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朝野為二次金改大打口水戰之際,另一個更大的金融危機如雪球般滾越大。根據金管會資料顯示,今年8月底為止,信用卡循環信用放款達4千8百多億元,加上現金卡放款餘額3千1百多億元,「兩卡」放款逼近8千億元,若再加上其他個人消費性貸款,這些消費放款高達1兆4千億元。
諷刺的是,消費金融新危機恰好是一次金改後的產物。政府宣稱「非常成功」的金改,成功打消銀行的呆帳,利用人民約4千億元。其中1千5百億元是銀行業因營業稅及存款準備率降低所增加的盈餘,政府稅收減少,轉嫁給納稅人,其他2千5百億元由新組的金融重建基金負責,來自於國庫編列預算。
荒謬的是,一次金改所打消的呆帳,來源於國民黨執政政商特權勾結下創下的不良貸放,這些特權的產業性金融貸放業務消失之,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沒有信心,加上台灣產業活動消失,產業金融需求蕭條化,此外,個人性消費金融利息優厚,使得銀行大舉衝刺消費性金融業務(尤其是本國銀行)。
根據金管會資料,如今一兆多元的消費性放款中約有5千多億元是在兩年內衝刺出來的;根據外資機構報告,長期負債的現金卡消費者集中在社會底層,持卡5、6張是平常,持卡人平均欠款數字應該在60萬元以上。一次金改根本是「一條牛剝兩層皮!」。
截至今年8月底,銀行光針對信用卡及現金卡業務「打呆」總金額,已達402億元。有些銀行是將壞帳賣給同屬金控或集團裡的AMC,取得帳面現金,這種做法被形容是讓銀行符合主管機關監理」,但AMC卻在家裡擺爛。有大量卡債的人根本是償債能力不足的「新貧族」,面對銀行催債時沒有能力與銀行談判,此與過去「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的企業不可同日而語。相對的,有更多的散戶選擇自殺來逃避,政府再不重視,其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將是一場非常可怖的風暴。
韓國在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後,在IMF介入之下,宣稱有了成功的金融改革,整頓完全由外資主導。南韓的金改同樣為大舉衝刺消費性金融業務,南韓的銀行如今也正面臨同樣的消費性金融危機。台灣雖然沒有被東亞金融危機波及,也沒有IMF介入金融整頓。從一次金改到二次金改,完全由政府主導,其過程則完全按照IMF的SOP進行。
然而,南韓因為產業升級策略奏效,復以外資介入的金改在稽核上,確實也免去過去裙帶政治所產生的弊端,導致南韓經濟還呈現繁榮之勢。反觀台灣的金改卻是消耗性、封閉性,侷限在台灣內部的改革,而政黨輪替初期的清廉很快便被新的特權結構所取代,尤其在如今產業蕭條化,個人貧窮化的狀況下,確實不能輕忽可能發生的新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