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5-10-2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別糟蹋了藝術教育
3K產業特定製程引進外勞



【社論】
別糟蹋了藝術教育
 
 

日前教育部主辦了一場「全國藝術教育發展會議」,主要是為了在「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定稿前,聽取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在這場「全國藝教會議」中,教育部杜正勝部長重申,關係國民人格成長的藝術教育應該本土生根,希望各類藝教都應思考從台灣出發。如果媒體報導的確掌握到了杜部長言論的重點,那麼,對於台灣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還真無法令人有所期待或樂觀以對。

「台灣」、「本土」這幾個類似的字眼,顯然已經成為杜部長的「意底牢結」之一部分了,似乎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口中對於這些詞彙唸唸有詞,就能健康保平安。

藝術該不該具備「本土性」、「台灣風」?基本上,應該沒有人會否定這一點,但是問題是,這能作為藝術教育的主要重點嗎?能以此作為藝術教育的主要實施目標嗎?如此一宣示,實無異於在藝術身上釘了根桃木符,意圖將藝術當作一個可供驅使的「靈體」,隨時為背後的操縱者而服務。

藝術從生活出發,這是正確的,但這和所謂的「本土」、「台灣」還是八竿子也打不著。藝術從生活出發,其意義主要在於藝術於日常生活中的可接近性,而這個可接近性,包含了訓練學生作為創作主體,思考藝術創作和生活的真實關連──例如如何用各種不同創作形式(文學、影像、繪畫、手工藝、音樂等等),來表達生活中的經驗或感觸,並由此訓練對於「美」的感受能力。而這一切應以實作為主、形式知識的傳授為輔,也就是,後者應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如此,所謂的藝術才有可能成為生活中的一個有機構成的部分,藝術也才有可能生根,也才有益於所謂的「國民人格」。然而,在一個未來可能的嶄新的藝術教育八字還見不到一撇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政治上的咒語就已忙不迭地意圖附身其上,如此的藝術教育,又要如何成為可欲的目標?

再者,即使上述這些政治咒語僅僅是部長本人行禮如儀的習慣所致,我們願意善意的相信未來的藝術教育將還是會以學者專家之意見為主導,那麼,還是令人無法樂觀的是,缺乏實作教育經驗環境的台灣之教育體系,是否有足夠的實作教學知識、技術、人才,去落實這樣一個「在生活中生根」的藝術教育?以實作為根本的「建構式數學」失敗的慘痛經驗在前,我們如何能為更應著重實作的藝術教育感到樂觀?而藝術教育若是不以實作為基礎,僅僅傳授些形式上的知識或藝術理論,那麼,這和填鴨式的背誦、記憶有何不同?「美」的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又如何能夠降臨到生活層面之中?

藝術教育,很重要,但首先,我們該先學會的是,如何能夠不糟蹋了它。

(回目錄)



【左右看】3K產業特定製程引進外勞

【左看】
剝削勞工,天理難容!
朱政騏/雜誌編輯

勞委會研議針對製造業3K產業開放引進外勞,3K產業據說是「工作性質較辛苦、國人工作意願較低、缺工嚴重等行業」,是製程環境高溫、高噪音、高污染,需要24小時輪班的工作,主要包括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重物運搬等。

政府在資本家揚言出走的威脅下,為剝削勞工大開方便之門,不但降低僱用外勞的資本額限制,而且在本勞面臨關廠、裁員的失業威脅時,仍然睜眼說瞎話,辯稱本國勞工不願意做、吃不了苦,導致嚴重缺工。高捷外勞事件殷鑑不遠,台灣奴役外勞的惡名已是天理難容,此時不去檢討3K產業的勞動條件是否符合勞安法規,細究3K產業是國人「不願意」做,抑或「根本不是人做的」,就直接將這些工作丟給外勞,根本就是種族歧視的做法。

有人說這是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必要之惡,修正主義者天真的認為可以調和勞資矛盾,兼顧勞工的權益。然而事實證明那不過是一廂情願,資本家壓低成本追求利潤的動力永無止盡,不斷向勞工進攻。當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導致兩極分化,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的時候,憑什麼要求廣大的勞動群眾接受這個「必要之惡」!




【右看】
人盡其才,理所當然!
吳三少/公務員

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曾被稱為「奇蹟」,原因無他,正是在於產業政策適時的介入與退出,進退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台灣的經濟屢能順利轉型,搶得先機,在全球的產業分工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開放引進外勞以補充產業對特定勞動力的需求,是經營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教育程度普遍的提高,台灣培養出優質的勞動力,以因應高科技等重點發展產業的需求;不過與此同時,台灣的勞工也不再願意從事某些傳統產業的辛苦工作了。這並不是說台灣的勞工懶惰、不吃苦,而是社會全面提升後理所當然的趨勢。經濟發展的程度不同,對工作及生活的期待也就不同。引進外勞其實是人盡其才的做法,部份不明就理的勞工團體,以台灣人的工作、生活標準,批評這是對外勞的剝削,實在是忽略了各地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自我中心的偏見。

過去台灣的女工也曾經扮演過同樣的角色,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覺得那是剝削,但當時能在工廠找到一份工作,可能還是光耀門楣的事咧!由於她們的付出,成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我們不應該以今非古,剝奪別人成為幕後英雄的機會。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