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傷慟,總結經驗──走過921重建6週年
文˙編輯部
6年了,每年一到這個日子,我們總會想起地震發生之時,社會凝聚在一起,協助救災的過往,這樣共同的經驗已成為集體回憶。而在情感的凝聚之外,災後的救急、重建以及經驗總結,更是台灣未來天災應變重要的資產。 每到6月,馮小非的朋友們都會接到她的邀請,一起到南投縣中寮鄉抓星天牛。 從小在台北長大,921地震後,馮小非和幾個朋友來到全國受災最嚴重的中寮鄉協助重建,一待就是6年。原本從事編輯工作的她,災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開創了中寮首見的社區報,是中部災區最快發刊的社區報之一。 「原本沒打算留這麼久,」回憶起走過的6年長路,馮小非說,「3年前,當社區居民對於編報的採訪等實務逐漸上手後,我們原本已經準備要撤出。」不過,觀察到中寮眾多柳丁農戶長久以來面臨價格低迷的問題,再加上國內有機飲食風潮的興起,「用有機栽培來提升農戶收入,似乎是個新的切入點,讓我們可以再替中寮多作一點什麼,因此我們決定多留一陣子。」 921讓這群完全不識農事的外地女子來到中寮,為了協助農友了解有機栽培,她們引進外力,找了國內大專院校內的幾位教授技術指導,從樹種、病蟲害的認識開始入門。 每年6月,柳丁果實逐漸長大,大批星天牛被柳丁吸引,往往鑽進樹幹產卵,造成樹幹腐壞。 因此這兩年初夏,她們在一邊用塑膠網包住樹頭之外,也不忘用電話和電子郵件呼朋引伴,廣邀親朋好友前來捕捉星天牛。 新紀元,新夢想 6年的時間足夠襁褓中的新生嬰兒走進小學大門。對於廣大的921災區來說,這6年是胼手胝足走過重建的漫長過程,「不過,幸運的是,由於有許多外來人的投入,災區除了短期的救災、中程的重建,更邁入一個全新的紀元,」中寮土生土長的廖學堂說,「尤其在重建工作告一段落後仍然留下來的人,更帶給災區新的觀念和技術。」 無論外地客還是原鄉人,從921晚上那陣驚悚的搖晃開始,命運已彼此結合。廖學堂在災後擔起中寮物資中心的工作,更是協助馮小非辦報、辦社區學校和推廣有機種植的推手。今年夏天還沒有過,廖學堂和馮小非送往農業試驗所霧峰毒物所化驗的青柳丁樣本,沒有任何農藥殘留,馮小非說,「青柳丁可以去泡醋,等於是開發了一項新產品,而有機價格高,以後中寮柳丁農戶的生活就可以改善了。」 今年中秋節前夕,由行政院新聞局及921重建委員會主辦的紀念晚會上,廖學堂代表眾人上台接受表揚,當場公佈這個好消息,「經過3年,我們終於做到柳丁採收時,農藥零殘留!」 發生在中寮的故事不是特例。 週一到週五的每個中午和傍晚,南投縣鹿谷鄉的小路上總能看見清水溝重建工作站人員,騎著送便當的機車,聽見他們親切地問候老人家。 1999年地震發生後,身分仍是研究生的翁英欽、冷尚書、方昱等幾個外地人來到鹿谷鄉,成立清水溝重建工作站,作為投身重建工作的基地。 後來,幾位年輕人為因應社區照顧需要而成立一家「問茶館」,利用這家茶莊的營收挹注,貼補長期性的社區老人送餐服務。直到今天,工作站人員騎著車送飯,順便停下來和老人家聊兩句的情景已成為鹿谷人對於家鄉記憶的一部份。 而今年4月舉行的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中,南投縣空手道代表隊一舉拿下8面金牌,驚人成功的背後,卻是教練黃泰吉無悔的付出。 地震後,慘況不僅讓災區自殺率升高,也讓許多學子無心無力上課。不忍看見學生學業因此中輟,在台中開設空手道館的黃泰吉應友人邀請,來到南投縣國姓鄉開館授徒,專教鄰近的青少年。為了不讓孩子因為付不出訓練費用而放棄空手道,他甚至賣掉房子幫學員繳學校學費。再加四年多以來,帶著這群小選手南征北討,比賽費用和購買器材更花了他近四百萬元,今年37歲的黃泰吉和妻子兩人仍是無怨無悔,而他們「讓災區小孩有個正當休閒」的初衷所開出的花朵,也耀眼且令人驚歎。 總結經驗 動人的故事,不斷湧進的資源,構築著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921發生以來,政府以及民間湧入的救災款項高達新台幣2000億元,而各種人力物力投入更是無法計算,不過,若問重建是否已經完成?卻總叫人思索再三。 走一趟近年災禍頻頻的大甲溪沿線,包括台中縣和平鄉的松鶴、裡冷等部落近年來一遇豪雨就成災。921地震加上2004年72水災的重創,幾乎每逢颱風豪雨,大甲溪沿岸的部落居民就日夜不安;豪雨挾帶的土石流輕則造成橋樑沖毀、聯外交通中斷,重則黃泥和巨石齊下,造成屋毀人亡。 「這些部落在921地震時受創,影響卻在其後的幾年慢慢顯現,」松鶴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永光說,連續幾年的颱風挾著豐沛雨量,大安溪等溪流沿線的部落輪流淪為災區。 而在海拔更高的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和信義鄉潭南村、雙龍村等地,近年也是豪雨一到,就要重演居民緊急撤離、救難人員冒險搶進的畫面。 面對脆弱的地理條件,包括瑞岩和松鶴等部落的遷村工作已次第進行,然而,「在許多尚未立刻進行遷村的部落,是否能夠先做到暫時性的災民收容中心,讓這些地區的百姓不要颱風一到就得擠到學校的教室內?」暨南大學歷史系講師黃美英主張,「從地震到現在,災後處理的經驗必須加以記錄、整理,作為未來處理重大天災的參考。」 從救急到重建,面對天災最後也是最高層次的工作,則是經驗的總結。6年過去,當921災區慢慢從傷痛站起之際,這場已經寫進台灣史的大地震能夠留下多少經驗?能回答這個問題,重建工作才算是正式劃下句點。 (本文節錄自光華雜誌2005年10月號) |
愛與勇氣走過重建6周年。今年的紀念晚會上,陳水扁總統帶著災後才出生的國小一年級小朋友一起揮別傷痛。(楊弘熙攝)
在黃泰吉老師帶領下,南投縣國姓中學的許多學生以空手道克服震後的創痛陰影。圖為他們在今年921紀念晚會中的表演。(楊弘熙攝)
有機好處人人知,推廣卻是漫漫長路。廖學堂和馮小非等人只得親自下田,從除草、防治果蠅、星天牛及和去病枝都全程參與。圖為尋找星天牛的廖學堂。(邱繡蓮提供)
從受創後的低迷走出,中寮開發出植物染、龍眼乾等產品,成為該鄉代表性特產。圖為中寮出產,以傳統爐灶烘焙方式製成的龍眼乾。(邱繡蓮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