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房子啟示錄
文‧李珊 圖‧莊坤儒
在對抗溫室氣體的對策中,「綠建築」是國內外住宅商業主管部門都會端出的處方。台灣推動綠建築的腳步在亞熱帶國家堪稱先驅,但幾年下來,頗有曲高和寡的無奈。事實上,綠建築不僅要「拯救地球」,還要拯救生了慢性病的人類。可惜,每天有90%時間在各式建築物內活動的台灣人,卻誤以為它很昂貴而興趣缺缺。 走在車水馬龍、櫛比鱗次的台北市區,林蔭大道上的公共藝術常令行人驚艷,金融商圈的新穎建築更吸引人駐足仰望,然而,不少時髦風尚的大樓,看在綠色建築師眼裡,卻是負面示範。 比如台北引以為傲的新地標──101大樓,就是個「減廢」不及格的超高建築。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表示,101採中國人喜愛的「花開富貴」造型,頭大腳小的結構至少要浪費三、四成以上的鋼筋量,實在「糟蹋地球資源」。根據綠建築的「減廢」指標,因為不必要的造型、不合理的結構而造成建材的大量浪費,就是不永續的建築。 生病的建築 台北街頭到處林立的玻璃帷幕大樓,則是在「節能」和「健康」指標上不合格。 「台灣流行的玻璃帷幕大樓與本地溼熱的氣候格格不入,」林憲德指出,玻璃具有溫室效應的特性,它讓短波高溫的日光穿入室內後變成長波熱,不易消散到室外,是適合溫帶氣候的風格,拿到亞熱帶來,卻成了大量耗電的能源殺手。 為了減少輻射熱的吸收,有些大樓採用反射玻璃,卻造成「反光公害」,瞬間刺眼的玻璃反光很容易讓駕駛人目眩神迷,引發交通事故。而耗能的玻璃建築如果再加上沒有窗戶、全以空調取代的設計,更是健康的大敵。 1970年代後,從歐美國家流傳到世界各國的「病態大樓症候群」,就是導因於玻璃帷幕建築室內空氣品質不佳。在這類建築上班的員工會有喉嚨乾燥、眼鼻過敏、頭痛、疲倦、咳嗽、皮膚癢等一連串的症狀,但一旦員工下班,特別在週末假日,症狀就減輕或消失。 台北市遊人如織的中正紀念堂,則被點名為不符合綠建築「生物多樣性」指標,廣場大面積地毯式的草坪,旁邊再站上一排修剪整齊的標兵樹木,使得草皮不能與其他昆蟲共生,樹木則無法讓鳥兒棲息,還要耗費大量人力定期修剪,既耗水、污染,又扼殺生物的存活和繁衍。 住的革命 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4大類共9項評估指標的「綠建築」,是台灣針對亞熱帶氣候設計的標準,台灣也是在全球14個有相關評估體系的國家中,唯一的亞熱帶國,堪稱先驅。近5年來「綠建築」在政府推動下已受到矚目,除了衝擊長久以來國內建築業的傳統觀念,也挑戰了社會對建築物的認知。 以「減廢」的角度看,台灣建築產業耗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國總排放量的29%,包括建材生產9.3%、營建運輸1.5%,住宅使用12%、商業使用6%等。由於建築上的一磚一瓦都會消耗能源,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物,減少不必要的建設就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尤其,和美國木造、石造民宅或鋼骨大樓相比,台灣盛行的鋼筋混凝土建物更是耗能。由於鋼筋混凝土中,有4成砂石盜採自河川,成本低廉,讓本地建商青睞、民眾喜愛,但卻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的鋼骨構造市場小,價格也居高不下。「台灣每人水泥的消耗量排名全球第二,其實大家都是共犯,」林憲德說,最後龐大的社會成本還是得大家攤還。 