

1015日周六1600-1800《灰色的靈魂》簽書座談會

FNAC環亞店(台北市南京東路3337(環亞百貨B1)

洽詢電話02-2388-5252

1015日周六1930-2030《灰色的靈魂》台北簽書會

誠品敦南店一樓大廳簽書會

洽詢電話02-2775-5977*123

1016日周日下午1500-1700 《灰色的靈魂》法文書友會

信鴿書店(臺北市松江路9791)

洽詢電話02-2517-2616

誕生於葡萄園和墓園的作家-《灰色的靈魂》菲立普‧克婁代         

       木馬文化主編劉憶韶  

位於法國東北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是舉世聞名的葡萄酒和啤酒產區。那裡有 怡人素樸的風景,一望無際的田園和中世紀城堡,我曾有幸造訪其間,深為她的淡雅色調和寧靜氛圍所著迷。這塊邊境地區長久以來飽受德、法兩國的戰爭所摧殘,也曾數次易幟。1916年,在一次世界大戰中有40萬法國人為捍衛城砦而亡。所以,來到洛林的Verdun城你會看到的,不只是田園,更有整齊壯闊的紀念公墓─一個十字架是一個捐軀的生命、一個已逝的靈魂,和葡萄園同樣一望無際,怵目驚心般地提醒人類戰爭的可怕,人命的脆弱,進而思索人性的本質。

也是洛林區,這樣坎坷的歷史背景孕育出作家菲立普.克婁代(Philippe Claudel)。不過,他是誰?

2003年12月,我讀到法文小說《灰色的靈魂》(Les ames rises),當時她甫獲法國荷諾多文學獎(Prix Renaudot),得獎前後皆風光至極,不僅銷售拉出長紅,高踞排行榜冠軍不下,還打敗同年的龔固爾文學獎,小說所引起的討論熱潮方興未艾,一時各大刊物爭相報導,成為媒體新寵兒。連著名的破浪談(Apostrophe)主持人兼評論家Bernard Pivot都說,克婁代應該得龔固爾獎──這話沒有半點誇張。

克婁代說他6歲開始寫作(簡直是神童!),自謙35歲以前的作品都很糟。他在37歲才出版第一本書,偶然間又因朋友邀約而投入劇本創作,從他的寫作歷程來看算是晚熟型的,不過初出手就表現不俗,接連幾本書拿獎,其中還包含龔固爾短篇小說獎。 《灰色的靈魂》以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還原兵燹戰火下洛林區的V城和P城,以小女孩謀殺案為軸心,「說書人」是一位退休警察,他將多年的心事,以及他查訪、搜羅來的可能線索娓娓道出來,貫穿全書。

小說的開頭是小女孩漂浮在河邊的屍體被人發現,是被勒死的,說明這是一椿謀殺案。不過直到書末,真正的凶手仍舊晦暗不明,關係人相繼老去、死亡,活著的人又覺得不如歸去……除了情節錯綜複雜,最後還峰迴路轉,教你不得不同情凶手,感同此心。

這個小女孩被人謀殺的構想,其實真有其人其事,來自克婁代小時候從大人口中聽到的社會事件。真實生活裡的小女孩被人殺掉後,遭丟棄在一個工業小鎮的偏僻地方,棄屍現場的附近正好住了一個公證人,因此涉有嫌疑,但隨後提出無罪證明而獲釋。問題是,受害女孩來自貧窮的社會底層,嫌疑人卻是享有名利的社會中堅,所以命案的不了了之,引發不少聯想。多年後,克婁代不時仍聽到這個事件,經過發酵醞釀後自然而然地將這個小女孩和自己的成長背景結合,作為靈感,棲身到他的小說架構裡。而他又為了讓小說維持作家所採取的角度,和它灰色、冷調的氛圍,選擇只在冬天動筆,費時四年才寫完。

父親是林務管理員,母親是工廠女工,祖母曾是洗衣婦:在社會的最底層,洗淨所有髒衣服。如今克婁代雖然已有一個美滿生活,他在大學任教,而他太太也是老師。他的小說仍舊是關注、悲憫「小人物」。我滿心期待著,克婁代在過幾個冬天後會給他的讀者另一本好看的小說。 

木馬文化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