再以「健康」的角度檢視,成大建築系主任江哲銘指出,許多建材、家具在裝潢或製作過程中,為硬化、黏合、防腐等需要,都會添加各種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隨著時間和溫度變化大量散發到空氣中,繼石綿引發肺癌後,在三夾板、地毯等建材中常殘留到的甲醛,也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當空氣含量到達某一濃度時會誘發癌症。要排除各式各樣的「毒」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風。 健康建築 江哲銘指出,90年代全球開始有綠建築思潮後,逐漸將健康的概念也納入,近年更發展為「建築預防醫學」──醫科學生要修「健康建築」,以了解病人居住環境的問題,因為人生90%的時間在室內活動,住家或辦公環境的材料、設備、通風、照明等源頭問題如果不分析、改善,病人就算醫好了,一回到老環境還是會舊疾復發的。 「健康建築」研究的3個重點,一是建築物的物理性,即氣候帶來的影響,建築如何因地制宜的關照通風、採光、遮陽、節能等設計; 二是化學性,就是避免室內建材、傢俱溢散有害化合物;三是生物性,即室內環境生物性的污染,比如黴菌、禽流感和SARS病毒等。 中古屋綠化 許多民眾或許要問,只有新建築才能是綠建築嗎?現階段住的中古房屋可以改善嗎?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議,要減低對冷氣的依賴,可朝「外遮陽」和「屋頂隔熱」二個方向著手。 所謂「外遮陽」,就是在建築物的門窗外側裝置各種遮陽的隔柵、百葉窗等。台灣房舍一般都以室內的窗簾來遮陽,雖然較簡單方便,但是內遮陽無法像外遮陽那樣大幅減低太陽的輻射,卻反倒使得熱在室內累積、流動。「屋頂隔熱」指的則是在屋頂運用各種方式把太陽熱有效的阻隔,比如鋪設隔熱磚、屋頂花架、花園,加設天花板並留空氣層等等。建研所表示,台灣建築物普遍缺乏屋頂隔熱,只在屋頂加一層粉刷及防水層,而屋頂的平均日照量是牆壁立面的2到3倍多,使得頂樓居住品質不佳、耗能量可觀。 即使什麼硬體設施都不改造,民眾若吸收了綠建築的正確觀念,做些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會帶來不同的居家風貌。比如,可以多利用南北向的房間開窗作息,逐漸改善依賴冷氣的習慣;上班出門前,拉開窗簾讓溫暖的陽光為室內殺菌,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 徹底落實環保理念的消基會創辦人柴松林教授,二十多年來沒買一件新衣服,他也絕不買用過即丟的物品;「減量」的生活哲學讓柴松林家沒有空間不夠的煩惱;為了少開冷氣、電燈,他常利用白天讀書、寫作;晚上則帶來訪的朋友到對面的小學,坐在司令台旁聊天,順便享受清風和明月。 人類已經進入一個不趕快實踐「永續」就得面臨毀滅的關鍵時代了。誰說綠房子昂貴呢? (本文節錄自光華雜誌2005年10月號) |
台灣針對亞熱帶氣候設計了專屬的「綠建築」評估指標,對國內建築文化產生不少衝擊。圖為台灣唯一9個指標全部通過的台南市億載國小。
國外不少公園以「大自然」的管理取代人工管理,落葉滿地的園區,不但景緻優美,也符合「生物多樣性」的精神。(徐宥馮攝)
新竹國賓飯店透過空調、照明管控,能源費占營業額比例從5.5%降到3.1%,獲得工研院「節能績優廠商」榮銜。圖為飯店中庭挑高的採光隔熱兼防火屋頂設計。
敞開大門放送冷氣,戶外陽光耀眼,走廊仍燈火通明,台灣百貨商場浪費能源的現象十分普遍。
在建築物門窗外側裝置遮陽物件,比在室內用窗簾遮陽效果高二、三倍,近年內政部建研所努力推廣房屋外遮陽新風潮。
通風、採光好的環境不但節能,而且可排除室內聚集的各類毒氣。(紀國章攝)
在屋頂設花園、花架或鋪設隔熱磚等,隔熱效果顯著,在熱島效應嚴重的都市可節省相當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